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步尝试,以及改革开放的初步起步。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经济体系以国家指令性计划为主导,物资分配采取票证制度,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布匹、糖、油等,往往需要凭借各种票证来购买。由于资源有限,物资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相对单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往往与出身、户口性质(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紧密相关。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城市居民相较于农村居民享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福利。
教育方面,普及教育逐步推进,但教育资源仍然有限,特别是高等教育。那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录取率极低,能够上大学的人寥寥无几,毕业后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
文化方面,中国实行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但仍然出现了一些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
下面来谈谈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记事以来,春、秋、冬三季洗澡话题,古镇板浦的大多数市民,都去板浦供销社开设的澡堂洗澡。在那个时代,古镇板浦只有一个澡堂。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春天4月份洗到秋天10月底都在家洗澡。童年时,父亲常带着我去洗澡堂,我记得那时的票价是一角二分钱,儿童一米以下半价,几岁以下的免费。每当想起那些日子,心头总会涌起一股温馨的感动。
今天,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在计划经济时期洗澡的问题。那时,生活条件还没有达到如今的高水准。夏日,古镇板浦的市民都在家使用铁锅或铝锅烧水洗澡。夏日澡堂几乎不营业,我们家最初洗澡用的是洗衣的大塑料盆,但这种盆是生料制的,经不起日晒雨淋,容易损坏,也不耐用。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一切凭票供应,但家的温暖和亲情却从未因物质的匮乏而减少分毫。
当时,父亲去淮阴地区清江市出差,顺便去他的外甥家,也就是我二表哥胡宝贵家小住两日。二表哥时任淮阴新华印刷厂生产科长兼车间主任,后期升任党委书记退休。父亲请他找木材公司的朋友,买一只木制鸭蛋圆形洗澡盆。这个长长的椭圆形盆,长度约1米6,直径宽约60厘米,木壁高约20厘米。我都亲切地称它为“鸭蛋桶”。几个月后,洗澡盆的事情办好。恰好我堂姐夫的公司,送货去南方,回来时路过淮阴,便顺道送到我家。
那时,这个洗澡盆具有洗澡、洗衣的双重用途。由于桶较大,装满水时一个人还搬不动,我在家时,母亲洗衣换水时会喊我帮忙抬到阴沟口倒掉,她一个人在家洗衣时,会靠阴沟口洗衣服,这样方便排水。当时,价格是25元,我记得父亲的月工资是40几元,一个洗澡盆就花去了25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想起那些日子,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深深的怀念。
每到夏日晚上,大人们总是先用大铁锅烧好热水,把保温水瓶一一灌满,那时,家家通常有3到6个保温水壶。然后,再烧满一大铁锅热水,全家轮流用这个大木盆洗澡。洗完澡,带上细席去大街店铺门口的水泥地上乘凉。暑假时,有时我们会提前用扫帚把店铺门口的水泥地面扫干净,再提个小塑料桶浇些水,因为一天下来,水泥地也很热。那时,没有电风扇、电视机、空调。大家晚上乘凉时,会拿着蚊香,带着扇子、席子、枕头、床单,有的还带着毯子和茶杯等。乘凉时,听大人们讲故事,打牌,听听半导体收音机(那时半导体收音机很少见),等待夜晚的到来。晚上有卖冰棍的,5分钱一支。乘凉的人有的到
晚上时左右就回家睡觉,也有一部分乘凉者整夜在外,第二天早上回家。
这就是那时板浦古镇寻常百姓的夏日生活。每当回忆起那些时光,心头总会涌起一股温馨的感动。
关于洗澡盆的维护,父亲从单位要来的桐油,每年都会用桐油涂抹一遍,尽量不让盆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上桐油是保护木材,延长桶的使用寿命。
八十年年代初,市场上流行起了一种创新的洗澡工具——塑料薄膜制成的圆形洗澡帐。它有着十字形的竹架和竹捏子,可以固定在屋梁上的铁钉或铁丝挂钩上。这个洗澡帐的价格不超过10元,却能给家庭带来极大的便利。它将木盆牢牢地笼罩在内,注入热水后,水蒸气会使洗澡帐鼓胀起来,起到了极佳的保暖效果。它的出现,使得很多家庭春、秋、冬三季都能在家中洗澡。尽管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生产力还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但人们总是能节省则节省。
1997年,我的姐夫从灌云县技工学校调到了灌云县板浦中学,他们一家在学校集资了一套带有门面的三层楼房。而原先技工学校的家属区房子便被列入了出售的计划。一套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高且即使下大雨也不会积水的房子,紧邻着繁忙的街道,交通极其便利。我们权衡再三,决定放弃在西顾巷的老宅翻盖计划。最终,在姐夫的带领下,我们以4万5千元的价格,购得了这套我们梦寐以求的房源。
新家的三居室一厅配备了个人的卫生间,当我提议在新家中不再使用那只澡盆时,父母却都显得格外珍惜,不愿将其送人。即使在新家中用不上了,他们还是把它藏在床底下,作为储物之用。我后来安装了电热水器,使得我们洗澡变得更为方便快捷,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温暖的水流总能随时供应。
然而,岁月匆匆,父母亲先后离我们而去。在处理遗物时,我发现了这个洗澡盆,它满载着我的童年、少年直至青年的回忆,是那么的难以割舍。每当我看到它,就会想起天堂中的父母,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酸楚,泪水悄悄模糊了双眼。
直到7年前,我才终于鼓起勇气将它送给了一位制作卤菜的朋友,并重重地叮嘱他好好珍惜。虽然送出了这个伴随我们全家二十几年的洗澡盆,但心中的不舍依旧。我期望着它在新主人手中,依旧能继续发热发光,延续它的故事,就像我们家的历史一样,悠久而温暖。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物品的价值,不在于它的价格,而在于它承载的美好回忆。”
也更让我想起,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背景是物质相对匮乏,但人们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家庭和社会关系紧密,人们的生活节奏较慢,人心都是纯朴向善,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朋友相聚,享受浓浓的亲情,邻里间关系和谐。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逐步打开国门,开始与外部世界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起点。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