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小说《多情的土地》
作者:谢云峰(江西)
第二章 农业集体化
第三节 按劳分配
为了顺利进行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成立了人民公社,公社下面成立生产大队,大队下面成立生产队,生产队下面成立生产小组,一级管理一级,一级抓一级,集体生产统一由小组组织实施。就在那个年间,曾春华又为日举生了第二个儿子,取名叫东光。这个小男孩聪明玲琍,长得又好看,就是碰到三年自然灾害和苏修逼债撒离援华人员,特别是又碰到中央一线领导发起的大跃进运动,浮夸风和急于冒进,谎报多报,出现了虚假数字。农村的实际情况是粮少物乏,根本填饱肚子,满足不了最基本的要求。缺泛母乳的喂养,保证不了正常成长的营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需求,党的干部以身作则,宁愿自家吃苦,也要优先保证队里老少的需求。加上中央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的做法,立刻推出了成立人民公社的措施,保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行。
根据上级的规定,生产队完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每天由队长分配生产任务,按照任务的完成情况计工分,无法按完成任务计分的,则按出勤天数计算,男劳力(18岁到60岁为全劳力)每天计十分,女劳力每天计八分,不满18岁的劳力按半劳力计算给五分和四分,每月底按所得工分,根据分值计报酬,并分发口粮和物资。
那个时侯,家中缺少劳动力是非常困难的事,人口多,劳力少往往会吃不上饭。自从日尚和日举分别结婚成家以后,二兄弟就分家过日子了,老二在旁边盖了一座一层的土墙房,搬了出去。而老三则继承了祖上留下来的老屋。由于老三参加革命,很难回家。家里就剩春华带着三个小孩和公公婆婆在一起生活,小孩都小在读书,就只有一个女劳力赚工分,有时公婆可以赚半个工分,每月发粮时工分计的报酬不够抵粮钱,总是拿不到最基本的口粮。文华只得求队长不要扣除,否则全家都会饿肚子。
“队长,能不能把口粮发给我们,小孩都是长身体的时侯,发发慈悲吧!”春华每次都含泪地恳求地说。
可队长说:“求也没用,你老公不是在上班吗?叫他拿钱来买!”
无奈每天都扎紧裤子过日子,中午吃一餐米饭,晚上基本上靠南瓜煮稀饭填肚子。当时似乎饱了,到了半夜就饿了,觉都睡不好。有诗为证:
人民公社逐奇高,早出昏归分计劳。
少力多员粮现兑,大家众妇肚饥嗷。
亲临老屋传承住,重做新房接继遭。
生活艰难心可爽,穿衣素吃不需操。。
(未完待续)
江西省著名旅游景点系列诗之五
七律 井冈山
晓言(江西)
罗霄山脉井冈逢,革命摇蓝建国浓。
地势气磅桐木岭,峦奇林密指尖峰。
摩天险峻黄洋界,叠路艰危碧玉淞。
烈士陵园功绩赞,精神永在后相从。
七绝 怀念英明领袖华国锋
晓言(江西)
泽东选定接班人,怀念英明领袖神。
粉碎四帮防篡党,执行凡是被污尘。
七绝 主席遗愿不可违
晓言(江西)
主席生前试敢违,从文革命国家威。
资修打倒全民利,逝后谁将剥削归。
七绝 启航
晓言(江西)
蓝天碧海白云祥,斩棘乘风欲启航。
为了未来能幸福,远帆探索保边疆。
作者简介 :
谢云峰,笔名:晓言,网名:叱咤風雲,中国银行宜春市分行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大学文凭,中级职称,89年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全国中青年改革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全国、省市知名报刊及媒体平台发表千余篇论文、文章及诗歌,并有获奖。在《中华山水诗刊》任总编,在当代诗人作家档案认证平台认证为金牌作家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