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國方彝
王德埙
任國方彝规格:高32公分,長19公分,寬16公分;重4.6公斤。
方彝是中国古代盛酒器。盛行于商初期至西周中期。方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开始系统研究青铜器,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3615年,为公元前1591年,商代初期青铜器。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手段核实以后才能最终认定。
根據馬一浮《中國青銅器》頁230“直壁低體式,器正面接近正方形或橫向的長方形。商晚期器。” 马先生所定时间应该提前到商初。由於任國重器:三羊考木青銅尊(另文介绍)與之同坑出土,可以互證,故亦為商初期器。
本器方彝的來歷
此件為遵義張先生家傳,其父是機電工程師,雅好古文字、治印和青銅器等古董收藏。此件青銅器是他在抗戰時期的大後方,為了創辦電燈廠到重慶出差買的。
由於在職時張先生事情多,沒有功夫考證自己的收藏。現在退休了,才開始委託筆者研究和考證。

以上銘文有欠準確,經過修正編碼如下:

右於3間右拇孔子祀隙聿子古號號臣元匕之既東赐尻至月其賜孫27央旦大令村
、帝西、夫元38(字殘)欠乎女康女奎易用康
、古亥亦袛享反勿布裡六畏屆方不化木姬暘得其永君化、75
77任㞥右事宗聿
(編碼84被青銅器鑄造時的支釘所遮蓋。空白。)宗唧宗用
德埙按:铭文为先秦遗文,其言:孔子祀隙聿子:此孔子为夏商之交人。似为论语原作者,与春秋孔夫子不是一个人。详见:王德埙:孔子论语考释。
任国为东夷重镇,任姓源起,夏朝少康为任国侄儿在此避难中兴夏王朝。过去只有文献记载,今有吉金铭文现世,其贵重如此!
任源于媯姓,出自殷商名臣元銑,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五書》上記載:在 殷商王朝末期,商帝乙(西元前1101~前1076年在位)廢長子棄,立二子受辛為君...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元咺,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左傳》中記載:“元,出衛大夫元咺。”在史籍《韻會》中也記載:“<左傳>有衛大夫元喧。”...
銘文考證
編碼1為“右”,如金文
然。
編碼2==92=“于”。
編碼4由於位於器邊緣,鑄造導致文字缺損,疑為“間”。
編碼5為“右”。
編碼6為“拇”,《說文》:“拇,將指也。從手,母聲。”
編碼7為“孔”,如金文異體字
然。
編碼8為“子”,參考異體字
等。
編碼9為“祀”,參考異體字
等。
編碼10為“
”,同“隙”。
編碼11為“聿”。
編碼12為“子”。
編碼13為“古”,異體字有
等等。
編碼14為“號”,若
然,兩橫表示重複。
編碼15為“臣”。
編碼16為“元”,如金文
然。
編碼17為“匕”, 《中國篆刻大字典》上冊頁496)。
編碼18為“之”,如金文
然。
編碼19為“既”,如金文
然。
編碼20為“東”,如金文
而有省減。
編碼21+為“赐”。
編碼21為“尻”音kao,臀部;托根之处。
編碼22為“至”之省,如金文
然。
編碼23為“月”。
編碼24為“其”。
編碼25=86=賜。
編碼26為“孫”,如金文
然。
編碼28為“央”,如金文異體字
然。
編碼29為“旦”,如金文異體字
然。
編碼30為“大”,如金文
然。
編碼31為“令”。
編碼32為“村”。
編碼33為“
”,
編碼34為“帝”,如金文

然。
編碼35為“西”,如金文
然。
編碼36為“夫”,如金文
然。
編碼37為“元”。
編碼39為“欠”。
編碼40為“乎”,如金文
然。
編碼41為“康”,如金文
異體字然。
編碼42為“女”。
編碼43為“
”,音義不明。唯黃德寬《古文字學》頁392戰國齊系資料中有一枚“子
子璽”印文,其中“
”接近於“
”。在印文中作為人名。疑為“奎”
之省筆。故暫定讀音為kui。
編碼44為“易”,字形參考《宅簋》。朱駿聲作古“暘”字,雲開見日。有用作“揚”者。
編碼45為“用”。
編碼46為“康”,如金文
而有省減。
編碼47為“
”。
編碼48為“古”。
編碼49為“亥”,如金文
然。
編碼50為“亦”。
編碼51為“袛”,敬,如《郾侯簋》:“袛敬”。
編碼52為“享”,:如金文“
”然。
編碼53為“反”,如金文
然。
編碼54為“勿”,如金文異體字
然,
編碼55為“布”,異體字的金文有
等等。
編碼56為“裡”。
編碼57為“六”。
編碼58為“畏”,異體字有
等等。
編碼60哦為“
”,音jie。同“屆”。至;到。《爾雅.釋詁》:“,至也。”陸德明釋文引孫炎曰:“,古屆字。”
編碼61為“方”。
編碼64為“不”。
編碼65為“化”,如金文
然。
編碼66為“木”。
編碼67為“姬”,如金文
然。
編碼68為“暘”的古体,音yang,明亮。
編碼70為“
”,即“得”。如金文異體字
等等。《玉篇.貝部》:“
,今作得。”
編碼71為“其”。
編碼72為“永”。
編碼73為“君”。
編碼74為“化”。
編碼76為“
”。《改倂四聲篇海》引《搜真玉鏡》:“,音月。”《字彙補》:“音月,義未詳。”
編碼78為“妊”,同“任”,異體字關係。黃帝少子禹陽,受封于任。任即今山東省濟甯市任城。以國為姓。《國語.晉語四》:“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xuān,宣)、依是也。”韋昭注:“得姓,以德居官,” 按所謂“得姓者”,要嘛是當了官,要嘛是得到了封地。其中,“任”即封地“任國”之名,禹陽之姓。
編碼79為“㞥”,音cen。,《说文》。:“㞥,人山之深也。”
編碼80為“右”。
編碼81為“事”。
編碼82=85=93=“宗”。
編碼84為青銅器鑄造時的支釘所遮蓋。空白。
編碼88為“聿”,異體字的金文有
等等。
編碼89為“吇”,音ji,同“唧”。《龍龕手鑒.口部》:“吇同唧。”
編碼95為“用”的異構。
本器介紹
方彝的蓋紐上有兩個圖形紋飾:

這兩個線刻的圖形紋飾是兩個傳統的饕餮紋。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