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青青的竹林
作者:刘汉江
青青竹林曾是我故乡的一景,竹林青青是我心底永远的印象。
故乡原本是没有竹的,准确地说,是没有大面积生长的竹林,零星的一二枝长在房前屋后的瘦竹又如何能与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槐树、梧桐争春呢?谁也没有注意它的存在。
上世纪七十年代,忽然刮起了一股“南竹北移”的风潮,我故乡的土地老爷(即地方领导)是个跟风听潮的机灵人,立马响应政策,同意拿出一千亩良田用于移栽从南方运来的苗竹。
几千个男女老少不分昼夜,挖坑刨土,灌溉施肥,一周时间,从乡农机站到岗沟河沿线数里的河堤上已是一片密密匝匝的竹林。
这时候,村庄里传出一些恶毒的谣言,说什么:“春天栽,夏天黄,秋天下灶膛”之类的话,老师告诉我们,这全是“地富反坏右”分子污蔑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屁话。
一年过去了,竹子长得不如领导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没有坏人诅咒的那么差,总之,一片绿影婆娑、绵延数里的竹林以旺盛蓬勃的生命姿态横亘在故乡的沃野之上。
后来,这片竹林成了家乡的一景,许多城里人利用假日到竹林里参观游玩,上级领导来地方视察,竹林也是不可不去的一个景观。竹林没给我们家乡带来实惠,倒带来了许多旺盛的人气,每到春天,春笋破土,青竹扶摇,游人如织,煞是热闹,一派繁华景象。
其时的我,在音乐学校读书,竹林的空旷和幽静,是我练声的好地方,我每天早晨天未亮,我就会到竹林里练声。“咪咪咪,吗吗吗”,吵得尚在睡梦中的村里人不得安宁。许多年过去,回到故乡,他们一时叫不出我的名字,但总是首先提到当年我在竹林里练声的事。
竹林绵亘数里,宁静幽深,是鸟儿们的天堂,也是有情人约会理想场所。夜深人静,月上柳梢,当有路人穿过竹林小径,时常会有惊鸟忽啦啦扑向天空的声音或者是一对恋人匆匆远去的背影。
这样的光景并不很长。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经济价值的认知日益增强,换句话说,市场经济时代,没有经济价值,就基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南竹北移”的理想固然美好,但竹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我的家乡既长不高也长不大,成竹没有人收购,而竹篾制品也已被塑料容器所取代,这样的竹林,在现实的价值取向面前,能否长久存在不言而喻。
果不其然,村里办起了砖瓦厂,长着竹林的大堤是最理想取土的地方。于是,仅一、二年时间,大堤的泥土已变成商品的砖瓦,而青青的竹林已成为炉膛里的灰烬。
我至今仍怀念那片青青的竹林,我青春的岁月和我在竹林里飘荡的歌声……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1968年生,汉族,大学文化,散文作家。长期从事公文写作及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著有《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散文专著。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