寻找母亲走过的足迹
作者:吕晓蓉
《听闻远方有你》的歌曲有一句这样的歌词:“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这句歌词让我想起了我小学和初中时期,我无数次跟随母亲相拥一起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我是吹过母亲吹过的无数次的清凉凉的山风,也无数次走过母亲走过的弯曲泥泞的山路……而如今我与母亲却只能在梦中相逢,在梦中相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城步周边那延绵的大山中有我与母亲走过的身影,在那充满荆棘的羊肠山路上有我母亲和我的留下的深深足迹。大山里的风吹过那苍凉的岁月,听过风吹过林海发出呼啸的回声……寒来暑往,山风吹白了母亲的秀发,也吹着我无数次在大山中奔跑……
时光如流,如今五十多年已过去,母亲已离开我们已四十六年了。每每回想起小时候那些经历,那些与母亲相拥一起走山路的情景,心里无比的温暖。也曾多次在梦中,母亲仍挑着担子(担子里装着学生的学习用品和一些蔬菜)走在前面,我背着书包跟在后面,翻山越岭……这是留在我记忆深处一幅永不消逝以大山为背景的画。
母亲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都是在城步山区度过的。六十年代她是在县城近郊的盘石小学、小清溪小学任教了十多年时间,文革运动中被派到城步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一段时间,后期调入沉江渡小学任教,八十年代初又调入四区白毛坪完小直至退休。
那些年代,母亲所在的每一个学校都未通客车,母亲每一次从县城往返学校都是靠自己的“11”号车,跋山涉水,风雨兼程,几十年地行走在大山中。如果那些大山中的小路有知、有灵魂,也一定会为这位不知疲惫,长年跋涉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女教师而感动!
母亲,你离开我们都几十年了,为什么你总在我梦中出现,为什么我心中如此地依恋着你,因为你留给我的爱太深、太多……你不仅爱你的孩子,还深爱着你的每一位学生。这让做女儿的为你的大爱受益终生。
为了寻找我心中的梦境,我决定重走一次当年和母亲一起走过的山路。
今年的秋天又来了,酷暑消退了,山上的枫叶泛红了,我真想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天气去当年与母亲走过的山路走走看看,寻找心灵中的记忆,寻找母亲留下的足迹。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在县城的二姐,想邀她一起走走。二姐也退休,也不要带孙子,很悠闲。听我这么一说,欣然同意。
母亲早年在小清溪工作,小清溪我已去过几次了,我对二姐说:“我们就走走巫水下游的沉江渡小学的山路吧。”二姐说:“这条山路我们是太熟悉了,小时候在这马鞍山砍柴,拣板栗,采蘑菇……几乎每一处山头都到过。可是自从七十年代后期县城人煮饭不烧柴后,这条路就人迹罕至了。现在那条路应该是杂草丛生,难以通过了。”
我坚持走山路,我说:“当年母亲在沉江渡小学教书时,我们不是常走这(七八里)山路,一个上坡,一个下坡就到了沉江渡吗?再之,走山路才有意义,才能体会母亲当年翻山越岭的辛苦,我也想看看山上的风景。”二姐听我这么执着走山路就顺了我的建议。
昨天,天气有些凉意,吃了早餐后我就打了二姐电话,说8点30分准时出发。
二姐家离我单位不远,我们只几分钟就在南桥见面,我们说好的走巫水河边那条通往马鞍山小路。
这条路已四十多年未走了,十几岁的时候却常与二姐走这条山路上马鞍山砍柴、拣板栗。1972年母亲调到沉江渡小学工作,我也就经常翻越马鞍山去沉江渡学校看母亲。因为路程只有七八里,就是放学后也能走这山路去母亲学校和母亲一起吃晚饭,第二天清早又从沉江渡翻过这山赶到学校上课。这条路上每一处风景我太熟悉了,山上树木葱茏,山下巫水河波光粼粼,似一条碧绿丝带向沉江渡下游飘去……
若春天的早晨走在这山中,薄雾冥冥,空气是多么的新鲜,树木是多么的翠绿,林中鸟儿欢叫,路边小草上沾满晶莹的露珠……一切的一切让人心旷神怡。
秋天的马鞍山漫山红叶,层林尽染,无论你站在哪一个角度眼前都是一幅绚丽的画卷。
而今,又一个秋天到来,我多想再次登上马鞍山峰顶去饱览下炫烂秋色,去俯瞰下家乡全景,再在山顶那棵大枫叶村下小憩一番,做一个甜蜜的梦,梦中与母亲相逢……
我与二姐沿着巫水河边那条小路边走边聊,眼前的路已不是当年的那路了,路面已扩宽,能通小车了,沿线已修建了许多别墅。土溪村村口那条小河也不见了(成了条地下河道,被环城公路覆盖)。我曾经还带着孩子们在这小河翻过螃蟹,捕过小鱼……
再往马鞍山山脚走去,已到落叶弯了,眼前几个摩天大柱矗立在山边,一架正在修建的大桥横卧巫水河上。哦,这是巫水河上的第四座现代化桥梁!我为家乡的日益发展变化而欣慰!
我们再沿着山脚向马鞍山走上,山上树木葱郁,鸟鸣声声,路却越来越窄,依稀记得是以前的山路,但路两边杂草丛生,有的地方已覆盖路面,行走相当困难了。这时二姐说:“这条路应该是早没有人走了,再往上走,我有点害怕遇见那条大虫。”我听二姐这么说也有点毛骨悚然,我平时胆小,连一条辣椒里的小虫都害怕,怎敢见大虫?见到这密密匝匝的毛草山路,只好望而却步。
在返回的路上,二姐与我说起了她在1979年秋季的一天在马鞍山山顶看见那条大虫的往事。
当年二姐下放在南山,(我下放在清溪创业农场。)1979年开始有部分知青开始回城了,二姐也从南山回到城里,但还没有安排工作。她就每天去沉江渡学校看母亲,有时母亲生病了,还代母亲上几节课。有一天上午她从沉江渡回县城来,正好走在马鞍山山顶路上,忽然听到路边有㗭嗦的茅草响声,她向草丛中望去,只见一条小水桶般腰身的带花纹的大蛇,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在草丛中慢慢爬行……她顿时吓得魂不附体地向山下一阵急走。后来她把这事告诉母亲,母亲要她再不要走那山路了,从此以后母亲和二姐返往沉江渡要么乘船,要么走那条马路。
关于这事,我还是第一次听二姐说起。二姐现在似乎还心有余悸,她补充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条蛇或许成精,或许仍在这山上。”听二姐这么说,我加快了脚步,生怕遇上蛇精。
走在返城路上也想起了鲁迅的一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今城步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到处都通公路了,过去的山路几乎没有人走了,这些山路也就逐渐消失了……
这次寻找母亲当年的足迹画上了一个不圆满的结局,但曾经与母亲走过的山路永远的定格在心里。
2024年8月29日于城步
【作者简介】
吕晓蓉,笔名雨露。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中学语文教师,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喜欢用细腻的文字记录生活,感悟人生,近几年来有近百篇散文及现代诗歌发表在全国各大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多篇散文获奖,并著有电子文集《悠悠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