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里开出的女人花
涵香
在飞信,我写了第一篇自传《女人半生缘》,我所有的北漂故事。后来到了,QQ,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第六遍,现在很多朋友在美篇上看到的,已经是第八遍了。岁月在走,我的境界也不同,每一遍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曾经,我还用英语翻译过一遍。很神奇,抑郁康复后,唤醒了我的远期记忆力,我上学时擅长的英语竟然奇迹般地跑回来了。
写作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每天都要坚持写,每天大约2000多字。从2010年到今天,已经是第七个年头 。在这个过程里,跟读者们互动交流,认识了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写作,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很多人主动敞开心扉跟我谈心…………写作,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愉悦感,这些感觉恰恰就是抑郁的死敌。所以,写作就是我的药。
因为写作,我接触了国学,哲学,心理学,内心更加通透。尤其是于丹解释《论语》的那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人生无非就是一个过程,结果怎样并不重要。”
是啊,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能带走什么?金银珠宝?还是名誉地位?我半辈子,不可謂不努力,不辛苦,可是结果呢?我终于意识到:结局真的不重要,而攀登的过程,奋斗的过程才是最辉煌最精彩的。人活着,绝对不是为了活给别人看的;人活着,也不仅仅只是活着,还应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物质财富留不下吧?那么就留点精神财富吧!
坚持写作七年,我的抑郁不但没有复发,相反,感性的我更加理性,更加深刻,我的内心愈来愈强大,感知幸福的能力越来越容易。我已经可以自由地驾驭它,成为心灵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可以说,每一个走过抑郁走过生死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很多人可能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却未必能够指挥自己的心,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
在我看来,世界上真正成功的人,不是达官贵人,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能够战胜自我的人。
我是70后,45岁,曾经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从事餐饮业。如今是市作协会员,21世纪新锐作家网新锐之星,濰坊郁金香陪伴执行长,心理社工。
我的童年,平平淡淡。父亲小学毕业,母亲文盲,兄弟姐妹五人,我最小,所以,比较受宠。虽然家境一贫如洗,没有锦衣玉食,但是家庭的温暖还是不缺的。
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个暴脾气的父亲。动不动骂人,骂娘,也骂我们。大男子主义和家长作风,让我年幼的心里对他除了怕,就是恨。
现在才知道,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跟父母的深度链接非常重要。1--6岁,如果有妈妈的陪伴和温暖,孩子就会具备内在的力量感,;6--12岁,如果有爸爸的爱,有爸爸有效的陪伴,外在的力量感就足:抗挫折的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管理情绪的能力。
有效的陪伴,不是你在写作业,我在玩手机,而是融入到孩子的生命当中去:一起做游戏,给孩子讲故事,说说心里话………
我的记忆中,父亲没有跟我平心静气地沟通过,或者说,他就是家里的一头老黄牛,做村书记的他,心里想的,除了村里的公事,就是如何种地养活我们,根本不懂得给予我们最好的爱是陪伴。幸运的是,通情达理的母亲却是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动力和源泉。
所以,曾经的我,多愁善感,内心缺乏安全感,人格不健全。上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我用学习来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在分数面前,患得患失着。潜意识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自尊心太强,注定了我一路走来的失败:中考失败,高考失败,北漂失败,就连婚姻,也差点儿因为抑郁症而失败。
得抑郁症那年,是因为高考的压力,家境贫寒。症状就是思维迟缓,坐在那里,脑袋像被冻住了。痛苦、无助、无奈,想过一死了之,但是想到父母因为我在家里累死累活,自己不但没能报答还要添堵添乱,我选择了苟延残喘。严重时辍学回家,天天嗜睡,像一条冬眠的蛇。但是,吃了一次药,睡了三天三夜就好了。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就是抑郁症。
狂躁抑郁症也称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躁狂和抑郁交替轮流发作。
抑郁时,经常感到极度无助,情绪低落,对家庭和工作均丧失兴趣,不闻不问,像是一个活死人,感觉自己是行尸走肉,生不如死,严重时失去社会功能,自卑,自责,甚至自杀;躁狂时,情绪却又突然高涨,不能自控,精力亢奋,思维敏捷,意志力增强,盲目自信,乱花钱,对异性渴望非常强烈,令人无所适从,总之,就是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一会儿上了天堂,一会儿下了地狱。
病发成因多数是沉重生活压力和滥用药物。成年患者情绪反复的周期较长,消沉数月后,又会活跃数月,但儿童患者发病的周期却较短,一日内,情绪可以数度起落。
2008年,北漂失败,突然间一无所有,家庭出现危机,我严重失眠,不自知的我一直硬撑着,最终休克,倒在了北京的大街上,娘家人从山东赶来把我领回老家,送进精神病院,住了半个月,躁狂症治好了。
出院后,我的情绪转入抑郁,又成了一个活死人。十岁的儿子也顾不上了,药吃一个多月就停了。当时因为投资股市,我们突然间一无所有,贫困潦倒。
后来,大哥找到了我。他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吃店,让我去帮忙炒菜,因为自卑,因为吃药睡觉浑身无力,我百般推辞,可是大哥坚持让我去。想到我这种状态需要改变,我确实需要走出去,骨子里的力量让我硬着头皮去了。
那里很适合我,因为娘也在,在外漂泊了15年的我感受到了好久都没有过的浓浓的亲情 。尽管不言不语,但我一直都在默默地干着自己的活。
有一次,我站在厨房门口,看到大厅里坐无虚席,顾客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我炒的菜,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感觉到自己还是有用处的,并非自己想的一无是处。
从此以后, 慢慢地干活也有劲了,可以颠瓢,还能同时炒两个菜。大约干了一个多月,我就好了,爱说话,爱笑了。清楚地记得娘说的话:"都说俺闺女的病好不了,俺就不信。"
我,也找到了我恢复健康的理论依据。
当体力劳动产生切实可见的东西,特别是获得了生存所必须的资源时,大脑会依照”程序”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是一种精神维生素,精神回报:提高人们控制外界环境的能力,带来更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关键的是,提高对抗精神疾病的能力。
后来,我开始踏上了写作之路。先是移动梦网,飞信,后来 QQ, 微信。写作开始,纯粹就是自娱自乐,我手写我心。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随意性很强。后来发现有人爱读,读者越来越多的时候,我有了一种使命感:原来,我的文章有导向作用。我的文章不能胡说八道,得有灵魂,有料儿。这个时候,我的人生观已经发生改变。我不再只是专注自己,我开始为他人着想了 。
抑郁症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愁善感,过分注重自己的感觉。怕人瞧不起,自卑,自责,其实,别人根本没那么多的时间来注意你,都是自作多情罢了。每个人都有他的事情,他的苦恼,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当我的眼睛向外看的时候,我心灵的窗户也就打开了。记住: 当你打开心的时候,最先进来的是光和爱。因为光最快,爱最高。所以,一定要打开心扉,不要把自己锁起来。搞得自己出不来,别人也进不去。
在飞信,我写了第一篇自传《女人半生缘》,我所有的北漂故事。后来到了,QQ,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第六遍,现在很多朋友在美篇上看到的,已经是第八遍了。岁月在走,我的境界也不同,每一遍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曾经,我还用英语翻译过一遍。很神奇,抑郁康复后,唤醒了我的远期记忆力,我上学时擅长的英语竟然奇迹般地跑回来了。
写作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每天都要坚持写,每天大约2000多字。从2010年到今天,已经是第七个年头 。在这个过程里,跟读者们互动交流,认识了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写作,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很多人主动敞开心扉跟我谈心…………写作,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愉悦感,这些感觉恰恰就是抑郁的死敌。所以,写作就是我的药。
因为写作,我接触了国学,哲学,心理学,内心更加通透。尤其是于丹解释《论语》的那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人生无非就是一个过程,结果怎样并不重要。”
是啊,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能带走什么?金银珠宝?还是名誉地位?我半辈子,不可謂不努力,不辛苦,可是结果呢?我终于意识到:结局真的不重要,而攀登的过程,奋斗的过程才是最辉煌最精彩的。人活着,绝对不是为了活给别人看的;人活着,也不仅仅只是活着,还应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物质财富留不下吧?那么就留点精神财富吧!
坚持写作七年,我的抑郁不但没有复发,相反,感性的我更加理性,更加深刻,我的内心愈来愈强大,感知幸福的能力越来越容易。我已经可以自由地驾驭它,成为心灵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可以说,每一个走过抑郁走过生死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很多人可能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却未必能够指挥自己的心,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
在我看来,世界上真正成功的人,不是达官贵人,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能够战胜自我的人。
作者简介:
殷炳莲,笔名涵香,坐标山东潍坊诸城百尺河镇。一名网络作家,曾经的躁郁症康复者、从事餐饮业近30年的老板娘,如今,已经是一名服务于抑郁症群体的专业的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小物件代际创伤个案导师,敬飞老师弟子班的弟子之一;个案积累3000+,工作坊已经开到了第18期,线上线下支持到了近5万多家庭,美篇文章点击量245万人次,陪伴很多人走向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