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
重返魂牵梦萦的地方——老山
作者:孙卓清
今年"八一"建军节期间,在许宏等战友的陪同下我重返昔日的战场老山。
出发前,我把这次活动的想法向我的老军长、原兰州军区司令员李乾元上将作了汇报,得到首长的大力赞许和支持。首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山是奉献者的诗篇,是生命的颂歌。重返老山,追忆芳华、缅怀英烈、弘扬老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活动。你在部队做了二十几年的宣传教育工作,希望通过这次重返老山活动写出极具教育意义的传承红色基因的好文章、好教材,以教育年轻一代。
重返老山,是我1984年随部队一起参加首批老山轮战后四十年的心结,是我四十年的夙愿。也许你不会理解,也许你有许多疑问: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为何要重返老山啊?为什么要重返老山?请让我来告诉你:那里有我长眠的战友,那里有我青春的情殇,那里有炮火连天的回响,那里有我芳华岁月的闪光,那里有我人生恢宏的乐章。那里有我对祖国的忠诚,那里有我辞别亲人的牵肠。那里有用忠诚浇灌的红土地,那里有我柔美凌然的老山兰吟唱。那里留下我矫健的身影,那里留下我勇往直前的渴望。那里是我心中的圣地,那里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老山,这个名词对我而言,早已超越了地理的意义,它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每一次提及,都仿佛能听到当年的炮火声,看到战友勇往直前的身影。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烈士的鲜血和英雄的汗水。重返老山,不仅仅是为了寻找过去的足跡,更是为了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是为了纪念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沿着记忆中的路线,我再次踏上了那片熟悉的土地。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重叠,那些曾经的战斗工事,那些被炮火摧毁的痕迹,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昔日的一军一师一团、二团、三团及炮团坚守战斗过的阵地前,我仿佛又一次听到战友们在呼喊:"孙科长,你如果有幸活着回去,请一定把你为我录制的遗言放给我的父母听"(因为打仗时我专门带了一台录音机,把每一次担任打主攻任务的干部战士遗言都录了下来,这是师政治部交给我的一项政治任务)。在一等功臣、瞒着家人上前线、受伤80多处、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的"硬骨头六连"副指导员谢关友等战斗英雄和功臣们牺牲的地方,我的眼泪一路不停的往下流淌,忘不了这些英雄和功臣们给自己的亲人最后交待的话语:"……我牺牲后国家要给几千元抚恤金,请务必将其中的一半献给我的母校,另一半送给家乡的孤老院,作为我对党对人民的最后一次报答"。
还有,在一等功臣、钢铁战士孙守功烈士牺牲的阵地前,我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在痛哭声中回忆起当年我俩一段生死离别的对话。一天,我到孙守功所在连队坚守的"116"阵地了解战斗情况时发现他的一条腿受伤了,于是劝他下去治疗。他却回过头来对我说:"这点伤没事,我要和敌人拼了"。正说着说着,孙守功话题一转对我说:"孙科长,求你一件事呗,我们阵地战事吃紧,敌人进攻的次数频繁,我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首长,我是个孤儿,你如果有幸活着回去,一定要到山东莱芜我的家乡去一趟,拜托你代表我在我父母坟上烧三柱香,转告二老,他的儿子是为国牺牲的,死得光荣"!我当即回答道:"别乱说,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会去的,请放心"。可是没想到,孙守功的这段话真成了他的最后遗言。1984年12月20日,在打退了越军3次进攻后,孙守功在身负重伤、全班只剩下他一个人时,仍坚持战斗。后来在其他班战友赶到时,他艰难的支撑着受伤的身体用火力掩护战友冲锋,直至壮烈牺牲。1985年从战场下来后,我第一时间来到孙守功的父母坟前兑现了我的承诺。他牺牲后没几天,我和战友江永红含着泪写了一篇长篇报告文学《老山晨照》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1985年第6期上。孙守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此外,这次重返老山之行中,我还来到战斗英雄、一等功臣、一个人歼敌18人、喊出"向我开炮"被誉为"老山作战中活着的王成式的孤胆英雄"扬启良和"一级英模、英雄指导员钱富生战斗过的地方,深情地回顾了四十年前这两位英雄的风彩。
这次重返老山之行,我还特意到当年我方与越南阵地接合部,回顾了战士们利用亲手制作的以假乱真的模拟哨兵(每个摸拟哨兵从脸面到服装再到动作、如不到跟前辩不出真假,而且这些模拟哨兵身上安装有炸药和爆炸装制,战士们在猫儿洞里掌控),多次粉碎了越军夜间突袭阴谋的情景。同时,还领着几名随行战友到两个山高、坡陡、林密、地雷多的昔日阵地上,向他们讲述了当年战士们制作安装的山地轨道输送车、运送武器弹药大大减少人员伤亡的真实故事,大家为当年我军两用人才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的英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一军是在全军率先开展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部队,到战场后我们充分引导和发挥两用人才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取得了较好的战绩。一九八五年我发表的《军地两用人才在老山作战中大显身手》的文章上了解放军报头版,此外撰写的《运用新的制胜因素作指导、发挥两用人才作用打胜仗》的政治工作论文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一等奖。
老山位于中国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镇境内,是中国和越南的界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陆地边界条约,老山主峰及周边地区属于中国。老山地区的战略价值在于2号至14号国界碑间几十公里中越边境上的重要制高点,其势如两扇大门,牢牢控制着我国麻栗坡县至越南河宣省的通道,可向东、西、南、北通视。老山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峰上矗立着张爱萍上将题写的"老山精神万岁"汉白玉纪念碑。收复老山时牺牲的原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8团5连副连长张大权烈士的雕像也屹立在这里。张大权是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战斗英雄,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播,成为了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主角梁三喜的原型。张大权的雕像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纪念,也是对所有老山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的纪念,象征着"老山精神"的永恒。
老山战役,是指1984年4月28日至1993年4月1日的一系列战斗。老山之战,对长达10年之久的中越边境战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昆明军区部队收复老山之后,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成都军区等分别在老山战场轮战。第一军军部率第一师、第三十六师和炮九师开赴老山战场,(一军第一师接防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在老山方向阵地、三十六师接防十四军第四十一师在八里河东山方向阵地和1175.4(八十年代上甘岭)接替陆军十一军指挥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也是首个担任轮战任务的部队。
一军在老山战区,从临战训练到作战前后将近一年的时间,与敌人战斗167天,打退了敌军9次营团规模、102次连排规模的反扑和袭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3次出击作战任务。战斗中共毙敌2840人,伤敌2164人,俘敌3人,击毁敌火炮128门,军车65台,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装备,我方共牺牲390多名干部战士,没有丢失一寸土地,打出了国威和军威。老山战役的胜利,不仅收复了被越军占领的老山地区,也狠狠打击了越南的侵略气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重返老山,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也是对英雄精神的一种传承。老山,这片曾经洒满热血的土地,见证了中国军人不畏艰险、英勇作战的历史。对于那些曾经参与过自卫还击作战的老兵和后来者而言,重返老山不仅是一次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通过重返老山,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些牺牲的烈士们的英勇与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后来人不断前行。
在老山的战场遗址上,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故事。从猫儿洞到百米生死线,从界碑到烈士墓碑,这些地方无不诉说着当年的英勇与牺牲。那些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们,他们的青春和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精神成为了后来人的榜样和力量源泉。
快要结束这一次重返老山之行时,我再次来到老山主峰,站在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老山精神万岁"碑文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一些地方、一些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神力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老山,这片曾经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坚韧不拔、英勇奋斗精神的象征。在这里,无数英勇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老山精神这一不朽的丰碑。
老山精神,是一种面对艰难险阻时毫不退缩的坚定信念。在老山这片土地上,战士们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疯狂进攻。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地击退敌人的进攻,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安宁。
老山精神,是一种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情怀。在老山战斗中,无数战士英勇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胜利和和平。这种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是老山精神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感人至深的部分。
老山精神,还是一种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在老山战斗中,战士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为了胜利而努力奋斗。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让战士们在战斗中更加坚强有力,也让我们在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懂得团结的重要性。
弘扬老山精神,就是要学习战士们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学习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情怀,学习他们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不仅是我们今天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需要的,更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支撑。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弘扬老山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时刻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毫不退缩;我们还要时刻保持团结协作精神,与身边的人共同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通过重返老山,人们不仅能够深刻理解今天的和平安宁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还能够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发扬"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中去,做好本职工作,为各自单位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这种精神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它更是一种可以激励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奋斗不息的力量。
这次重返老山,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纪念和回味的一件事,此时此刻,我写了一首《老山精神颂歌》来结束我参加老山战役四十年后的重返老山活动。
烽火连天起南疆,
中华勇士齐集扬。
铁血丹心筑防线,
英勇杀敌斗志昂。
山河壮丽人豪迈,
誓与阵地共存亡。
心如老山永恒立,
志在山巅展芬芳。
战歌嘹亮举国唱,
老山精神传四方。
英雄事迹流千古,
忠诚奉献铸铜墙。
岁月轮回情依旧,
家国情怀心中装。
颂歌传唱天地间,
精神永存再启航。
作者:原第一集团军一师政治部宣传科长、老山作战功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老山作战优秀政工论文一等奖获奖者、军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