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雪山融水,千里大漠绿洲,三百天的艳阳高照,二十度的昼夜温差,会呼吸的沙质土壤,北纬40度的优越地理,让浸染着文化光泽、搭乘着旅游快车的敦煌葡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丝绸之路的复兴,香飘神州、誉满华夏。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人口20万,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之地。1986年,敦煌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鲜为人知的是,敦煌还处于北纬40度国际公认的葡萄栽培黄金纬度带,四周被戈壁沙漠包围,是生产优质安全水果的最佳区域,也是全国最适宜种植葡萄的四个地区之一。
历史上的敦煌曾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据大量史料考证,敦煌是最早将欧亚葡萄传入中原的第一站。唐代敦煌遗书中就有“葡萄城”和“葡萄渠”的记载。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古绝唱,更是敦煌葡萄栽培历史悠久的有力例证。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2000多年前,原产西域的葡萄经由阳关传入中国;2000多年后的今天,古阳关下再次演绎了这样的传奇。1996年,最先试种栽植葡萄的阳关镇成为敦煌市第一个“葡萄专业镇”,也成为敦煌市第一个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的富裕镇。
阳关镇葡萄热销各大城市,点燃了敦煌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葡萄产业的巨大热情。面对契机,敦煌市及时将以葡萄为主的优质林果产业确定为带动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把标准化生产作为促进葡萄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倾斜涉农资金、建立种苗基地,邀请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指导帮助等措施,大力发展葡萄产业。 从1亩到1万亩,经历了十年时间;从1万亩到5万亩,用了五年时间;从5万亩到15万亩,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全市以葡萄为主的高效节水特色优质林果面积出现“井喷式”增长。预计今年敦煌市葡萄产量达18万吨。敦煌葡萄鲜果的外销量占总产量的95%以上。品质优良、色泽艳丽、含糖量高的敦煌葡萄已远销京、上海、重庆、成都、武汉、广州、拉萨、哈尔滨、银川等30多个大中城市,赢得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葡萄产业已经成为敦煌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自2000年以来,敦煌先后引进红地球、维多利亚、森田尼无核、/克瑞森无核等葡萄品种56个,发展葡萄专业镇2个、葡萄专业村20个,建成了国家红地球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区,百亩有机葡萄栽培示范区,千亩A级绿色食品葡萄栽培示范区,万亩无核白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区。随着葡萄基地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敦煌市及时将重心转向了市场拓展、品牌培育、科研创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建设上来。一个个林果产业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活跃在田园市场,一批批果品包装、冷藏鲜贮、果汁加工、制干酿酒、物流运输项目建设投产。与此同时,围绕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按照“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敦煌市把葡萄产业与文化旅游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景区周边、旅游沿线及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了210家以葡萄、瓜果采摘为主的休闲观光农家园和农家乐。古阳关传唱凌云志,小葡萄催生大舞台。近年来,敦煌市成功举办了七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吃葡萄大赛、葡萄仙子评选、葡萄花车巡游、葡萄高峰论坛、优质葡萄品鉴……,俨然是以葡萄为媒的丝路古城狂欢节,借此平台飞天珍果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敦煌无核白葡萄、红地球葡萄被评为“中华名果”,敦煌市被授予“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中国葡萄文化名城”,“敦煌葡萄”也被国家质监总局认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敦煌牌”、“阳关牌”葡萄品牌逐步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丝路瓜果香,敦煌葡萄甜。敦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圣地莫高窟,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丝路名关阳关、玉门关,世界地质公园雅丹地貌等旅游胜景等您畅游体验,还有各色鲜食葡萄、优质瓜果等您采摘品尝、合作发展。开放包容、崇高唯美、向善守正的敦煌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