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林
这个月头,参加了一个同学聚会。
来到玉一秀饭店后,崔同学喊我坐到她那块,说跟我“捣个鬼”。
我心里特感亲切,好多年没听到这句方言了。其意思就是背着众人,讲悄悄话。
我坐下来,从桌上捏了几棵冬枣,吃到嘴里脆而甜,鲜嫩的。比一个月之前买的好吃。然后转脸望向她: 什么话?要捣鬼说。
崔同学满脸含笑,轻声对我说: 你上次请客吃饭的地方,环境蛮好的,菜品也是地道的淮扬菜,口味不错。
接着我就听到了抖出来的“包袱”。不是讲相声的,可她就是会那么吊人听下去。
原来捣鬼的话是,她马上又要回南京了,暑假快结束孙子又要上学了,她得帮助女儿买菜弄饭,让孙子吃的营养到位。所以,想在某日的晚上,请老同学们聚聚。
因为半月前有同学组局喊她聚会的,所以她要在回南京前,回请下。
在她授意下,我联系了紧邻里运河水岸的“随缘居酒店”,订下了一个厅。专候老同学们来欢聚。
上初中时,崔同学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亲和力强,是很负责任,很有组织能力的班干部。最近几年的同学聚会,她都是核心的那个人。多次聚会的圈子,全有她。她就像她喜欢玩掼蛋里的“红桃”。有了她,三只头就变成了一把火。而小火加上她,就变成了一把大火。
我们的老同学大聚会,始于2018年。那年的早春,成武同学和崔同学,在电话里商量着一件事。把七四届的初一四班,搞个大团圆聚会。
崔同学经过霎时间的思想,终于放下了照顾孙子上学的弄饭大事,全身心地投入进举行四十年之前的初中同学大团圆聚会的筹办。
要想把从前的初一四班全体同学,联系到一起,确实是件烦神的事。然而,经过两个月的努力,辛苦换来了回报。所有的同学,居然全部联系上了。
这两个月,她隔三差五地往返于南京到淮安,淮安又回南京的颠簸之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动用公安系统户籍警熟人关系,查寻住址,联系号码。寻找到了一个同学,又一个同学。有时一个星期内,能回来三、四趟淮安。
这种大公无私的作风,如煦日温暖人心。她满腔的,全是盛着热忱,没有什么私心杂念,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崔同学是属猪的,比我大一岁。我和她的交往,就是从老同学大团圆聚会后,开始的。从前同窗读书三、四年,与她没讲过几句话,我那会上学不跟女同学讲话,比较内向。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和她都成一个朋友圈里的人了,和她的老公也成了酒友。我们老同学能玩到一起,活得越来通透了。
其实,我们老同学的聚会,不光是掼掼蛋,喝喝酒,更主要的是聊天,相互关心。比如交谈中某人会讲“三高”,某个人会说我的低密度脂肪偏高,于是大家就这个话题各抒己见。有同学会讲,抽空去医院检查下,我有熟人在一院是主任医生,可以帮你联系,认真地看一看。
我喜欢听崔同学讲她的励志往事。崔同学10岁那年,妈妈去世,后来老爸又找了继母。在上世纪的七十年里,家家生活都贫困。崔同学为苦学费,暑假里去做瓦匠小工,虽是小女孩子,但生活所迫,照样和泥拎灰,抹墙勾缝。什么18墙,24墙,空心、实心的墙,这些瓦工常识她都一一记下,心领神会。她是个不屈服很要强的一个人。
因为是家中老大,又是没妈的孩子,家中什么事都是她上前。听她说过,以前家里没炭烧了,也是她这个十几岁的小女生,个头也不高,去隔壁的环卫处,跟人家看门的老大爷借平车,去东城门口的一家炭店购买。环卫处的工人们,看着她可怜,每次都爽快借平车给她。
于是,你就会见到一个弱小的孩子,拖着平车的双把,弯腰上坡去买炭。
到炭店后,买好炭是要自己装车的。那二、三百斤的炭,全靠她双手一下一下弄上平板车。即使千辛万苦地拖回家门口,也轮不到歇歇,直直腰后,还要继续地把炭弄到家里。
我小时候也拉平车去人民剧场后边的煤炭厂买过炭,但是那时我已是半大小子了,而且是两个人一起的。而我的老同学,小时候却一个人承受着这份重担,吃尽了生活中的苦。真令人敬重。
老同学崔姐,虽然吃了许多的苦,但是她却是一个阳光的人,好人有好报。工作后找了一位诚实本分的青年人,别人没看好,她却一头认可。“相夫教女,”,这句至善至美的品德,被她诠释得彻头彻尾,可称为楷模。
她的夫君那时,还是一个小工人,在化工口上班。当初埋头跟师傅学习冷作工手艺,下班后还要参加整个学期的岗位培训。因为化工口的岗位,比较特殊,必须了解一些操作的应知应会的化学知识。她的夫君原先文化底子差,为了当个好工人,崔姐每天下班后,晚上陪同老公去上课,并且帮助她一同学习。他课上没弄明白的,回家后她照着笔记再讲解给他听,毕竟崔姐是高中生。就这样,陪同夫君参加单位培训,还陪同他去上夜校。把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完美地做到“融会贯通”,达到了应有的“文凭”水平。为后来的竞选车间主席,和再后来的厂长职位,扫平了道路,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听讲,后来的当厂长签名子的字体,当初也是在夫妻俩共同学习时,练出来的。女人,是一所大学,我真信。她,能造就一个出彩的男人。
崔同学,教女也是认真的。虽然是独生女,是小棉袄,但小从抓学习,崔同学从不含糊。每天一下班,赶紧就朝家奔,不跟工友们去玩。晚上小孩趴在桌边做作业,她就坐在旁边看书。
她看的书,一不是琼瑶的言情小说,二不是打发时间的故事报刊。她看的是五千年的历史书籍,看的是哲学方面的书籍。得空的时间,就把中国的历史讲解给女儿听,既让小孩懂得不少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让小孩明白了学习的必须性。母亲的日复一日陪伴,终于喜获丰收。女儿不仅拿到了学士文凭,而且拿到了硕士文凭。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南京工作,是一所高校里的老师。这份的甘苦,值得骄傲。
老同学聚会,看似聊天,但我们分享的是大家的愉快,成长的经历。谈笑间,心情愉悦,故事的后面,有着励志的一种精气神。
每当聚会时,同学们都开开心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老同学聚会,就是一种社交的平台,慈善的平台。我们很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