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六祖禅宗文化现实意义的一些思考
严灯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六祖惠能创新创立禅宗,从思想上哲学上文化上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开放性革创性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穿透着人类思想时空,从文化意义上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特征。六祖禅宗文化(下称六祖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坚实力量。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充分认识六祖文化当代价值,以时代精神弘扬六祖文化,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传承开启人类和平发展智慧,对共圆中国梦及世界梦具有重大的实现意义。
一、弘扬六祖文化,深植历史根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六祖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现代人类社会问题的解答仍具有指导性意义。了解六祖慧能创立禅宗的历史渊源,把禅宗文化和现实发展有机统一,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充分发挥禅宗文化对世界的深刻影响力,推崇新时代禅宗地位,讲好中国新时代故事。一是禅宗创新创立的历史性。六祖惠能童年聪慧,从小就表现出了强大的佛教慧根,通晓《金刚经》;湖北黄梅学法后,遵循五祖嘱托“逢怀则止、遇会则藏”,顿悟成佛;于法性寺(今光孝寺)“风动幡动”而天下闻名;曹溪(今华南寺)弘法著成《六祖坛经》,以过人智慧成功把佛教中国化,创立禅宗。慧能对传统佛教进行重大改革与大胆创新,将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平民化、现世化,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被称为“六祖革命”。“六祖革命”的佛教中国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上有相同之处,都是把当时的外来先进文化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法家等优秀传统文化相整合的过程,从而形成适应中国实际国情的新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强大包容性的体现。千百年来,六祖的禅学思想和哲学启智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每一代人,是佛教的一种巨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转化,成为中国佛教主流。深刻认识六祖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紧紧把握现实性需要,大力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禅宗影响深远的世界性。六祖惠能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之一、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的禅学思想、哲学智慧,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其国际地位极其重要、影响极为深远。中唐以后,禅宗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更远播至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家与地区,连佛教创始国印度也建有南华禅寺,“禅”甚至成为了“佛教”或者“佛学”的一个代名词。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说基督教吸收了很多东方宗教的形式,主要就是指禅宗。1956年,伟人对广东省委领导人说:“你们广东省有个惠能,你们知道吗?惠能在哲学上贡献很大,他把唯心主义的理论推到了高峰,要比贝克莱早一千年,你们应该好好看看《坛经》。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提出高深的理论,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实际上,伟人曾不止一次公开赞扬六祖惠能,甚至是在高层会议的讲话中。六祖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灼耀中华民族的智慧,其深远的影响力仍作用于当今国际社会。在该影响力基础上融入现代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禅宗保护传承的永续性。与西方超越、取代、取消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不同,禅宗文化承载着中华千年文明,影响了华夏千年的政治、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形成了中国人包含、包容、溶化思维方式。正是该思维方式使得六祖文物在上千年的时代变迁中仍然屹立存在。据有关资料记载,六祖真身在宋元明清乃至建国后,均遭到不同程度损坏。文化大革命时期,包括六祖真身在内的大量南华寺文物遭受严重毁坏,但幸运的是随后得到有效修复、保护和传承。1979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给时任省委领导写信,反映南华寺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形。省领导即指示要对南华寺文物严加保护,恢复对六祖真身的供奉。修复后的南华寺和六祖真身,先后迎来了一代新的领导人。每一代人都有义务肩负起保护六祖文物的历史责任和传承禅宗文化的时代使命,往原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注入新时代元素,继往创新,使禅宗文化永葆蓬勃。
二、弘扬六祖文化,厚植开放思想。中国从古至今是一个向往和平的国家,中华文化在包容和相互借鉴中变得更加丰富。从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到中国新时代提出“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传统思想的一脉相传。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提出“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等彰显了中国的包容精神和大国胸怀。六祖惠能将佛教中国化、平民化、现世化,充分体现包容性、开放性、革新性,具有全球化合作的思想性、时代性、实践性。近年来虽然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但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合作共赢仍是时代主题。弘扬六祖文化,有益于深化不同制度、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一是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新时代新征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更是新时代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弘扬六祖文化,就是坚定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自信,促进人类包容、宽容与相融,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二是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上著名的两条经济走廊、文化长廊,这不仅是一条贯通欧亚非国家的“经济带”,还是佛兴西方,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的佛缘交往、文明发展与和平友谊作出重大贡献的“文化带”。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新时代国际间树立合作共赢的示范。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弘扬六祖文化,助推建设政治互信路、经济融合路、文化包容路,尤其打开沿线各国佛缘善心路。三是助推与东盟合作共赢。东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与东盟合作共赢20多年,成就瞩目。进入东盟第二个50年之际,深化与东盟合作,抓住禅宗文化普遍认同的特点,多渠道、多形式传播六祖文化,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合作,助力增添与东盟高质量合作共赢。四是助推统战工作有效开展。弘扬禅宗六祖文化,发挥佛教在促进统战工作的积极作用。目前广东籍的海外侨胞占全国三分之二,占港澳台人口大部分,占香港人口70%。利用广东作为禅宗发祥地和祖庭所在地的优势,加强与海内外佛教界的友好往来,既是开展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之一,又是实施“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还是凝聚海外侨胞祖国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广东可充分发掘利用好禅宗六祖文化这个思想桥梁,在坚守原则底线的基础上,不拘形式大胆创新,努力团结“心相通、梦相连”的各界人士,夯实做大爱国统一战线。
三、弘扬六祖文化,根植和谐基因。六祖文化集道、儒、墨等百家优秀传统思想于一身,以伦理道德教导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贵和思想指导人们实现自我修养,以家国情怀激发人们的凝聚力,有益于中国新时代平安和谐社会建成。一是根植伦理道德。弘扬六祖文化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扬善抑恶等伦理道德,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公民伦理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认宗认祖认亲的伦理道德,尊重血脉相承、祖缘相承,重视家庭、亲情,倡导孝老爱亲、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戒恶扬善的处世方式,可引导社会群体按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训导多作善行善举,增进社会群体的团结互助,形成良好村风、民风等社会风气。二是根植祥和基因。弘扬六祖文化的“贵和”思想,可有效化解冲突、整合社会,深入挖掘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价值理念与思想,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弘扬禅宗六祖文化“平等自强”的自主意识和“圆融无碍、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激发社会群体的创新精神。弘扬禅宗六祖文化中报恩度苦、忘我利他的奉献精神,传承禅宗六祖文化中热爱自然、简约朴实的生活态度,强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动观念,培养破除执著、忍辱负重的宽广胸怀,有利于引导社会群体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发挥禅宗六祖文化讲平常心,顺应自然,倡导温和的心理,有利于引导社会群体及时调适心理,克服浮躁心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建设有温度城市。大力治理当前佛教界消极现象,调动佛教界积极因素,增强佛教服务社会动力。三是根植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脉,几千年绵延不断。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们国家的生命线,只有激发每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才能世代守住这条生命线,从而凝聚我们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弘扬禅宗文化的“报国土恩、报众生恩”、“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思想,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坛经》明确提出并阐明了“佛法在世间”的思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发扬人间佛教思想,引导信佛民众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引导信教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涵养家国情怀,发扬时代精神,凝聚民族强大力量。同时,激发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深沉爱国情怀和文化情愫,画好中华民族同心圆。四会市是禅宗祖庭之地也是广东著名侨乡,香港“占中”事件、“修例”风波和“新冠”疫情,四会百姓自发通过书信、电话和微信等多种联系方式,为香港同胞解惑释疑、辩别是非、抚慰身心,发挥地缘相近人缘相通血缘相连的独特作用。
四、弘扬六祖文化,培植时代精神。全球化的文化扩张又凸显了新的时代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把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下时代精神相融合。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然迸发出磅礴的生命力和青春的气息。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传承和弘扬六祖禅学文化,需要将其深刻内涵与时代紧密契合,以强有力的政策和组织领导支持打造新时代文化名片,制定引领新时代文化标准,以市场需求和科技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化、普惠化,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一是把握创造性,培植时代文化根脉。保持文化定力,增强文化自信。坚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结合时代需要,推动六祖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六祖文化创造性转化,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时代文化根脉,养护自我文化根基,不断集聚推动中华文化进步、转型与创新的力量,不断夯实中华民族精神的地基坚如磐石。注重六祖文化的特点和特色,把六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列入文化建设内容,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与时代使命相辅相成。强化政策保障,将传承与发展六祖文化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强化研究力量,对六祖文化进行全方位研究提炼和弘扬推广。强化组织领导,相关省市县应在政府或政协成立六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协调小组,相应成立六祖文化研究机构。二是把握世界性,构建时代文化格局。注重养护中华文明根脉与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培植与粹炼文化定力,推动文化创造进步,增强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内生动力。对外依托六祖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结合传承和发展六祖文化,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开拓文化创新创造之旅,开辟文化发展繁荣之路。广东作为六祖惠能的出生地、成长地、弘法地、成就地、圆寂地和真身驻在地,积淀了深厚的六祖文化资源。加强对六祖文化深入调查研究,把六祖文化的思想渊源、法脉体系、古迹文物等,与时代结合起来,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与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起来,纳入文化建设规划,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重要路径来构建时代文化新格局。广府会是广东省重要智库,云集众多文化名人,聚集更多社会资源,可成为弘扬六祖文化重要推动力量。三是把握创新性,打造时代文化名片。从实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六祖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时代文化名片,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编撰和解读六祖文化典籍,采取灵活方式向境内外发行,用弘扬六祖文化的火种点燃传承传统文化的火炬。整合提升六祖几大祖庭及其他机构平台的文创能力,联合举办六祖文化节、慈善会、禅修班、夏令营等各种活动,弘扬六祖文化正能量,擦亮六祖文化品牌。组织媒体考察采风,提炼六祖文化旅游元素,制(创)作相关宣传片、导游词、六祖文化名片等宣传资料,讲好六祖慧能故事,弘扬六祖文化的真、善、美。如“网开一面”“锅边菜”与六祖惠能有关的传说故事。运用主流媒体和发动社会力量,创作和拍摄以六祖文化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动漫片等,传播于海内外,传递中华文明。龙甫是六祖会藏之地,镇内有六祖庵(遗址)、有六祖古寺,就坐落在六祖会藏的山脚下,堪称名副其实的坛经成就地。提出用“龙兴禅雨,甫化四方”作为四会龙甫镇的文化题语,借此打造龙甫镇“东方禅雨小镇”。在四会、怀集两地拍摄的电影《惠能前传》即将上映。四是把握引领性,发展时代文化产业。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弘扬六祖文化融入文化产业,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引领力。推进文化业态创新,深入实施“六祖文化+”和“+六祖文化”,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拓展六祖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借助数字技术5G科技等,广泛开展禅农并作、禅工众创、禅商悟道、禅游有约、禅学相长、禅武健体、禅茶养性、禅理抚心、禅亲和谐等静修式、自助式、互联式、订单式、家庭式、团队式体验活动,把六祖文化根植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实践教育、社交活动和休闲旅游,支持各地建设一批文化特点鲜明的六祖文化小镇,形成极具中华传统特色文化产业。目前广东四会正大力推动玉器文化小镇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尽可能融入六祖禅宗文化的积极要素,增强文化底蕴和禅学的时代性。南昌有一卢氏族谱记载,六祖慧能在四会藏居期间种植柑桔,为四会桔柑产业振兴和全国闻名的柑桔之乡增添文化底蕴,增添山水灵气和文化气韵。严格落实宗教政策,加强对六祖文化资源管理。借鉴“孔子学院”的创办经验,与国内名校联合创立“惠能学院”,实施 “慧惠学堂”暖心工程,把六祖文化从丛林寺院请出来,回到城乡百姓家。龙甫是六祖蛰藏之地,是坛经的成就之地,是中国大乘佛法的发祥之地。龙甫在六祖文化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算是六祖禅的真正祖庭。以惠能“下下人有上上智”的禅导,在惠能藏居15年的龙甫镇营脚村,建设了度道、悟道、圆通路三条相连接的道路,也即是将人的成长、成才、成功的禅学哲理能够真实体悟,打造六祖禅学体验文化园。整合六祖文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把“惠能学院”和“惠能学堂”送出国门,与“孔子学院”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与世界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本文作者简介:严灯辉,供职广东四会政府部门,曾在国家级、省级报刊(网络平台)等发表歌词诗赋、散文、论文近百首(篇),也曾被聘为高校文学院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