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小说《多情的土地》
作者:谢云峰(江西)
第三章 文化运动
第一节 起源
一九六三年,毛主席已七十岁高令,自认为身体有些不支,为了培养中央的接班人,主动让位国家主席,自己仅担任党和军委的主席,作为掌舵的中央二线领导,而中央一线领导则让年轻的领导去锻炼和实施。于是放手让他们干,结果出现了浮夸风和工业、农业放卫星,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农村也出现了一些怪象。有的干部脱离实际,夸大事实,谎报成绩,搞得民不僚生,群众对政府产生了怨气。
小山村里本来就是山间小田,产量不高,劳动强度大,实际上每亩能收获稻谷五六百斤就不错,而上级硬要下面报亩产超千斤,后来干脆报亩产超双千。结果生产队里只有报表上的虚构粮食,实际寥寥无几。
这种状况无凝迟早会汇报到中央。当时许多事情都是一线领导说了算,也不报告给二线领导,二线领导想发布的措施也发布不出去。中央的形势相当紧张,整个中国都面临走苏联的路子,危在旦夕。而且美帝国主义和苏修又对中国虎视眈眈……针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离开了中南海,到湖南老家韶山滴水洞休假,以《炮打司令部一一我的一张太字报》寄往清华北大两所大学,让学校公布毛主席的指示,动员全国的学生起来造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反……于是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文革运动开展了,全国的学生群众纷纷起来砸烂各级政府和公捡法机构,到处都成立了以造反派骨干的革命委员会,替代了各级人民政府行使权力。
起初对小山村没有什么影响,照样生产劳动,种田收禾,养家禽和种菜,生产队和生产大队也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变成了事实求是,消灭了浮夸风和脱离实际的做法,大家都尽心尽力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儿子啊!现在政策这么好,你一定要认真学习,把知识学到手,你看你妈多可怜,一天学都未上过。"春华对儿子东光说。
“好的,我一定要读好书,考上大学。"东光回答说。
学生照常上课,学校仍按计划安排教学,只是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愿学的可以学到东西,不愿学的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可以放任自由,学校和老师不管。有诗为证:
中央惧怕苏修路,防止侵贪为己风。
发起十年文革策,深揪藏谍复资翁。
神州大地闹红将,世界侵争熄鼓铜。
运动过头收缩快,安全秩序数仙宫。
(未完待续)
现代诗
秋雨
作者:谢云峰(江西)
秋雨
俏俏地脱离乌云
慢慢地从空中飘落而下
轻轻地发出各种声音
宛如悠扬的琴音
时而发出
西西里里的声音
似乎告诉我们
飘零在细小的绿叶之身
时而发出
噼呖啪啦的声音
似乎告诉我们
倾盆倒地的涟源不断
时而发出
窸窸窣窣的小雨声吟
似乎告诉我们
轻微地滋润着庄稼情深
时而发出
哗啦啦的大雨声吟
似乎告诉我们
已经迅猛地把江河上升
时而发出
嘀嗒嘀嗒的雨停吟
似乎告诉我们
已经滋润了整个大地轻盈
轻柔悠扬的雨声
仿佛在我们耳边回音
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并轻轻地拔动了我们的心
江西省著名旅游景点系列诗之七
七律 龙虎山
晓言(江西)
道教发祥龙虎山,丹霞地貌美名颜。
悬棺表演身情叹,顺水撑流竹筏颁。
掠过奇峰寻怪石,危观幽谷找深潺。
清泉飞瀑游人戏,徒步听声看鸟闲。
七律 仲秋吟
晓言(江西)
酷暑将离夜晚凉,白天昼午烫身伤。
半潭秋水诗心透,双桨孤舟曲浪扬。
辞别夏风炎热浅,迎来南国更凄苍。
江山如此多娇艳,施展鸿图似日光。
临江仙•秋景(依和凝体)
晓言(江西)
半潭秋水诗心透,早晨雾露濛濛。
岸边青草欲枯中。乱滩飞鹭展雄风。
树叶枝头蝉闷叫,碧河波浪相融。
骄阳升起始从东。白云飘荡映花红。
作者简介 :
谢云峰,笔名:晓言,网名:叱咤風雲,中国银行宜春市分行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大学文凭,中级职称,89年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全国中青年改革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全国、省市知名报刊及媒体平台发表千余篇论文、文章及诗歌,并有获奖。在《中华山水诗刊》任总编,在当代诗人作家档案认证平台认证为金牌作家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