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狗枷川到皇甫川一一黄甫川前世今生
龙势奔腾声欲出,
嘉川形胜又何如?
一山冠绝横天地,
二水齐来汇嘴头。
少伯诗才赋原上,
欧阳书法刻鸣犊。
深秋抒写故乡事,
库谷悠悠不尽流。
一、序
八里原亘立千古,势若巨龙。它伸首于嘴头,尾接秦岭,奔向长安。八里原两边,浐河的九条支流,就像巨龙的爪子,伸展开来,最后汇成了浐河正道,汤汤北流入渭。先将浐河支流的古今名称及其关系列示如下:
库峪河,古名有苦谷水、库谷水。甘河,古名有斫盘谷水、扯袍峪水。小河子,《咸宁志》中名丰盛泉。甘河在今长蓝大桥以北流入库峪河。小河子在段村附近流入库峪河。
库峪口,山下即库峪河
汤峪河,古名汤谷水、石门谷(或石门峪)水。发源于月亮石,汇聚水层沟、铁观沟、刘家沟、半节沟、南沟等水后始大,再北经石门出山。
焦岱河,名岱峪水,又叫采峪。应为水经注中的土门谷。
洋峪河有大小之分,大洋峪河古名大谷水。小洋峪河上游称孟峪,应为水经注中的孟谷。
牛心峪河,应为水经注中的雀谷。牛心峪河和洋峪河都汇入焦岱河。
老虎沟水,古称金谷,上游牛角沟,经金豆坡,折而西流至佘湾,因其上产金,故称金谷。
大小洋峪、牛心峪,金谷水皆入焦岱河。
焦岱水系,曹建仓绘
另有峙峪河,汤峪河西,二者并流,至魏寨白庙,亦入焦岱河。
汤峪河和焦岱河在魏寨白庙村(回回嘴头)附近合流,然后流向西北,过八里原东,在八里原嘴头附近和库峪河合流北去。
鲸鱼沟水,古称长水、荆溪、荆谷。汤峪河和库峪河合流后,向北流到汉宣帝陵附近,古时会和鲸鱼沟水合并后,再向西北流入灞河。
诸水出谷后,便成川道。黄甫川,便在其中。
要知黄甫川的前世今生,需查古籍。
二、昔日盛景:狗枷川西川到嘉川
《三辅黄图》,古代地理书籍。作者佚名,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水经注》曾引此书,《隋志》亦曾著录,因此成书年代不会晚于南北朝。其中提及汉上林苑中有鼎湖宫和御宿苑,原文不录。其中,鼎湖宫位于今焦岱川和洋峪川道的梁上,御宿苑在长安神禾原西南御宿川中。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十九,“霸水(注:此处有误,应为浐水)又北,长水注之。水出杜县白鹿原,其水西北流,渭之荆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斫槃谷,次东有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径风凉原西。……其水傍溪北注,原上有汉武帝祠。其水右合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次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北出谷,西北历风凉原东,又北与西川会,原为二水之会,乱流北径宣帝许后陵东北,去杜陵十里。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川东亦曰白鹿原也。上有狗枷堡,……有贼则狗吠之,一堡无患,故川得厥目焉。”这里把库峪河和汤峪河合流后的浐河叫狗枷川水。其得名来自东边的白鹿原上的狗枷堡。因为库峪河在西,库峪河川道也称为西川,合并了焦岱河以后的汤峪河,叫东川。
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专记万年县,即今长安县一部,其中有樊川和御宿川。樊川在少陵原以西,神禾原以东。《长安志》提到浐水时说,“浐水在县东北,流四一里入渭,荆溪狗枷二水之下流也。”卷十六记载蓝田时又说,“风凉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县界。水经注曰,狗枷川水有二原,西川水出山之斫盘谷,与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径风凉原西。”这里仍然采用了《水经注》的说法,库峪河和汤峪河合并后叫狗枷川水,同今之鲸鱼沟水汇合以后叫浐水。
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在宋《长安志》的基础上分类编写,至元年间修订完毕。全志记载了从周至2400年间长安的地理、人文变迁发展史。
第六卷,记录了苦谷水、石门谷水,采谷水,荆谷水,又记狗枷东川水。“狗枷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次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合而西北流,历风凉原东,为一大水入万年县界”,这是说焦岱河,汤峪河合流之后,流过风凉原东,叫狗枷东川水。这个说法和上面不同是,直接把合并了焦岱河以后的汤峪河称为狗枷东川水。
又记录樊川,御宿川,口嘉川(原字嘉字前有三奌水,用口相代),并明言口嘉川为浐川,属咸宁县。这里的口嘉川,明显就是汤峪河和库峪河并流以后的浐河川道,也就是《水经注》和《长安志》所说的八里原嘴头以下的狗枷川。
卷八,明言樊川,御宿川,口嘉川为近京城胜游之处为三小川,其中 “口嘉川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地理志云,口嘉川即浐川也,有南亭、北亭、龙首堰、月登阁、鸣犊镇”。这是史籍上第一次记录长安城南的三川,被《三辅黄图》进了一步。并且记录了口嘉川的具体位置。龙首堰是浐河人工分支,从今马腾空村开始,北流至包括凝碧池在内的唐宫诸湖。由此可知,口嘉川北过龙首堰,南至鸣犊镇。这是因为经过唐代的城南开发,已经同汉代森林茂密的上林苑环境多有不同,樊川、御宿川和口嘉川庄园,田园遍地,成了胜游之地,所以出现了三川的名称。当然,三川之中,樊川最盛。
卷九《胜游三川华清宫杂题附》中,又提到樊川、御宿川、口嘉川。论到口嘉川时说,“在长安东南三十里,焦戴川自东南来,口嘉川自西南来,两川相合为浐河川,两岸出泉无数,中间莲池稻塍竹木桑麻花园蔬圃,春时游人不绝,樊川御宿与口嘉川号为三川近城游赏之处。”这里除了重复三川的说法外,同《水经注》和《长安志》不同之处,是第一次把汤峪河和焦岱河合并以后的河川称为焦戴川,将库峪河川直接称为囗嘉川并列,不再使用东川和西川的说法。下来紧接着在记录鸣犊镇时说,在两川口有汉武鸣犊泉朱姬洞,这里两川就是指焦戴川和口嘉川。
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志》中记载丰梁原即风凉原时说,在少陵原东南,西为嘉川,东为焦戴川。记录嘉川时又说,浐河川上游也,其地多水田。这和《类编长安志》的说法相同,区别是把嘉字前不再带三奌水旁,直接称为嘉川。
清嘉庆年间高廷法、沈琮修,陆耀遹、董祐诚纂《重修咸宁县志》。其中卷一《疆域山川经纬道里城坊社图》中介绍长安鸣犊社的地理时说,“风凉原,南自蓝田界迤北,历大旺、曹沟诸村西,小村、段村、他山子东,至嘴头而尽。库谷水,自尹家卫岔道口东北流入,北流至段村、西丰盛泉水自南来注之;又东流径嘴头北,汤谷水自东南来会之;又北流入元兴门社郭村西南,为浐水。汤峪水,自蓝田县界流入,又西北流 魏家寨东,焦戴谷水自东南来注之;又西北径彭城东北,次谷水自西南来注之;又西北径嘴头北,与库谷水会。焦戴谷水,自蓝田县界流入,又北流经郝家村西,入于库谷水。丰盛泉,自蓝田县界北流入,又北流经段村西,入库谷水。”这里焦戴谷水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指同汤峪河合并之前的焦岱河(可以称为小焦戴谷水)。一次是和汤峪河合并以后,既叫汤谷水,同时因为川道叫焦戴川,所以也称焦戴谷水。总的逻辑是同《类编长安志》一致的。
卷十《地理志》讲,“浐水,古曰产水,俗加“水”为“浐”。首受库谷、汤谷水,自秦岭下北流出谷。库谷水,灌田一千二百八十五亩。亦曰嘉川。左合柘坡谷水、珍珠泉,右合丰盛泉。灌田七十五亩。汤谷水,灌田一千九百亩。亦曰焦戴川。左合次谷水,右合焦戴谷水。灌田一千七百三十亩。二水相合,又北,右会荆谷水,又北,入于霸。过社九,行七十里。”这里把库峪河川,直接叫嘉川,把合并了焦岱河前后的汤峪河川,叫焦戴川。把焦岱河,称为焦戴谷水。
光绪《蓝田县志》介绍,“焦岱河源出白鹿原南山,西北流,左合一水,俗謂之双渓,又西北合諸峪水,與庫峪河會,又北出境即浐水上源,謹按今之庫峪河,乃水注狗枷川也。水經注云,狗枷川有二源,西川上承魄山之斫槃谷,東有苦谷一水合而東北流,巡風凉原西,其水傍渓北注,右合東川水出南山之石門谷。次東有孟谷。次東有大谷。次東有雀谷,次東有土門谷,五水北合而北历風凉原東,又北與西川會,原爲二水之會,亂流北巡宣帝許后陵束,而北去杜陵十里,斯川於是有狗枷之名。東即白鹿原西簏也,又北逕杜陵東,荆谷東注之,庫谷即苦谷,乃西川二源之一,今專以呼狗柳川矣。”
库峪河下游(20年发水冲击后)
综上所述,库峪河川和汤峪河合流往北,古来一直叫狗枷川,或者嘉川。后来嘉川或者狗枷川之称上移,用于称呼库峪河川。
至于焦岱河和汤峪河,其汇合后的河川,先叫东川,后叫焦戴川。焦岱河在和汤峪河合流以前的川道,应该也叫焦戴川。这个同嘉川既指库峪河和汤峪河合流以后浐水段,又同时指合流以前的库峪河下游一个道理。至于汤峪河川,首出于清嘉庆《蓝田县志》水利一节。
之所以宋元后,焦岱河川和库峪河川分别以焦戴川和嘉川(或狗枷川)命名。原因是焦岱那里出现了著名的集镇一一焦戴镇(最早出于宋《九域志》,一直延续到光绪《蓝田县志》,牛志始称焦岱镇),而库峪河被古人认为是浐河的正源。后来随着苟家村和苟家滩五龙八虎大战王彦章传说的出现,苟和狗同音,后误认此地为狗家堡遗址(牛志就持这个观奌,见其"堡寨"一节,但在光绪志中,苟家村名为"苟家嘴",应为苟姓首来居住之地,至牛志方改名为"敬家村",皆与狗无关)。因此库峪河嘴头以上便也以狗枷川取名了。
还有一点要注意,包括库峪河川道在内的嘉川,长安正南的樊川和西南的御宿川,之所以唐代以后正式名列城南三川,而浐河支流其他川道,包括现在的焦岱川和汤峪川不列其中,原因就在于它们离西安城直线距离相对较远,比较偏僻,开发较晚的原因。
因此,嘉川一名,记录着库峪川道昔日的辉煌!
三、今日余音:从黄甫川到皇甫川
库峪河川道既然名叫嘉川,而今为何被称为皇甫川?皇甫川的称呼是否适用于焦岱川和汤峪川呢?
汤峪河上游
明代时,库峪河川道,汤峪河川道,以及焦岱河川道,根据隆庆蓝田县志,各自的里级组织,名称为黄甫里、翟马里和焦吴里,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光绪志中黄甫里和翟马里的管辖范围和合并以前的史家寨镇和汤峪镇的管辖范围差异不大。但黄甫里除原史家寨乡各村外,尚有长安之高山庙、崔家街和辛尚坡在内,而焦吴里的管辖范围,除了现在的焦岱镇以外,还包括白鹿原上吴村庙周围的一些村庄。
那个时候,焦吴里焦戴镇,也就是现在的焦岱街,应该就是焦吴里的行政中心。翟马里的行政中心,有可能是石门坊,这是当时的交通枢纽点之一。但它的名气一定不如焦戴镇。而现在的汤峪镇的行政中心塘子街,当时也只是一个叫做汤峪口的小村子,并不出名。以上应该就是汤峪河和焦岱河合并后的河川,同焦岱河川一样叫做焦戴川,而不叫汤峪川或者石门川的原因。而黄甫里的行政中心,应该在刘家桥。
黄甫川的说法,正式出现在康熙《陕西通志》蓝田水利节:在县西南五十里。引库谷水于东西岸开渠灌田。北流为杨家渠,又北为弓家渠,又北为黄甫川老安堰。 但这个名称应该在明代就有。因宋元的乡里已不是农村基层组织,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重整乡里,黄甫里应该是从明代出现的。民间曾有言,先有刘家桥,后有黄甫川,也就是说,黄甫二姓应该是本川较早移民,最初居住在刘家桥一带。另外,在牛兆镰《蓝田县志》中的"道路"一节,刘家桥为县城西来皇甫川道路之终奌,也应同此有关。
根据杨少敏老师介绍,民国时废除了里级组织。去掉吴村庙,改焦吴里为焦岱联总。将黄甫里和翟马里改成汤峪联总。这时汤峪作为行政组织名称,正式出现,其驻地在渠庆。解放以后,成立汤峪区政府,辖区不变,下分若干各乡。原黄甫里辖区,分为四个乡。1952年,汤峪区内部调整,原黄甫里四个乡合并,成为黄甫乡。1958年,原黄甫乡参加了包括汤峪川各村在内的火箭公社,后改名汤峪公社。1961年,从汤峪公社中分出史家寨公社,驻地史家寨村,1968年后移到田家村,1984年后改公社为乡。2011年,史家寨乡升镇的时候,申报名称为黄甫镇,未被批准。后来史家寨镇合并于汤峪镇。但是,黄甫这个名词,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原黄甫里人民心里,从未忘却。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骄傲地自称,我们是黄甫川人。
根据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历史的变迁和现实行政的变化。黄甫川就是原黄甫里的代名词,或者历史追忆。焦岱川有自己的历史记忆,那就是过去的焦戴川。而汤峪川虽然成名较晚,但也有自己的文化支撑,就是汤峪口泉水和行政中心的地位。黄甫川不适用于称呼焦岱川和汤峪川。
汤峪河和焦岱河会合处(回回嘴头)
黄甫川又被称为皇甫川,又由何来呢?这个历史并不早,是民国以来的事,源自牛兆镰《蓝田县志》。牛志成书于一九三五年,迄今不足百年。其中《蓝田十二里图》中,将"黄甫里"写作"皇甫里",《蓝田县保甲户口统计表》中写作"皇甫乡联"。"道路"一节有"皇甫川"一词,但在牛志中,并未废弃"黄甫"一词,如在"区划"一节,西乡中仍沿用"黄甫里","水道"一节中,将"库峪水"又称"黄甫川"。
将黄甫川称为皇甫川的根由又在哪?
在清代,同蓝田接界的咸宁县,现成为长安县的一部分。他们清代的基层组织,叫社。毗邻库峪河,从南到北,分别是侯官寨社(今杨庄乡)、尹家卫社(现引镇街道)和鸣犊社(今鸣犊街道),鸣犊社和黄甫里共为一个川道。鸣犊的得名历史甚早,为汉武帝时。鸣犊镇位于库峪河下游,离西安更近,同北边的浐河川同属于嘉川,为唐宋以后繁华的地方,所以隋唐名臣皇甫诞葬于鸣犊,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了碑词。现墓碑存放在西安碑林书法博物馆。而当年王昌龄登风凉原,临水抒怀,就应该是鸣犊一带的嘉川。皇、黄同音,把黄甫川叫做皇甫川,既保留了黄甫里的历史记忆,又能纪念葬在黄甫川里的皇甫诞,增加了一份文化财富,更能使我们回忆起当年唐代诗人王昌龄登临风凉原时,嘉川的繁华。
后来人们进一步泛化,将焦岱川和汤峪川和黄甫川合称皇甫川三川。
狗枷川,嘉川,黄甫川,皇甫川,这一连串名称的延续,记载着黄甫川悠久的历史,记载着黄甫川昔日的辉煌,也记载着黄甫人民对于自己川道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追思和记忆。
皇甫川位于蓝田边陲,是个小川道。蓝田县力所未及,是照应不过来的。和一河之隔的长安,习俗相同。但却不是一个县。就像个抱养的孩子,舅舅不疼,姥姥不爱。和汤峪镇,时分时合,合着的时候,一原之隔,也很难成为发展重点。但是,我们皇甫川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化。我们皇甫川的人民,珍视我们的历史,有着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有着我们自己的情怀。
嘴头焦岱河(今作浐河正源)和库峪河会合处
理清皇甫川的历史,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皇甫川文化人的共同追求,也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