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众教育学》“新育篇”之“教育新理念”《对孩子要有“心”》,我深受触动,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本质与真谛。这一理念倡导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与心灵的交流。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与思考:
1.同理心:理解与接纳
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接纳他们的差异。这种理解与接纳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感受到安全与被爱,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石。
2.同情心:共情与支持
面对孩子们的挫折与失败,我们要展现出的同情心,能够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慰藉,让孩子知道他们并不孤单,即使在困难面前也有支持和鼓励。这种共情能够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培养其面对困难的勇气。
3.包容心:尊重与自由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梦想与潜力。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选择,给予他们探索自我、发展兴趣的自由空间。这种包容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自我实现,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独立精神。
4.平常心:平衡与稳定
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常心至关重要。我们不应过分关注成绩或表现,而是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这种平衡与稳定的态度,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无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5.敬畏心:尊重与学习
对知识的敬畏,对教育的敬畏,能够激发师生不断学习、追求卓越的热情。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孩子学会尊重知识,培养对学习的热爱,这种敬畏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桥梁。
6.感恩心:感恩与回馈
我们应培养孩子学会感恩,感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朋友的陪伴之恩等。这种感恩心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的人生观。
在《大众教育学》“新育篇”中,教育新理念强调了教育者与孩子之间情感的连结与心灵的沟通,这一理念提醒我们,我们应时刻保持“心”的温度,用爱去教育,用理解去引导,用尊重去支持,帮助每一个孩子在爱与被爱中成长,成为身心健康、自信乐观、有爱心的人。
作者:贾琳艳(实达中学大先生)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