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老八路”
作者 贾桂杰
每次路过绿油油的农家小菜园,总能遇见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虽然一把年纪了,但依旧红光满面,须眉皓然,有一种仙风道骨的神韵。虽然眼角布满了细密的皱纹,但却没能掩盖那双眼所流露出的刚毅神采,还有老人家那康健的身体。
老人的名字叫马长路。因为我家是近几年才搬迁到这里的,所以我单纯的以为这也就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家老人吧。每次路过,和他打招呼,他都会笑眯眯的回礼你。在我的印象里,用和蔼可亲来形容老人家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个年长的前辈口中得知,原来马大爷竟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一位志愿者。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恶行,也为了捍卫自己国家的领土和人民的生命安全,积极的响应了国家的号召,毅然的投身于志愿者的行列,成了一名赴朝鲜战场担架队的一员。
1950年10月,战斗打响了。作为一名担架队员,其任务的艰巨性不比志愿军小多少,在敌机一次次的轰炸偷袭中,马大爷和他的队友们抢救出无数身负重伤的同志,也曾多次用鲜血染红了朝鲜的土地,从未有过退却的念头,一副小小的担架,擎起祖国人民交付的重任。
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下,我国运送的食物与补给多次被美军半路拦截,炸毁,损失掉大量运往前线的物资,所以队员们几天都不曾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甚至连喝上一碗白米粥那都是极为奢侈的事儿。尤其到了数九寒天,朝鲜的气温非常的低,后方的食物补给不上,马大爷他们只能吃各种杂粮混合在一起碾碎了的米粉,当时称这种食物为炒面。一口炒面,一口雪来让他们度过一次次难关。炎热的夏天,没有水源,便饮用不知多久前还未曾风干的雨水。当时对他们来说,这却比泉水还要甘甜。
夜幕降临了,在敌机的轮番轰炸中,使担架队以及受伤的同志无法的返回营地休息,防控洞变成了他们的临时住所,潮湿阴冷的防控洞里,冷风袭来,瑟瑟发抖。但对于筋疲力尽的担架队员们来说,如果能美美的睡上一觉,便也知足了,但还未等睡熟,美军的战机再次开始了肆虐的轰炸,队友们困意全无,紧紧地守护着受伤的志愿军官兵和自己的队友。看着因伤势过重而未曾抢救过来的同胞们,他们心如刀绞……
就这样,马大爷与他的队友们在朝鲜的战场上,浴血奋战长达两年零九个多月。
这两年多,他们抢救了不知多少同胞的生命,可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志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同时,这场战争美国联军也损失惨重,最后,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自此,抗美援朝宣告结束了。1954年9月,马大爷的担架队以及所有的赴朝将士,陆续分批的撤回了中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马大爷喜极而泣,但那些在朝鲜牺牲的同胞们却没能活着回到自己的家乡。
回到家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样的英雄人物和每天种田打理小园的老人真的难以联想到一起,于是,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儿子听,儿子也很惊讶,“妈,这是真的吗”?看着儿子一脸的好奇,我提议说,“儿子,反正咱们和马爷爷家也不远,马爷爷可能还在小园里忙活呢,咱去问问咋样?”,儿子竟痛快的答应了。
于是,带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和儿子向马大爷家走去,果然老人家还在小园里 。 正在用架杆给豆角秧支架呢,碧绿肥壮的豆角秧。整个一小园,植株茂盛,长势喜人,竟没有一根杂草,一株株,一垄垄,井然有序,侍弄的如此干净,就连我这个年轻人也自叹不如啊!
这时,儿子便迫不及待的走上前,“马爷爷”,老人听见儿子的招呼,立马直起了腰,笑眯眯地看着儿子,“这小子都长这么高了,这日子真不经过呀!”,我说是啊。小孩子心里是藏不住事的,于是,上前几步,“马爷爷,你真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吗?你真的是八路军吗?你当时害怕吗?”儿子连珠炮的一口气问出了他心里所有的疑惑,老人这才明白儿子来的目的稍稍的迟疑了一下,笑了笑,说:“是啊,我当年是参加了抗美援朝,但我只是一个抬担架的,我不是八路军,可不知道为啥,自打我从朝鲜战场上回来,村里的人啊,都唤我马八路,我跟他们说了很多次了,我不是八路军,也不是志愿军,我就是一个抬担架的,可是,他们还是这样叫我,可能啊,他们是按我的名字给我取的外号吧,那就随他们叫吧,反正70多年了,我也习惯了他们这样叫我。要说怕不怕?怕,咋能不害怕呀?如果牺牲了,家里的爹娘咋办呢?可是一想到咱是自愿来的,也不能当逃兵啊,给国家丢脸吧,老人就这样平静而淡然的回答了儿子的疑问,可我感觉这语气好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我就是一个抬担架的……”多么谦逊而低调的老人啊,可在我看来,无论是八路军,志愿军,亦或是抬担架的,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最虔诚的信仰,那便是保家卫国,为世界的和平奉献着满腔的热血,以及生命,譬如我们的身边总会有一些做了好事而不留姓名的人,他们虽然不叫雷锋,但他们却在默默的传承着雷锋精神,这便足够了,至于怎么称谓,比起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难道不是吗?
看着老人90多岁的年纪,每天还这样辛苦的干农活,我不仅诧异:“大爷,您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干这些活呢?看咱们村里比您年纪小点的都啥也不干了,您那也该享享福了,还是您的生活上有啥困难吗”?老人笑了笑说:“我不困难,吃的,穿的,用的啥也不缺,这不是吗,前几年国家就给我按月开支了,说是补贴金。我和你大娘去了每月的花销还能剩余一些。几个儿女平时也都给我们零花钱,但我们有时不要,我寻思我们老两口啊,没啥大毛病,他们挣点钱也不容易呀。这小园种点瓜果,蔬菜吃不了的吃,孩子们回来还给他们拿一些。去年,前园种的黄豆还卖了1000多块钱呢。唉,看这个社会多好啊!国家的政策也好,没有忘了我这个抬担架的,看我这两间彩钢房就是国家去年给盖的,里外都给做了保温,冬天呐,一点都不冷,屋里边灶台火炕,啥都给整利索的,搬过来就住上了。……
老人越说越激动,但说的最多的便是这个社会多好,国家的政策多好多好,看着老人的脸上洋溢着的那满满的幸福,我也笑了
不觉中,太阳已悄悄的把半边脸藏在了山的那边,晚霞却愈加的红艳,像一面巨大的国旗,映红了老人的小菜园,也映红了这个耄耋之年的“老八路”。
让我们祝福老人家,身体安康,百龄后依然还能如今日般打理他心爱的小菜园!
作者简介
贾桂杰,吉林省前郭县八郎镇人,农民,前郭县作家协会会员。喜欢阅读,写作。曾有散文《儿时的芦苇荡》《黑土昔忆》《往事》发表于不同的网络平台。近期有诗歌、诗词、散文刊发于大连有声文艺,其中散文《儿时的芦苇荡》曾转载《今日头条》。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谷国宏、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沈树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