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昌龄秋登八里原
初知王昌龄同八里原有关,是在网上查找风凉原(八里原古称风凉原)的资料,发现了王昌龄的《风凉原上作》。
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
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
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
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
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
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
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
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
如何理解这首诗呢?
前四句是说岭上从晚到晨的情景。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阴,阴岭就是秦岭北面。唐代祖咏《望终南》诗,即咏从长安城南望秦岭雪后情景,首句就是"终南阴岭秀",同一道理。王诗"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说的是岭上晚景:夜里云归岫内,雾湿松柏。后两句"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说的早起情形:一夜山风凄厉,朝日初升,清早下岭,驱马八里原上。这说明王昌龄晚上是住在岭上的,只有夜宿山岭的人才会有这种体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还工作于蓝田,一日去金山三官庙出差,夜宿岭上,出于好奇,出门观景,只觉大雾四漫,松风大啸,寒气逼人。同时,下岭上原,说明该山岭邻接八里原,有直接山径。这段山岭就位于汤峪到库峪之间,后世称之为石门山或石门岭。
下来四句,是王昌龄原上极目四望所见情景。回望南山尚处于早晨云雾之中,晦明莫辨。左右俯视,秋日雨后水涨,库峪河和汤峪河向北流去,洋洋大白。北边长安城,便是李唐皇都。未央宫是汉长安宫,凝碧池在唐禁苑中。后两句也是对唐室的颂词,意即钟灵毓秀,圣人出焉。
后八句则歌颂了唐王朝江山鼎盛,四海一统,天下太平的景象以及自已出外寻幽的目的。诗中说长安位于关中,四关之内,河山鼎固,庙堂之人都是胸有良策的大才。天下宁和,再也不需要那些在乱世进行纵横捭阖的人了。自己不才,充任秘书省校书郎,出外寻幽,而少担责任。兰台是汉代机构,即皇家图书馆。唐时变为秘书省。校书郎就是图书员,九品官,比较清闲。
该诗从晚到早,从近到远,从古到今,有条有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气势恢宏,格调高昂,表达诗人对国家的兴旺繁荣充满信心与自豪感。透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那纵马奔驰,纵横古今的潇洒身影。
初读此诗,便觉奇怪,想不到这小小的八里原,竟能招来王昌龄这样的大诗人的光临。王昌龄可是人称"七绝圣手"、"诗中夫子"的。他的七绝"秦时明月汉时关"一诗,可作唐诗七绝压底之作。他与李白、王维、孟浩然这一批唐代一流诗人为友。王维称他为"江宁大兄",他贬龙标时,李白专门为他写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他过襄阳,孟浩然不顾病体,同他饮酒,以致亡身。
特别是,他北返回乡,路过濠州时,为闾丘晓所害。但多年后,尚有张镐为他复仇。闾因行伍误期,张镐判他死刑。在行刑的时候,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理由是家中还有高堂老母需要赡养。张镐冷冷地看着他,缓缓说道:“那王昌龄的老母又由谁来养呢?”闾听罢,立马闭口候死。
王昌龄登临八里原,放马抒诗,八里原何其幸哉!
再思,便觉释然。八里原虽小,可也自古有名。 汉代《遁甲开山图》说:“骊山之西川有阜,名曰风凉原,亦一雍州之福地,即磈山之阴也”。想骊山之西,土原不止一个,单提风凉原为福地,虽然时过境迁,不知其因,但总不会是空穴来风。也许因为它楔在少陵原和白鹿原之间,地处两河交汇,两大原分别为青龙白虎,符合“凹中凸”的风水宝地特征。嘴头一带就是龙穴。人们传说八里原为黑龙,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八里原下的库峪河和下面的浐河川,唐时称为嘉川,和城南樊川、御宿川并称三川。《类编长安志》中说,嘉川“在长安东南三十里,焦戴川自东南来,口嘉川自西南来,两川相合为浐河川,两岸出泉无数,中间莲池稻塍竹木桑麻花园蔬圃,春时游人不绝,樊川御宿与口嘉川号为三川近城游赏之处。”
这样想来,身为秘书省校书郎的王昌龄,秋日登上八里原,极目远望,念故思今,赋诗抒怀,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明代书家王宠书《风凉原上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