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华诞看今朝文学作品征文110
“柴”的升级
巩 敏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被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从我家日常做饭、取暖用柴的变迁,也折射出国家经济百姓生活深刻而可喜的日新月异。
岁月流转、时光回眸。 幼时就被妈妈抱在怀里,跟随军爸转战南北,那时无论走到哪里,部队机养股只供给每个家庭基本的粮、油、肉,而“莱”与“柴”只有靠“自供”了。
“菜”好解决,每家都分有若干“寸土”,你家有丝瓜、冬瓜种子,我家有小青菜、辣椒种子,他家有韭菜、空心菜可分株掐半,几家一均匀搭配都全了,谁家菜丰收多了还互相赠送,妈妈用自己亲手种的菜,总是做的香喷喷,分享给邻居无不啧啧称赞,夸妈妈手巧。
而“柴”,在那个无柴不成灶、无灶不成炊、无炊不成饭的炊烟袅袅岁月里,巧妇最担心的就是无柴之炊了。还记得样板戏沙家浜唱词: “只要你说出他的名和姓,刁德一,我保你从此不缺米和柴”。看看这“柴”是不是比金钱更诱人?也难怪农家有句话: 借米不借柴。所以拾柴是每个家庭比较重要的劳动任务。
军营里有不少树林,但很多营地是军事重地,都是有所划分的,在有限资源下,谁勤快谁拾的多就归谁。
那时我们一有空就和妈妈来到那片叶胺树林,在树下,她只要看一眼就知晓哪颗树枝不用钩,轻轻一敲就下来,哪颗树枝需-站到树侧,让钩子与它成直角或钝角才好发力,所以渐渐的我和大弟基本上掌握了钩柴力度和角度。小妹年龄小,她的任务就是拾小柴或用长条铁叉插树叶。就这样往往也是撑不了几天的。
“雷州半岛”,听其名就晓得与其自然的雷雨天气有关,往往是刚刚还太阳当头晒,转眼雷暴风雨加交来。弟弟叫“巩小雷”,听妈妈说: 就是一声响雷,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而家里柴的大收获也都是在雷雨之后。
有一次妈妈在家里正在用电熨斗熨衣服,附近邻居在喊自家孩: 雨停了,孩子们快去拾柴啦。她慌忙放下电熨斗,一边找绳子柴刀,一边招呼我们姐弟仨: 快!快走!快去拾柴啦……
到了林子一看,嘿,除了军爸们在各岗位上履行军人职责,军属们则几乎都是倾巢出动,男孩女孩大孩小孩个个都在手忙脚乱的抢拾那些被暴风雨摧毁倒地而湿湿沉沉的断树残枝,有些未完全与主树干脱离的还要用柴刀把它一点点砍断……忽然,妈妈把手中柴刀一丢,头也不回边跑边喊: 小敏你在这带弟妹,我回家一趟…………
原来妈妈太着急去拾柴,电熨斗既没有拔电源,也没有竖着放,它的威力直接穿透衣服、床单、褥子、木板……幸好刚触及木板没酿成大祸。事后全家围坐一起,看着妈妈一针一线缝补那烧了个大圆圈床单,爸爸笑道: 这“柴”啊,把你们妈妈的魂都勾走了……妈妈也笑应: 可不吗,天天做饭的人就是“柴迷心窍”。
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全家又跟随军爸转业回到北方故乡,爸爸当年参军走后再没有回来过,而我们这些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孩子们更不习惯北方冬天刺骨寒冷,此时“柴”用途又多了一大项: 取暖。而“柴”也升级到“煤”的时代。
最起始我家烧的是鸡蛋型的小煤球。小煤球是按家庭人口数配制的,平日里要想方设法节省,因为寒冷冬季全指望它。两餐之间不用火时,用较薄一层湿煤把火眼缩小,待用时再撬开己干湿煤,这叫“开火”。晚上临睡前再抹上一层较厚湿煤只留个很小透气孔,这叫“封火”。如果晚上封不好灭了,第二天就要用纸、木屑、小木材做引子烟熏火燎地重新起灶。在南方生活20多年的家人,一时难以适应,经常早上起来炉子只剩丁点温度了,尽管妈妈起来蛮早,但是待重新燃起还需时辰,而且家里也会四处缭绕烟雾。妈妈常会因起灶被烟熏得咳嗽不断,蓬头垢面、满脸墨黑,彼时卖早点很少,上班的上学的都要赶时间,所以妈妈会给全家炒点面粉放在瓶里,炒点豆瓣酱、疙瘩咸菜放在罐里,再做点窝窝头、大饼……解炉灭之饥。
此时虽不用辛苦找柴了,却要把院里煤球一簸箕一簸箕搬到屋里旧脸盆里,碎煤末攒多了,趁天好,把它们摊到院里水泥地上围堆,中间挖洞放水搅和匀了,摊平后稍成形再用铲子划成豆腐状煤饼,晒干了用。有一次一大堆煤饼摊好还未成形,结果被一场突如其来大雨浇成了一堆烂黑泥,让人欲哭无泪。
没多时,“柴”又升级了 ……
“蜂窝煤”是一种圆柱体形状煤块,上有竖直穿心12个孔,形似蜂窝,被称为蜂窝煤。具有持续时间长,燃烧后不散渣、不易破损,开火封火都简易快捷等优势,和小煤球比起来方便省事多了。但火力不足,每到炒菜时,要不断地扇风,让炉火烧得更旺才能炒菜,等到饭做好了,满屋煤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好在煤气罐又逐步普及到我家了,开关一旋,蓝色火苗便跳跃而出,煎炒煮炸片刻而成,油烟也有抽油烟机随时排走。头痛的是换煤气罐,要用结实粗绳子把空罐子捆绑在自行车后面呼哧呼哧的蹬到煤气站,再换上已灌满沉重的灌呼哧呼哧蹬回家,再嘿呦嘿呦的抬上楼。
做饭的“柴”先一步升级了。但我家取暖还是离不了蜂窝煤,所以家依旧每天灰头土脸,家人依旧每天为煤炉子而忙乎。蜂窝煤炉在室内燃烧产生的废气和烟灰,尽管装了烟囱把烟气引向室外,但是屋内始终弥漫着一种呛人的味道,因蜂窝煤取暖发生煤气中毒悲剧屡见不鲜,为了安全,晚上睡觉又不得不开点窗户以散发有害气体,本就不多热量趁此逸散到无垠寒夜中。第二天早上,屋里门窗上都会结一层漂亮冰凌花。有一天晚上封炉时,撤换了二块旧煤出来,可有一块未烧透煤产生味道蛮大,我就用铁皮簸箕把它们想放到楼下,当时楼道尚未安灯,我一不小心在楼梯上哧溜溜滑了好几个台阶,那滚烫的废煤顿时散落楼道,所幸没有烫着我,尾巴骨也没骨折,但疼痛让我好几天上不了班。
随着改革开放持久深入,国家经济腾飞 ,“柴”也突飞猛进的升级,惜别了柴火、煤球儿、蜂窝煤、煤气罐等,天然气管道安装直通到了我的家。
天然气不仅能用于高效烹饪、炒菜做饭,还是热水器、家用壁挂炉的燃料。它热量大、升温快、安全可靠,环保卫生且经济节能、美观与便捷。家里人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冬天在家也要穿上厚棉衣厚棉裤,舒舒服服套上睡衣即可。而各种电锅也先后的请进家里,做饭操作简便,温度可控。真可谓“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楼道里也安装了声控灯,照亮温暖了人们回家的路。
一个时代记忆,一段历史记录。家庭也是时代的缩影。在漫漫长河的岁月里,“柴” 从短缺到充裕,从黑脏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固体到气体,从污染环境到环保干净。“柴”的脱胎换骨变化,让人们在普通日常生活中具体地感受到新中国七十五年带来的巨大进步和发展。
作者简介: 巩敏,女,汉族。学历: 中专。一个跟随当兵的父亲在军营大院驻扎了二十多年,有着浓郁军人情结的文学爱好者。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