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泥土
李忠继
我的家乡,处在从山区到平原过渡的浅丘陵地带,有平地,有山丘,有凹冲,也有河滩。在这些土地上,分布着种类不一的有色泥土,它们各领风骚,相得益彰,为家乡讲述着多情的故事。
在湾北的平缓地区,有马肝土展现家乡风光。马肝土土壤有松软和深层的特点,保水保肥效果较好。如遇春雨来临,它会敞开“胸膛”,打开“胃囊”,吸吮甘如饴、贵如油的雨水,当好泥土的“蓄水池”,其泥土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生长。记得是一个开镰收割夏稻的日子,我戴上草帽,打着赤脚,手握镰刀,在踏上一条由茅草和野花蔟拥的田间小路,走过一块长满荷叶的池塘,跨过一条淌着清流的渠沟后,来到这片满目金黄的平缓地区,经历了收割水稻的喜悦。
夏秋两季水稻,是家乡的重点粮食作物。大米饭、大米粥,以及大米做的豆丝成为父老乡亲的主食。在这块平缓的土地上,每年惊蛰过后,大地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二月春耕昌杏密”的美好画卷。大暑过后,早季稻已是穗满枝头,香溢四野,尽收眼底的又是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景象。
在湾西的高岗地区,有黄棕壤展现家乡品牌。这片土地,湾民称为“阳岗山”,原是放牛娃牧牛和野免出没的天堂,现为湾民的“水蜜桃”种植区。前几年,我回老家度过了一次桃花节,只见周边城市的游客,络绎不绝地驱车来到这里,为这“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的美景所吸引。在鲜花盛开的桃园里,我看到陶醉的游客们,有的漫步其中,有的席地而坐,有的轻歌曼舞,还有的饶有兴趣地拔着野韭,扯着地菜……
据家弟介绍,家乡的“水蜜桃”,每年5月上旬就可成熟,具有上市早、果大、汁多、肉厚、香甜可口、形美色艳,耐储运等优点,畅销全国近五十个城市,1992年被列为中国四大名桃之一,属绿色无污染健康食品。还说,“水蜜桃”之所以成为品牌水果,关键是这里有适合的土壤、气候和环境。
在湾东的河滩地区,有油砂土展现家乡特产。如果是风调雨顺之年,这片河滩地是土特产的丰产区。在那艰苦的年代里,花生因为属于非粮食作物,不可多种,平时难得吃倒它。一年暑假,我参加了湾里的挖花生的劳动。挖着挖着,一串串籽粒饱满、香气扑鼻的花生,撩得我直吞口水。这时,队长走了过来,看出了我的馋相,笑着说,猜对我出的谜语,可以吃一把花生,谜面是: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是队长有意给我机会,使我第一次尝到了从地里刚刚挖起来的花生。现在想起这把花生,仍然回味无穷。
如果遭遇旱灾之年,这片河滩地也会随着湾民的意愿,接纳根系发达的耐旱作物。父亲说,有一年,家乡遭遇大旱,在池塘见底,河水断流,水稻绝收之际,队长带领大家及时开展生产自救,改种了耐旱的红薯。在挖红薯时,看着一个个穿着红装,撑圆肚皮的红薯,从土里蹦出来的时候,湾民无不笑容满面。父亲还说,这河滩地历来能屈能伸,有情有义,每逢旱灾之年,就用这红薯款待我们,使我们避免了饿肚子之苦。
我怀念一片片展现家乡魅力,承载湾民梦想的泥土。

作者简介:李忠继,男,湖北孝感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等报刊,《首都文学》、《孝南文学》、《作家美文》、《人民作家》、《作家》、《西散南国文学》、《湖北文学》等公众微平台上发表文章。坚信借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感动,书写身边的崇高乃人生乐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