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山道中,群岭恍若洗过一般,层林叠翠,山路蜿蜒,转过一处山坳,时而出现一块稻田,白鹭立在水中央。渐入佳境、常坪在望。
常坪是个小村子,从没听说过,直到认识了他们村书记。村书记看着像条汉子。头回见面时,他穿着短袖白衬衫扎进深色的裤子,像个干部。虽说打扮像个干部,气质却不像。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常坪。下车的地方,叫做横坋,是常坪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离常坪村部还有五六里路。这山村看上去地界挺大人烟却不多,前前后后能看到的不过一二十户人家。房子似乎是沿着水泥路修建的,路外侧水声潺潺,是条水渠,跨过水渠就是绿波轻漾的稻田了。放眼四面是连绵的山峦,白云如带飘绕在山的肩上腰间。这时太阳已召回了炽热的阳光,光线不强不暗,天空、山野、房屋仿佛被定格一般,目光所及便是一副极清晰的山水田园长卷,哪怕《山居图》也不一定比得过眼前的景致呢。吸入的每一口清新的空气都会让人的感觉心里透亮透亮的,就像眼前的风景。鸡鸭们闲庭信步目中无人,狗子们卧在地上打量着来客像村头闲坐的老人。黄槿花高高低低地开着,错落有致,她们负责为远近的山峦和稻田增添些许对比色。鸡和狗们都在安详地享受夜晚来临前的平静,除了溪沟里的水声,就只有渐啼渐弱的鸟鸣声,草丛里的鸣虫还没上班呢。
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山村的平静,也晃动了定格的黄昏。大山之间豁开的天空上,夕阳吐出了最后一瓣蛋黄。村书记请大家到堂上吃茶,拿了个线装的本子出来,诚恳地请大伙题词。抬头看到他家的门牌上是“横坋”,那就给写个冠头的对子吧“横云连远山,坋岭染清溪”,这是我初到此地的印象,如世外桃源一般。这时听他们介绍,原来这书记并不一般,他在外面经营企业、开酒家、办养殖场,还发表过不少诗歌。难怪呢,为啥第一次见面就觉得他的气质异于他的身份,原来是一位被经济活动耽误了的文学村干部啊!
在书记家的厨房里,妇女们忙忙碌碌,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姐笑呵呵地走出来和当地的陪同打招呼。原来,她是从下面送柴火上来的。看她身体硬朗,一口好牙,和熟人打招呼时落落大方,言语得体,我就觉得她以前肯定是村干部。陪同的老温说不是,但她是村妇女主任的妈。哎呀不得了,妇女干部的妈都像村干,这精神头可真好!待我们围桌吃饭时,见到了妇女主任本尊,跟她妈一点都不像。她个子不高,瘦瘦的,但那身板却给人一种像合金一般坚实的感觉。晚饭丰盛且可口,一桌子的菜竟然都是妇女主任带着几个姐妹倒腾的,手艺一点不输酒店的大厨。食材不用说,都是当地新鲜的东西。妇女主任说她自己养了七十几只的鸭子,放了一塘的鱼,从源头到餐桌,都是她一手包办,惹得一桌子的客人啧啧称赞。还有更令人惊奇的,她被称作当地最孝顺的女子,她说:“我有四个家庭、六位老人要照顾,过年都得提前两天过,要陪四个家过四个年!”原来她要照顾到自己的养父母、亲生父母、丈夫的父亲、丈夫的母亲。她还说:“每到逢年过节,我就是在各个家里不断地做饭、做饭、做饭!”原来是这样啊,那么今天能吃到这样美味的晚餐就不奇怪了。人不可貌相,她的这份心在当下当真是极难得的楷模。
晚饭后天色完全暗下来,村路上的路灯亮了,灯柱上的中国结真像一个个的航标,仿佛在告诉夜行人:跟着走,准没错!我们从横坋去常坪的村部,他们说今晚有“村晚”。路上我向老温提出个疑问:“听说常坪也就三百来户人家,却有百来个姓,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县里工作的老温以前在常坪村当过驻村干部,村里的情况他很熟。原来,常坪处于清流、三元、将乐、泰宁、宁化等县的中间,古早年间是个交通要道,同时也是个重要的商贸中心。除了本地人,还有很多来来往往的生意人曾经在生活在这里。后来因为公路、铁路和高速公路各种交通设施的建成,山路就慢慢失去了曾经的作用,商贸集散地渐渐衰弱,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也逐渐迁移出去。人走楼空,旧街的规模却还隐约保留着原来风貌。
流经常坪村的溪流叫城岚溪,水流丰沛。智慧的常坪先辈们从溪边引了一条水渠与溪流并行。人们沿着水渠留出道路,再在两边建起板式房舍,一座紧挨着一座。这种房舍进深大、面宽小,面临道路的都辟为铺面,房屋后进作为仓库,楼上住家。铺面和道路方便行商,水渠则便于日用,着实体现了山区人民的智慧。如今大部分的房舍不是倒塌就是重建,经历风雨洪灾等劫难留下来不多的几座就成为了历史的见证。重建后的房子不再保留当年的韵味,只有门前的鹅卵石道路还沉淀着层层脚印,记载着百年沧桑。几家依然开着铺面的,里面都有村民在吃茶闲聊。他们许是不爱热闹的,或在谈事情,一副不紧不慢恬淡的神情。“村晚”文艺晚会传来的歌舞声是山村的另一种背景音,各自安好。
村部前的舞台前一天就已布置妥当,村民们早早地守候在台下。来自周围的各个自然村的表演人员盛装候场,她们是最早到的。在村民期待的目光中晚会开始了。开场的节目叫《常坪之歌》,小小的一个山村也有自己的村歌啊!为自己的村庄唱自己的歌、为自己的乡亲跳一支舞,真的很稀罕啊,怎么能不欢快、怎么能不热烈、怎么能不自豪!开场的歌舞马上把观众们的热情点燃了,欢笑和赞美被融进了热烈的掌声里。《火火的中国火火的时代》、《吉祥中国年》、《江南情》、《再唱山歌给党听》、《九九女儿红》⋯⋯瞧瞧这个长长的节目单,城里人看着平平无奇,可这是七支队伍队伍带来的歌舞啊,他们没有城市的广场、没有专业的老师,也没有系统的组织,她们或许跳着跳着就顺胳膊顺腿儿了,跳着跳着就错了节拍了,可是她们跳的是自己的心情,跳的是劳动之余的松弛,她们舞动的是稻浪的翻滚,她们脚踩的打谷机的韵律。她们的欢乐穿透寂静的夜,穿透了山林草丛,就连夜莺也来为她们伴奏,夏虫也和她们共鸣。载歌载舞,怎么能够缺少诗歌以咏志?他们做到了,最令人难忘的节目属于压轴:诗朗诵《常坪,不舍的牵挂》,作者村支书。村支书亲自朗诵,质朴的诗句随着夜风流淌,明了如同城岚溪的水,情真如同圣水岩磐石,诗句把听众带到村庄灾后重建小区、幸福养老院,带到修复的河堤、水坝护岸、水尾桥,带到了高标准农田、新修鱼塘。那诗,沾染了常坪一草一木的真情,那诗,属于每一个在这里生息的村民。
兴奋和感动的时间过得最快,晚会在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尾声。村民们意犹未尽,依然聚在场子里不肯散去。怀着依依不舍,我们也要告别了。站在村头的溪桥上我仰望夜空,天幕上是城市里久违的星空。天空有多清澈,天空下的村庄就有安详,空中的星星有多闪亮,地上的人心就有多亮堂!再见了,常坪的夜!
作者简介:姚鸣琪,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