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欣赏鄂伦春族服饰 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政府供图
“白银纳”鄂伦春语为“美丽富饶”之意。近年来,自驾游、跟团游以及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游客纷纷走进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白银纳村,品美食、赏民俗、买旅游纪念品,领略鄂伦春族的文化魅力。
白银纳村背倚莽莽青山,呼玛河缓缓流过,青山绿水间坐落着排排撮罗子形的鄂伦春族特色民居,如织的游客、洁净的农家院、宽阔的村中路、蓝蓝的天和洁白的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白银纳村是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党委书记关健说:“近年来,白银纳村深入挖掘和整理鄂伦春族传统文化资源,推出了鄂伦春族民宿、美食、手工艺品等各类文旅产品,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了鄂伦春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8月25日,记者走进白银纳村,在国家级非遗鄂伦春“赞达仁”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家中,她为记者及游客演唱了几首鄂伦春族民歌以示欢迎。关金芳说:“白银纳村很多村民都在从事文旅经营,有的制作手工艺品,有的为游客做导游,有的当司机接送游客往返,大家都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国家3A级旅游景区白银纳鄂伦春民族文化旅游区与白银纳村一路之隔,门口的巨熊雕塑吸引游客前来“打卡”。园区由非遗体验馆、特色餐饮区、民族竞技体验区等6部分构成,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呼玛县文旅的新亮点。
在园区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展览馆中,兽皮手工艺品、桦树皮制品、服饰制品等鄂伦春族的特色物品令人目不暇接。在鄂伦春族同胞的讲解声中,悠久灿烂的鄂伦春族文化呈现在游客眼前。来自上海的游客唐先生说:“这里的每件物品都有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能品味鄂伦春族文化。”
该园区主打展示鄂伦春族非遗项目,囊括了白银纳村“鄂伦春族剪纸”“鄂伦春族斜仁柱”“鄂伦春族刺绣”等33项非遗。游客可以跟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听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产品背后的故事等,临走时还可以选购几件心仪的非遗产品带回家。
白银纳村村民李梦雪介绍,大兴安岭盛产桦树,鄂伦春族以桦树皮为原料制作的船、箱、篓、碗、桶、盆、针线盒等都是当地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如今,桦树皮制品、兽皮工艺品等鄂伦春族特色制品深受游客喜爱,线上线下销售火爆。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2006年,白银纳民族民间艺术团成立,白银纳村136户445名村民全都是演员。艺术团精心编排的群舞《斗熊》、歌曲《美丽白银纳》等节目,充分展示了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歌舞和狩猎文化,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活力。
该艺术团积极参与文旅建设,通过专场演出、文艺小分队等形式,走出大兴安岭,在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以艺术的形式宣传鄂伦春族的美食、美景和美物。如今,该艺术团已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文化名片。
白银纳村党支部书记戈锁莲说,白银纳村大力开发文化资源,鼓励支持广大村民创建文旅场所,将鄂伦春族文化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让鄂伦春族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发展。
走进白银纳村村民孟淑卿的鄂伦春族民俗馆,鄂伦春族传统服饰、兽皮围成的撮罗子、桦树皮工艺品等陈列有序,生动再现了鄂伦春人曾经的生产生活。年近80岁的孟淑卿很“潮”,她把鄂伦春族工艺品录制成短视频发到网上,拥有50多万粉丝。
2017年,呼玛县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鄂伦春民间艺术团提档升级、扶持鄂伦春民族手工艺品技艺传承与创新、抓好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等8项意见。白银纳村迎来了文旅发展新机遇。
白银纳村依托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和拥有一批鄂伦春族老艺人等优势,成立了6间传统手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为游客现场制作桦树皮和兽皮手工艺品,手工坊迅速成为旅游“打卡地”。
在白银纳村,村民关桃芳为庆祝鄂伦春族下山定居70周年而创作的桦树皮文化、服饰文化、狩猎文化等8幅主题墙体彩绘画,成为当地特色景观。在关桃芳桦树皮画手工坊,满屋满墙都是桦树皮画作品。近年来,她已创作出300多幅桦树皮画,受到游客的喜爱。
白银纳乡依托白银纳村鄂伦春族文化资源注册了白银纳阿雅吉雅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不仅解决了30多名鄂伦春族妇女就业,生产的桦树皮产品、兽皮产品、服饰产品等50多种鄂伦春族手工艺品,还销往全国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