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对比研究(四十四):老刀—— 相隔九年、两个组诗
作者:粥样
流过远方
一、
在一片密集的斑竹林旁边,/ 一棵比水桶还要粗壮的桂花树,/ 在池塘上方撑出一片天空。/ 八月的村庄在香气里滑倒,/远去的流水开始回家。/ 一对对好看的乳房,/ 在秧苗支撑起的腰肢上来回摇晃。/秋风送来骚动的凉,/ 多少回我仰望城市的目光,/ 被晾晒在桂花树后面的 / 那排黑色瓦屋上成了田园的笑话。
二、
离开你的时候,/ 那些孩子的父亲尚未出生。/ 对面的小坝还没有改道,/ 墓碑搭起的桥下时常有鱼群来访。/ 那时候我们会在 / 割回的青草里包裹一些泥巴。/ 那时候没有人打麻将,不嚼槟榔,/ 稻田里生长的不是杂草。/ 那时候野菜是苦的,野果酸涩。/ 那时候我向往村外的世界,/以离开家乡为胜利。/ 那时候父亲的脾气和田里的收成一样不好。/ 那时候还不懂什么是美好,/ 星星繁多个头很大,/ 连狗的叫声也异常响亮。/ 左邻右舍常聚集在桂树下乘凉,/ 时常会有锁呐沿山路吹来。/ 我开满野花的童年,/ 离开你的时候,/ 隔壁的桂叔叔还在。/ 桂叔叔和父亲一起 / 偷吃西瓜的童年让我着迷。/ 我和他儿子开始偷吃西瓜的时候,/ 他已经患上了肺结核。/ 每次看见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烟壳,/ 每次看到他咳成一团,/ 把浓痰吐在地上用鞋子来回去擂,/ 就止不住恶心想吐。/ 我离开的时候,还叫樟桥大队,/ 不叫樟桥村。/ 桂叔叔还在,易五爹还在,/ 易松清还在,大伯父还在,/一生没有名字的奶奶还在。/ 那时候,黄觉良还没有演绎生命的传奇。/ 那时候,我们常取笑他找不到老婆,/ 碰到一条母狗裤裆都会翘得很高。/ 生命力如此旺盛的汉子,/ 却被感冒夺去了生命。/ 我离开的时候吴枣兰还在,/ 她还是新娘,/刚从隔壁公社嫁过来。/ 生产队的牛棚还在。/ 大队的油坊还在,/ 那乌黑发亮的木榨,/ 要五个男人合力扬起的杂木撞子,/ 那木头与木头摩擦的吱呀,/ 那一齐用力扬起来的下流声音,/ 还在村庄上空回荡。/ 我离开的时候还没有水泥马路,/ 还没有一栋一栋的小洋楼,/ 还没有自来水,/ 几家人共用稻田旁边的一口泥井,/ 井里浮着青蛙和苔藓。
三、
是什么让我来不及看清你,/ 你就从我的记忆跑进了山后的竹林?/ 是什么让我在他们面前停留,/ 是什么让我爱把岁月和你放在一起?/ 有一段时间我以你为耻,/害怕在遥远的信封上 / 写下你的地址和姓名。/ 是什么一步一步改变了我?/ 如今想起这些都羞惭难当,/ 一想起你就有许多声音图像围绕着我。/ 很多时候,你牛栏里的一条牛,/ 你池塘里的一只鸭,/你猪圈里的一头猪,/ 我都会把它们当作祖国来赞美。/ 有时候我用狗的声音喊你,/ 有时候我用桂花的香气喊你,/ 有时候我用开始老花的眼睛喊你。/ 我的樟桥呵。
四、
这些年来,该忍的忍了,/ 不该忍的也忍了。/ 这些年来,我在诗歌中迷失了方向。/ 我被自己囚禁在一些浮词之间。/这些年来生活破碎了。/ 这些年来,我独自喝酒,/ 逛购书中心,/ 将自己放逐在城市的边缘。/ 近几年来,我感到充实。/一个人面对自然,/ 或诗书时不再有悲伤袭来。/ 再也闻不到芬香里的苦涩了。/有时候是坐在办公室,/ 坐在他们中间;/有时候和他们一起大声喝酒。/ 有时候一个人在古玩市场转悠,/ 有时候蹲在一个玩扑克牌的小摊前,/ 看他们小赌,听他们说粗口。/ 有时候我给你打个电话,/听一听小侄子在母亲旁边吵闹。/ 异乡成了故乡,/ 一个人的时候,/ 常因为热闹而孤单。
五、
这些年来,/ 我喜欢一边开车,/ 一边给朋友打电话。/ 有一段时间,/ 我以为我听懂了,/ 钟声里住着一个心静如水的人。/ 我以为我离开了自己。/ 我以为我已经没有了泪水,/ 就算拿着刀子,也只能找到我的血液。/ 没想到一只蚊子,/让我遇见了我自己。/ 发现车内有一只蚊子,/ 已经离家五六公里。
当我停下来车,/ 打开车窗将蚊子送走,/我心里开始难受,/ 眼里有了泪水。/ 五六公里的路程,/ 开车十多分钟,/ 可对一双小小的翅膀来说,/ 怕是一生都无法飞越的鸿沟了。/ 远离了家乡,/ 它能飞回去吗?/ 它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它能适应陌生的环境吗?
六、
在一个叫做广州的地方,/ 我生活了二十五年。/ 这儿有我挥洒不去的青春,/ 有我鸟窠一样小小的家,/ 有我浅浅的欢笑哗哗的泪花。/ 在这儿我人模人样。/ 人模狗样。/ 如果说离开你二十五年有什么收获,/ 是不小心爱上了诗歌。/ 本想在爱的前面 / 也加上深深三个字。/ 在不断到诗歌里取暖的这二十五年,/ 我经常会想起一些诗人:/ 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 / 张养浩先生是什么样子?/ 是什么力量让他弃官不做解甲归田呢?/ 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沉”的艾青,/ 还有写出了 / “除了改变,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英国诗人雪莱,/ 他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呢?
七、
我对自己熟悉而陌生。/
八、
痛饮。/ 让我把自己交出来。/ 这熟悉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居然如此陌生。/ 是什么让秋天变得如此紧张,/ 让他的枝条不安地摇晃?/ 是什么拿走了我的诗歌和高潮?/ 让我停下来,/ 回到被你打湿的地方。/ 让我用恨好好地爱你一次,/ 我的樟桥。
九、
我的父老乡亲。/ 你在变化,/ 小楼房占满了山坡。/ 陌生的孩子三三两两。/ 你在变化,/ 稻田里长了花木,/ 水泥钢筋高出了桂花,/ 路上弥漫着茅草。/ 歇息的石头没有了,/ 耕田的黄牛水牛没有了,/ 野生的水鱼没有了,/ 会飞麻雀也没有了。/ 大伯没有了,/ 二伯没有了,/四伯没有了,/ 大姑妈没有了,/ 小姑妈没有了,/ 连叔叔也没有了。/ 父亲的孤单也是我的孤单。/ 用不了多久,/ 我也将成为樟桥的老人。/ 孤独 / 我真这样想过 / 朋友不宜多 / 越来越喝不动酒 / 朋友多了只会徒增孤独 / 有时候酒喝多了 / 听见文字在说话 / 它说它比我还要孤独 / 我倒墨铺纸 / 孤独滴落在纸上 / 长时间不知道如何落笔 / 有时候是我想多了 / 听到村子在水库边上招唤 / 我鼓励自己 / 还不如回去养一群牛羊 / 我太喜欢 / 那些顽皮的牛羊 / 我一转眼就偷吃几口庄稼 / 可是我又担心 / 自己不合群 / 会喜欢上那些无人 / 在乎的野花 / 会长时间躺在 / 山坡上不愿意起来
2015.11
丹
一、
都是过客 / 珍惜吧 / 沉默是雷 / 每一次遇见 / 都是辞别 / 人生就是 / 一壶漏水
二、
我看见阳光 / 看见的不是水 / 丝绸吹拂我 / 泥土还没准备好 / 来不及裂开 / 让竹笋钻出来
三、
我给豆子一个家 / 辣椒一个家 / 给书籍一个家 / 给自己一锅粥 / 我不再建筑 / 给不是点的点 / 不像撇的撇 / 一个宣纸家
四、
我不是想踩住风的尾巴 / 不是被虫鸣蛙声挽留 / 我在围着花甫圃打转快走 / 夜没有底 / 满天的星星 / 全部筐进了湖里
五
今晚睡眠要打倒我 / 反被我打倒 / 一个白衣女孩 / 牵着一条小奶狗 / 在梦外散步
六
麻雀和树叶 / 被赶上天空 / 他站在十二点 / 差八分的位置 / 阳光照在榕树上 / 是雨后阳光 / 还是阳光雨后 / 我和我家乡的野猫 / 是什么关系 / 和狗牙冰 / 又是什么关系
七
风飞雨散 / 门在响树在摇 / 闪电扯住云朵的耳朵 / 天空没有滚下炸雷 / 而是落下麻雀 / 森林在天际旋转 / 双手抱不住 / 一个桂树那么大的洞 / 堆满了蓝天和白云
八
我的时间 / 一分不差 / 每天快两秒 / 一只脚穿白天 / 一只脚穿夜晚 / 日夜兼行 / 诗歌不去地方 / 我也不去 / 我将将你赞美
九
一只蚂蚁放大 / 是一只大蚂蚊 / 大到足以吓死人 / 但蚂蚁不是人 / 三七二十八 / 我的丹正在落水 / 落日溶金 / 我的丹 / 高出日月 / 又低于乡村
十
天方地圆 / 一句话在走 / 标点在摇尾巴
老刀在创作生涯中写过组诗若干,关于父亲、母亲的两个组诗曾得传扬,还有一个给女儿的组诗《日子》也情深意切。而两年多前帮助他整理旧作时发现的这个九节诗《流过远方》,而其于故土、故亲的泣诉,思维推远后对他人、他物、他乡的悬想,以及其于后起感受的恳切梳理,联同其自伤又自解的文字,在感人程度上均有过之。
这个力度浑厚的作品似未见印行。
老刀近年诗笔不甚惊世,尤其是从两年多前出国探亲写出了短诗杰作《要有光》和后来反复修改的《雕塑》回来后,印象中只去年春天的《河流》[“我的青铜之心”]算难得佳品(我没见到的不算)。他是处在调整期,还是说刚到花甲之年的他,在诗歌艺术上已完成自己,宝刀入鞘?却不料在几周前的8月9日,得读他电邮所赠的新组诗《丹》,不由不心情一振。
“丹”,一个响当当的中国字眼,可以直白理解为“红”,但每个汉语使用者都知道它的概念蕴意和情感力量超出“红”有多么的远。不用一贯的搭配“丹心”,或神秘辞藻“丹田”、“丹药”,就那么一个字—— 丹,它就包含了上述二者,并且更多。
“流过远方”相对于“丹”,四个字对一个字,两组诗也恰好等比例地有密与疏之比。《流过远方》可谓“平民诗人”老刀根性情愫的满蓄爆发,对乡土的半生寄怀如老柴的《悲怆》,低徊泣诉,困兽挣扎。到了《丹》,却忽剌剌给人长空如洗的感觉。
如其第一节所写:“沉默是雷”。不说可以代表能够说出很多。一些遮掩了上下文的句子闪闪而出,吉光片羽倏忽飞过——“丝绸吹拂我 / 泥土还没准备好”;“我不是想踩住风的尾巴”。第三节“给…… 一个家”,像布下一个浩大空间,准备收纳一切。遥接第八节“一只脚穿白天 / 一只脚穿夜晚 / 日夜兼行”,呈现思维进入吞吐八荒的上升态。
“我和我家乡的野猫 / 是什么关系”(六),乍看好像老刀先生的思维倒退了,忘了自己在九年前的组诗早已一写再写、一回答再回答。但想想,这个反思是周而复始的时间带来的。诗人如此问得出来,其实是他托身在时间之河中,或说服从时间的游戏。
[稍前建议用“阳光‘站’在榕树上”,照应“他站在十二点 / …… ”。]
第九节终于出现了“我的丹”,但那是什么呢 ?浸润于中国文化的人会感觉,那是一种难以、或不必具体描状的瑰宝,是精中之精,是诗人所说的“高出日月”又“低于乡村”,也是下一节所言那没有直接讲出来的“一句话”。
不要去问那是一句什么话,就像不要去追什么是“丹”,要抓住想到那话、那丹时,一种“荡胸生层云”的壮阔感觉。
怀着这一颗丹来回望《流过远方》,仿佛它就是用来安慰这个早年组诗里那个想哭的孩子、那个发愁的成年人、那位想得太多的夫子……
如北方多闻天王的珍珠混元伞,它以飘忽的灵机主“收”,不多一字,把九年前大“放”特“放”的情思,森然、凛然地收束。
《丹》的结尾标明“未完待续”,一颗“丹”还有待续成,期盼……
2024.8.14 / 27暂稿 广州哪怕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