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岭自治县上关镇福农小学秉承以“德育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的育人理念,将当地原生态民族优秀文化(苗族花棍舞、苗族芦笙舞)引进校园,引导孩子们学习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学校特色教育发展。
8月29日,作者走进福农小学,正逢学校召开全校教师开学工作会,会上,还就本期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进行再安排,要求学校师生开学后做到全员动起来、舞起来、嗨起来,让校园上空的花棍碰撞声、芦笙舞的音乐旋律响彻学校上空。确保孩子们在校期间的大课间活动、课后延时服务活动能伴随着悠扬的旋律,欢快地唱着、舞着,让孩子们感受在校的幸福,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上关镇福农小学副校长刘应辉说:“学校自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以来,学生的学习激情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在完成自身学习的同时,课后服务时间,都纷纷加入到“苗族花棍舞和芦笙舞”活动中来,特别是该校学生到榕江县参加“花棍舞”村超联赛展演后,孩子们场上的精彩展示,深受群众喜爱,赢得上千围观群众点赞,他们一起分享成功、收获快乐!预计本期参加人数还会递增”。
据该校校长王启贵介绍,上关镇是关岭自治县一个典型的布依族、苗族聚居乡镇,其服饰、歌舞、语言等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族气息。为了把民族文化传承好,学校利用大课间、课后服务时段,开展形式多样、趣味丰富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在校期间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孩子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王启贵说:“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还推动了“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这一活动,拉进了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对推动上关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
据了解,苗族花棍舞的由来有很多,据说苗族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偷袭和骚扰,于是用路边上的木棍做成了简易的武器,便结合芦笙一起制作出“苗棍”。苗族芦笙舞,又称为"踩芦笙",其名称来源主要是因为要吹奏芦笙为舞蹈伴奏。芦笙舞是我国南方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
近年来,学校曾先后被认定为贵州省绿色学校、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学校、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三小学结对帮扶学校、安顺市营养与健康学校、关岭自治县无烟学校、关岭县文明校园。学校在全县大课间活动评比中多次获奖,教师多人次在省、市和县组织的微课、优质课、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诗歌讲解大赛等各项技能比赛中分别获奖。其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校学习的快乐,达到了预期目的。(邹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