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的回忆
文/王玉正
十年前初夏的一天,我刚从玉树灭鼠归来,我的邻居李发春便登门,告诉我县二中缺一保安,提议让我前去,我不顾疲劳,第二天便去上班,与他及另一位同事共同负责二中的安全保卫工作。
初来乍到,对二中的一切感到陌生而新鲜。当时学校设初、高中部,有近二千名学生。每当看到同学们上学、放学浩浩荡荡的人群,内心里有一种无名的喜悦,祖国的未来就在于培育一代代年轻的学子,也更加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大,为守护他们万不可掉以轻心。
经过一段时间,自己对二中的方方面面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科生、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比皆是,实为藏龙卧虎之地,更有资深的教师默默甘当人梯,奉献着自己的才智。而光鲜靓丽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粗俗的行为,譬如有的同学吸烟,说脏话,校园欺凌,甚至有高年级学生将个别教师围堵在楼道内恐吓的行为,虽然校方日常管理较为严格,但诸多恶习仍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是为常态。
记得是我工作的第二年,相互之间传说,现任主要领导调往县教育局,即将调来一位新的校长。主要领导的调动不能频繁,如此不利于长远。而调动自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合理安排,将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校的全面发展。新的校长姓贺,名生寿,是县教育局已经决定了的。前任领导只需交接手续,后任领导只等走马上任。
(贺校与他的女儿)
忽一日,贺校前来上任,我以前认识,但不熟悉。他身材魁梧,衣着整洁,行动端庄,一派学者风范。听说他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湟源多个学校任过校长,所到之处师生们很受欢迎。对教学工作管理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与经验,并且取得一定的可喜的成绩。
在贺校就任的一段时间里,他没有放一把火,我发现他是按部就班,不动声色,经常一个人在各个教学楼间进出,以及校园的角角落落他也从不放弃。还经常和学生及家长聊天,很轻松自在的样子。
他还破天荒地来到我们的值班室,问长问短,嘘寒问暖,使我们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并且成为常客。曾经的我们,有一种自卑感,看着有的人对我们藐视的眼神与不甚和气的语气,内心里确实有一种悲凉的滋味,要不是为了糊口度日,这么大的年龄恨不得卷起铺盖立马走人。
渐渐地,我们的自尊得到了满足,以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错误想法烟消云散,也激起了更加尽职尽责的信心。
贺校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此时,我们送走学生,关闭校门,准备做饭进餐。贺校一见,热情邀请我们到校门口饭馆吃饭。他的口气坚定,我们拗不过他,只好顺从。一人一大碗面,还要外加一大盘炒肉,边吃边谈。末了,嘱咐将剩了许多的肉片带回,我们下顿再吃。如此反复,事不过三,再次邀请吃饭,我们只好撒谎推诿,谢谢贺校的一片心意,我们怎么能好意思呢?
终于,学校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对于不合理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规模整改,特别是对于根深蒂固的住校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放学后到校外购买零食物品的现象进行了因势利导的方法,彻底解决了我们门卫头等头疼的大事,不让外出产生积怨,让外出又存在安全隐患,挨骂受斥是家常便饭,矛盾天天发生,搞得我们焦头烂额,无可奈何。
贺校的一个举措,让此现象销声匿迹。他果断决定,在学校食堂旁,另设一小卖部,将学生所需物品尽数陈设,满足学生需求,看你还有什么理由往校门外跑。据其他老师讲,按规定,校园内不能随便开设小卖部,但贺校只一句话,有什么责任我来担。足以显现贺校办事的魄力和担当。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学校像变了个样,一切那么清新,富有朝气,校园到处风清气正,老师、学生的精神面貌一下子提振了起来。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二中区域,使得以前建在低洼处的一号教学楼深受其害,整个洪水与一号楼门槛齐平,四周一片汪洋。上级领导高度重视,紧急组织人员排洪抢险。
贺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安排召开校委会议,最终决定,立即申请上级主管部门,对一号楼拆除重建。从长远来看,这是一项值得考虑的方案。各级领导通过实地考察论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拨出巨资改建一号教学楼。
剑之所指,雷厉风行,仅一年多功夫,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在整个地基提高数米的基础上,还建了宽阔的楼前广场。贺校经常在广场前来回踱步丈量,布局楼前的各种设施的方位、走向,一点一滴,细致入微。
高级中学的建成招生,最终使得二中停止了招收高中生员,逐步退出了高中部的教学。而这时仅剩的一个高三班级,贺校仍坚持不懈,把教学抓得更紧。就连临考前的几个月,改变策略,召开走读生家长会,讨论让走读生也参加学校组织的晚自习,得到了全体家长的一致赞成。
每到晚自习散学,整个二中校门口道路两旁,停满了各式车辆,来接送同学。我们门卫人员也更是小心谨慎,护送每位同学安全离开。偶遇个别同学不曾离开,我们从不马虎,千方百计与家长取得联系,耐心等待,面对漆黑的夜晚,直到家长与同学安全返回,也到子夜时分了。精神是疲倦的,可我们的内心是踏实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届高三同学,在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父母,报答母校,其中马全同学在理科高考中,取得全县第一名的佳绩,最终被北京科技大学录取。
骄人的成绩,是母校的荣耀,是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所得,就连我们门卫,似乎也有一丝自豪感,内心充满喜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值!
按照教育局安排,二中成为初中及小学设置。小学设在一号楼办 公教学。教学楼离校门很近,方便孩子们出入。
一个寒冷的早晨,天刚放亮,正好贺校值班,我们共同在校门口迎接同学们入校。贺校面对一位小学同学,热情问到:“小朋友,你家住在哪?”小朋友回答,在滨江花园。
从同学家里到学校,也有很长一段距离。贺校继续问:“家长没有送你来吗?”
小同学回答:沿路有同伴,不需送行,已走习惯了。
贺校说:“进去吧,走路小心。”
小同学不知道面对的是校长,拖着长长的清脆的童音,挥着小手,连声说:“老——师——再——见。”我看到这一幕,内心里暖暖的。
每逢寒暑假,偌大的二中总有零星的活,贺校同情我们,特意安排让我们来干。肥水不流外人田,增加我们的收入。对于这份情谊,我们怎能忘记呢?
贺校三口之家,夫人与他同行,辛勤耕耘三十余年,现已退休。
其独生女前些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就职西宁市某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一家三口,无怨无悔,将各自的青春年华奉献与教书育人,他们的追求是什么?首先是道德的传承,毋庸置疑,是纯洁的,高尚的,他们的无私付出,必将桃李满天下。
(每周的升旗仪式是非常震撼的一幕)
往事历历在目,仿佛昨日。
整整四年的保安工作,自从贺校调入,学校方方面面都在改变,而我们的待遇也在逐步提高。首先解决了我们的伙食问题,允许在食堂免费就餐。其次亲自采购保安冬装夏装,从里到外,自上而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贺校说,我们的保安人员是学校的门面,是人前的人,不能让人笑话。回想以往,穿着洗得褪了色的服装,内心里有一种潦倒的感觉。
每逢下午放学,贺校总是询问我们,有谁轮班回家,我记不清曾有多少次乘坐贺校的小轿车,他总是不顾拐弯转圈,把我送到家门口。口头说着谢谢,可内心里的感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他对最为普通成员的关爱之情是真诚的。上善若水,水无处不在。
二中的美誉名符其实,每逢召开家长会,家长成员对校园花园般的环境赞不绝口,花团锦簇,小桥流水,纷纷竖起大拇指。我的脸上也增添了许多荣光,虽为小小门卫保安,也感到十分自豪。
又是一年教师节,贺校特意安排学生为我们献花,望着孩子可爱的笑容,双手恭敬地献上鲜花,我的双手颤抖着接了过来,搂在怀 里,团团打转的热泪差点掉落下来,我点头、鞠躬、答谢。
全体教职工合影,我们也身在其中。穿着学校配发的崭新的服装,趾高气昂,“咔嚓”一声,永远定格在这一时刻,我也是二中的一分子。
刚来二中时,每月工资仅有一千元,并且是三个月发放一次。自从贺校来了以后,十分关心我们的切身利益,我们没有要求,而是他主动承诺,不要着急一定逐步提高工资待遇,到我离职二中之前,早已增加到每月贰仟多元。
说实话,学校保安不好当。上学放学迎送,课余时间巡视,以免同学们追逐玩耍闯祸。暑假要防洪,尤其是冬季,要仔细检查各个教室的取暖设施,若有一处损坏,水流外泻,还将影响二中周边的供暖系统。
不好当也得当,即使在晚上休息,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面有任何风吹草动,必须立马起身察看。吃得是这碗饭,就得端的起,咽的下。
我常常在想,贺校就是这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丝毫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勤劳务实,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就连寒暑假期,他仍三天两头来往学校,无比牵挂。他的这份执着,是对这份事业的无比热爱,而这份热爱充分体现在他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庭般守护,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般对待,满腔的热忱,无限的激情,成绩面前不骄不躁,更加凸显了他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是我一生中唯一遇到的宽宏大量,慈祥豁达、德行深厚的人。他是那么可爱,又值得人们共同尊敬。
贺校,我由衷的向你致敬,祝你在教育战线发挥余热的同时,身心健康,快乐生活。
( 照片中右二为作者本人)
作 者 简 介:
王玉正:男,祖籍山西省静乐县人。八十年代曾两次就读于鲁迅文学院、九十年代第一篇小说作品《山村的故事》发表于《五台山》创刊号。其后在《山西工人报》发表短文《从黑白馒头说起》,不久《添子不添福妻子终生劳累、超生结苦果丈夫过早归西》获《山西农民报》有奖征文三等奖。
现定居青海省湟源县,曾在《日月》杂志发表小说《小村旧事》、《乡村轶事》、散文《回故乡》。2023年12月11日在《西海都市报》发表散文《“棋”乐无穷》。
电话:15109718290(本人电话) 18997359906(通讯地址电话)
撰稿人:王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