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一起游伯延
文/陈占岭
邢台市西南方向约8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古村落——伯延(明、清时期发展成为集镇)距今已逾千年。据《武安县志》记载,伯延建村于北宋元祐年间,因其形如田野上展翅欲飞的大雁,故称伯雁,后人将“雁”改为“延”沿用至今。
历史上的伯延人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伴随着十八世纪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的产生,伯延人已经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尝试着“闯关东”“走西口”“出东口”(闯关东即出山海关、走西口即出杀虎口、出东口即出张家口),他们首先从买卖药材入手,慢慢的发展医药,生意越做越大,财源滚滚而来,有人粗略统计过,那时候仅伯延人在关东开设的药店、药铺就有二百余家,据说到了东三省,只要你说着武安地方话走路,无论走到那个城镇,在那里开药店的伯延人都会认你做老乡。
伯延人做生意以北开药店,南做绸缎为主。其中,伯延徐家与同会宋某、万年李某表兄弟三人联袂出关,建“徐和发”药店,这是伯延人在外省的第一桩生意,之后房家的“德庆增”,朱家的“锦和庆”及房家在安阳上海的绸缎庄“祥顺公”也相继开业。据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祁州(今安国市)的药王碑记载:“凡客商载药来售者,各省自为帮,惟武安以县为帮......” 房氏几代经商羽翼丰满之后,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各地开了不少当铺和钱庄。他们在武安老家城里开的“同和兴”钱庄规模冠于十多家钱庄之首。这些商人们成就了武安商帮的雅号。伯延的商人们发财之后,除了回老家置田买地盖房子成了家资万计的富家大户外,更没有忘记回乡办学校开民智解民愚。当时有人编了个顺口溜:程大户,徐有钱,朱发财,翟有产,最是房家声名远。下文笔者只表一表徐家的九门相照的大院和房家捐资助学的事迹。 九门相照 伯延的古民居
在2007年5月河北省公布第一批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中,伯延镇榜上有名。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要从伯延的古民居说起,伯延古民居在武安市那可是赫赫有名,在冀南地区也可以说不可小觑,原河北省省长李尔重曾经这样称赞伯延的古民居:冀南明珠哪里寻,武安伯延第一家,在这其中,最就有值得称道的徐家九门相照院落。话说房、徐、等人家经商发迹后,外面经商所得的钱财源源不断地汇到伯延来,那时,伯延是武安城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道光年间至民国初年这段时间,政府在伯延还设立二等邮局,主要用于应付从全国各地汇往伯延的银两。
笔者于2013年、2016年和2019年曾三次到访伯延古镇,当地八、九十岁年纪的老人还能准确的说出当年一些建筑的名字,比如广亮门、明楼院、魁星楼、文昌阁、文华楼、丁字阁、九门相照、古牌坊等,一个名字的背后蕴藏着一段传说、一个故事。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这些建筑大都日渐衰老,满目疮痍,甚至倒塌不复存在,但至今还保存有150余处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民居,真乃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为发展旅游业,近年来,当地政府正逐步修复古民居和古建筑。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引来了众多影视剧组来伯延当做外景地拍摄,例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就是在伯延拍摄的,一九六一年五月周总理在伯延古镇搞农村社会调查时,曾住在徐家大院。就是在这里周总理经过广泛细致的调查之后,报告给了党中央和毛主席解散了“集体大食堂”,大院内的一个东厢房里至今还陈列着当年周总理用过的生活物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实地一看,在众多的古建筑当中,徐家的九门相照“一进四的院落”可谓独树一帜。 九门相照为一进四式的院落格局,由四个院落建在同一个中轴线上,极具建筑特色。 我细数了三遍,四个院落加上两个偏院共有房屋99间半,据说北京的故宫有9999间半,因此,徐家大院又有了个 “小故宫”的美称。1945年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高树勋率部在伯延起义的时候,这里曾是新八军军部,1946年解放后,伯延区公所、伯延公社、伯延镇政府相继在这里办公,直到1997年新的镇政府落成迁出为止,现在这里成了文物保护单位。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处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
“育我菁莪” 青史留名
刚刚聊完徐家的“九门相照”古民居,下面就该讲房家捐资助学的故事了,房家在伯延古镇那可是美誉满满。房家出过好几个代表性人物,在这我只着重讲一下房锦云和他的儿子房德三,其父子散财助学兴办教育的义举成为流传至今当地的美谈,房锦云,字尚絅(絅读音jiong),坊间称之为“房老尚”。房锦云家学厚实且思想开放,关心民间疾苦。虽然他继承父业,使房家的基业在他手上达到鼎盛,但他总是常年住在老家伯延,穿着朴素。他除了在庄园内大办书院,兴建藏书楼外,在清朝末年兴起的"废科举,兴学校"的浪潮中,房锦云与徐文德、徐文昭共同创建的武安第一所私立小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式开学,定名两等小学校,后改为初级小学校,民国六年改为国民学校。此后,伯延小学便一直是房家精心经营的主要事业,房锦云1926年去世后,该校由房锦云的侄子房续元接办,添设高级班,更名为"私立尚德小学校"。据武安县志记载,尚德小学是上世纪初武安三所“完小”之一,解放后该小学更名为伯延中心小学,直至文革前一直是三级重点小学,是当时武安县闻名的“小宝塔”学校。
在校舍修缮,教学设备,办公费用等各项投资中,房尚絅是主要“责任人”。房锦云乐于担当,走在时代前列,付出多,贡献大,以至于他不仅在民间盛名远播,从清朝到民国,也屡受官方的嘉奖。光绪三十年,清王朝对他奖二品封典,诰封通奉大夫,进入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视他为民国的功臣,并连续两次授予他嘉禾勋章,一次为三等,一次为二等。除了在家乡办学外,房锦云父子还出巨资捐助北京大学,房德三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归国在北大任教。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北大修建新教学楼(即现在的红楼)因资金不济而被迫停工。房德三与父亲谈及此事后,其父义无反顾的捐巨资帮助北大复工。教学楼竣工后,北京大学感念房锦云的义举特意建造“尚絅斋”表示纪念。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亲笔题写“育我菁莪”牌匾派专人送至伯延房家,悬挂于藏书楼。文已到此,多加一笔,房家老宅至今尚存,只是换了主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土改运动时”把它分给了贫穷的村民,当年那块价值五千两白银的石影壁至今仍在默默地昭示当年房家的殷实富足,石影壁系青石质地,上面分别雕刻着寓意 “多子多孙、马上封侯、耕读渔樵、福禄寿喜”内容的精美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如果想去看看,我愿意做您的向导……。一九六一年五月,周恩来总理到武安伯延搞社会调查时,曾打听房德三的下落,(周总理于1913年至1917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期间与房德三是同学)对陪同人员讲:“房家是开明绅士,曾为国家出过力。”此事指的就是关于房家资助北大建楼一事。 在房锦云崇文重教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其后辈子孙果然不负厚望,人才济济个个学业有成。其子房德三是武安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的第一人。其孙房希舜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武安留学日本的第一人。毕业后房希舜供职于沈阳农科院,在职期间研制开发了多种农药。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堂孙房希天,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毕业后,报效桑梓回到故里担任尚德学校校长多年。因治校有方,尚德学校的教学质量始终在武安市乃至冀南地区享有盛誉。
穿越历史的时空,漫步古镇的街巷,你会惊喜的发现,昔日的伯延古镇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建筑而声名远播,如今的伯延,古镇换新颜正以崭新的容貌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续写着伯延古镇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陈占岭,大学法律专业学历,酷爱文史、国学和古建筑及鸟类摄影,喜欢自驾游。文化学者,诗人、词作家,中国大众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中级导游,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作品先后被短文学网、工人日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家庭幸福杂志、珠穆朗玛杂志、燕赵词作家、燕赵文学刊登。歌词《美丽云南》荣获2015年感动中国“群文杯”全国原创词曲比赛银奖,歌词《再回西柏坡》收录于《我的家,我的梦》一书,2015年被百度网评为现代诗人三百人之一,曾担任邢台市2017年首届全民K歌比赛专家评委,2019年由河北科技报联合泥坑酒业共同举办的“百年泥坑走邢襄”庆祝建国70周年大型文艺巡演晚会艺术总监,2019年在原邢台市任县宣传部、任县文联、任县农商银行共同举办的“永远跟党走”群众歌咏比赛中担任评委,诗歌《百年征程》获得2023年由中国“散文网”举办的第二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