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浦》阅读有奖征文030
缘来都是爱
文/刘学刚
认识一本杂志,从认识一位先生开始。
先生名曰范惠德,寿高八十有三;杂志名冠《万松浦》,年方三毛岁。而我甜居当中,前面是一老,后面是一少。美美与共,都是我心中的宝。
一、邂逅,没有早晚
先生是我父亲的老师,当是我的师爷。父亲是先生的首批学生,先生仅年长父亲四岁。当初,他们师生打成一片,情如兄弟;而今,他们关系密切有加,更如弟兄。
在我破译这一“密折”之前,先生的大名其实早已耳闻,只是未能对号。
“万安之侧,德辉在兹。”邂逅,没有早晚。在一次征文比赛,先生为我颁奖,握手言贺中激活了我久违的仰慕。“你老家有我的学生……”“那个学生是我老爹”“我们是地道的老乡”“……”颁奖前,看来先生为我做足了文章,而我下意识地对应上了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暗号”。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海茫茫中,有些人擦肩而过,有些人却越走越近。我与先生从此便没有了间距,有的只是文心默契的交织和交集。忘年交,似乎从此有了新的注解。无话不说,同类相从。
父亲的调皮,是先生的失望,却不是先生遗忘的持照。他把那份没有教完的情愫,隔代结转在我的襟怀,授化于我的脑海。成了我文学之路的导师和人生前行的向导。我是“隔代亲”的受益者和彰显者。
“走,找范老师评评理!”当年校里校外,十里八村,打饥荒、闹矛盾,不养老、破家规,家长里短的疙瘩、困惑,那时候先生就是乡下人的“公理”和“公平秤”,没有他讲不清的理,没有他摆不平的称。驻村教学,凭粮票轮流吃“百家”饭,是绝好的家访教案,而恰是这种特色,先生的形象永远刻画在上疃下庄的老百姓心中,我就是打小听着父辈们的口头禅长大的。“公道人说公道话”,是老百姓的口碑和心声,却给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枚“公道”的种子。是种子,早晚是要发芽的。
先生教龄25年,在离开教坛走进县图书馆任职时,我正进入城里上中学。“城里有人好办事”,那时先生我就是梦里的“靠山”。“有事,就去图书馆找范老师”,这是父亲给我的定心丸。还好,三年的高中,我一直“没有事”,也就一直没有面对面见过先生。其实,耿耿于怀的是我的自私和狭隘,促就我不敢直面先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校园潜意识里最流行的,莫过于港台“金古梁温”的武打和琼瑶、岑凯伦等言情小说。那时上课都是偷着看,抢着看,因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相互传阅是最经济最实惠的诱惑。老师莫大的收益就是没收学生的“大书”,变为自己的“大块朵颐”。而我摄取课本外的营养,还有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去图书馆。就是因为父亲的那句话,预先在我心里装下了偌大的图书馆。初次走进图书馆,一排排的书架,让我一时有些抓狂。一本借阅证,拓宽了我的胸怀,丰富了我的视野。是当年图书馆里的“大书”和报刊给了我文字的厚实和功底。
当年我习惯摘抄,就是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抄写下来,也是所谓的读书笔记。抄录毕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随着涉猎范围的扩大,于是有了剪报的捷径。报纸副刊的美文,便是我投机取巧的“下手菜”。一把刀片藏在摘抄本里,就是我“作案”的工具。
“谁要是再敢来剪报,抓着了,我捏出他的腚黄!”当年先生站在报架旁,用手指着那扣下的“天窗”恶狠狠地“恐吓”,“腚黄”那两字依然清晰地萦绕在我的记忆里。做贼心虚,胆都吓破了,屁滚尿流还用捏嘛。此后,我再没去过报刊类的借阅室。决绝,是我改邪归正的开始,也是我肃然起敬不敢面对先生的缘由。而今,再看先生,哪里能找出一点歇斯底里的“狰狞”。
参加工作十多年后的一天,文友转赠我一本装帧得体的随笔《百味人生》,作者正是我多年不敢正视的先生。“捏出腚黄”的恐惧感,一直持续压藏在我的“龌龊”里,无法见到光明。直到那次颁奖后,我才释然了那段黑色的记忆,先生已经不是过去的“凶神恶煞”了,或许先生早就忘记了这段插曲,但我不说先生至今也不会知道“凶手原来是我”。
此后,我便成了先生“不烦斋”的常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生的另一个话题在这里拐弯上路了。“闭户著书真得计,当官持廉自不烦”,这副堂联,先生视为座右铭,实乃先生人生的真实写照。
二、遇见,皆有因果
遇见,绝不是一场导演的意外,也绝非导演的一次偶然。命运不会随机发牌,它早在一朝一夕中埋下伏笔。来“不烦斋”次数多了,越发现先生的美丽和魅力。
先生退而不休,事“繁”心不“烦”。他积极参与当地职能部门书稿编纂,为当地纸媒刊物选稿荐稿,为报纸撰写评论和按语;作为新时代文明志愿者和“五老”宣讲员,义务宣讲,学校、机关、社区、镇街都有他肺腑哲言、国学典范,他还是30多位出书文友的把关者和序言的执笔者。
《庄子·秋水》有云:“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是的,《易经》早就载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万物各依、相互聚合的自然法则。“不烦斋”的磁场 ,就是文学、文化、文艺论坛的专场。
先生140多万字的巨制《孪生梦》,曾获山东省第十一届和烟台市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大奖。是先生心血的凝聚,也是先生精神的高地。
“我走的是一条读书、教书、管书、写书的道路,但我的根一直深深扎在黄土地里”,先生话里有话,在我去乡下任职时,再三嘱我“乡下有文章,好好干,土地就是给你铺开的纸张,老百姓就是你书写的笔墨……”于是,我时常把先生笔下的“庄稼人”与我眼里的“老百姓”杂糅一起,把那枚“公道”的种子种在了日常为民办实事的土地上。
当我离开曾经的乡下,我也默默地发出“不烦斋”式的追问和深情表白,“鬓飞霜雪沾尘否,不悔今朝一世缘。”
从懵懂的神往,到中学的暗恋,到感慨如今的心交。我在成长,而先生却一直年轻着。2016年古稀之年的先生为我的诗词专辑《一钩弯月》作序,睿志清爽,建议我将书名更改为“一钩新月”,“唯有新月可期月圆”,寓我成长寓我希望,而不是我定位的一弯残月。我把先生的心意和心仪揣在怀里,记在心里。新月也好,残月也罢,我都努力把自己变成一枚朗照的清辉,在暗夜里发照,像先生一样,不管亮度,有光即是安详。
先生不老,可谓神奇。自打有了微信,他把“不烦斋”搬进了手机里。荧屏之间的娴熟,更拉近了情感的流通和互动。我在乡下,先生给我留言,“为善无近名”,我努力在《庄子》里找到了答案,做好事不要为了名声和利益,那样会适得其反;我哀叹世事多艰,先生回复,“我将上下而求索”,“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不放弃,不抛弃;疫情我提醒多保重,他马上回我,“人生自古谁无死”,不惧不怕不畏,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跟他交流建议丢掉日常一些旧习,他态度决然,“别听那些大块砖头砖家,嘴上喊着隔夜茶不能喝,而另一边广告满天飞的茶饮料放两年都没问题”,敢爱敢恨,爱憎分明;我情绪低落时,他说“月无日日圆,人无日日顺”,“端正你的世界观,世界才是你的”……
去年,先生八十二,可心态然如二十八。青春肆意,激情燃火。没有躺平的慵懒,没有佛系的安逸。畅然创立了老干部文学社微刊《果都霞光》,躬身担当微刊总编。浩气、朝气、义气、才气,融于一抹东来的紫气,辉瑞果都的大地。张炜主席为微刊题名并致贺词,那亲笔题写的“果都霞光”四个闪着金光的大字,镶嵌在苹果托起的梦幻山水之间,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了“洼狸镇”和“侯旨庄”,自土改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两位先生会如此巧妙地叠加出心灵的阵痛与文化的冲突,历史、苦难和人性,文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从文学中获取了什么,两部长篇无疑都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
先生说“现在写乡土小说的作家太少了……,始终有种无根的苍白感。”于是,我又想起了更为久远的那篇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大地》,赛珍珠——蓝眼睛的“中国通”,写出了在我心中可谓与先生相提并肩触及和拷问灵魂的农民史诗。一样的命题,不一样的救赎。
去年年底,先生向我推荐了文学双月刊《万松浦》。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其创刊号已于2022年11月发行。我只知道,龙口市那个万松浦书院,面向渤海,坐拥万亩松林,一条芦清河从它身边流过,张炜主席担任书院的院长。在他卓越才华和不懈努力,书院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我曾几何时渴望去那里蹭点浓厚的学术氛围,垫高自己的学识。如今鲁东大学乳子湖畔增设新院址,是学院集体的张力,更是张炜主席的个人魅力。
想到了书院的诞生和外延,就不会再有什么疑惑了。450万字的鸿篇巨制《你在高原》,足以撑起中国文学史的高原。我欣然答应,似乎有些相见恨晚,于是便有了今年纸质版的综合文学刊物的期待和享受,往年的《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相比单薄了许多。
先生曾多次对我说过,“小说家方能称为作家”,而《万松浦》里不仅有小说名家,更有散文大家和现代诗名流;别具特色的“万松浦通讯”,如同一扇窗,足以窥见文学创作者们幕后的思考与创作历程,那些关于灵感、挑战与突破的真实,如同甘露,滋养着每一个热爱文学的心灵;带着海风吹来的“贝壳访谈录”,更是一场深度的现场对话,生动、直观,洗耳在聆听中收获,直视在回味中体悟。唯独缺失了我骨子里的深爱——传统诗词和楹联。
三、问天,路有多远
万松浦,这三个字承载着太多的意义与期许。松柏是常青之树,浦为大海拥抱江河之所。轻轻呢喃这个名字,仿佛能感受到那郁郁葱葱的松柏,那广阔无垠的大海与奔腾不息的江河,那是对华夏文明万年不凋、中华文脉奔流不息的美好期许。《万松浦》杂志,无疑是一场神圣持续的精神接力,它的诞生恰是万松浦书院成立的第二十个虚年。
2003年9月开坛的万松浦书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座现代书院。每看到书院,我便想起我工作的地方早已消逝了的栖霞霞山书院、福山宾阳书院,历史有时真的不能回味。
20多年来,以万松浦书院为基点,其影响力的半径越放越激昂,万松浦这一文化地标的同心圆越画越壮美,“万松浦讲坛”“万松浦文学奖”“张炜文学研究院”“张炜研究所”“万松浦读书俱乐部”……,一所书院,一个人,成就了一座城,丰富了地域文化内涵,更提升了地域文化的软实力。
在这个娱乐泛滥、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纸媒的生存空间被逼仄挤压至前所未有的狭窄,人们的心灵似乎愈发难以寻觅一片静谧之地,细细品味那份纯粹的文学之美。然而,《万松浦》却如一艘逆流而上的航船,勇敢地扬起风帆,矢志不渝地为读者奉献现代华语文学的典范之作。犹如一座巍峨挺立的灯塔,在喧嚣与浮躁的海洋中,为迷航的心灵指引方向。它的办刊宗旨——“纯粹、雅正、现代”,犹如三把利剑,斩断了世俗的纷扰,刺破了虚华的表象,引领文学回归本真。即便面对《人民文学》《十月》《当代》《花城》《作家》等诸多全国文学名刊,也依然傲立潮头,敢于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与风采,与这些文学名刊并肩携手,共同构筑起广阔的文学天地,让华语文学的瑰宝在这场文学的盛宴里熠熠生辉。
而先生在杂志创刊后的第二年2023年12月,便在栖霞成立了《万松浦》首家读书俱乐部,亲任俱乐部的主任,会员当时多达一百多人;今年先生特选在“六一儿童节”的当天,《万松浦》读书俱乐部栖霞分部读“浦”分享会在艾崮书院成功举行,参加分享会的会员五十多人,我倒是感觉这一天的别致和别致的用心,值得玩味和推广。
一个八十三岁高龄的老先生,却在为一个落地仅仅三年的“童子”,摇旗呐喊助威。尽管两次活动,我都没能如愿参加,但先生的那颗火热的文心散发出的光芒,照亮了栖霞文学之路的上空。《万松浦》已不是一本杂志了,它是“不烦斋”走出的气场载体,是栖霞文学之乡又一座人文精神家园。
如今,多媒介改变了读者的生活方式,但先生依然是《人民日报》等主流报刊的忠实读者,老花镜下的圈圈画画,时常还微信截图给我,是为感动,是为悍守,正如对《万松浦》的厚爱和引领。
今年8月17日,来自全国各地28个文学名刊的编辑,汇聚广州,热议和重塑文学期刊传播力与引领力。通过集体智慧和协作,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为文学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
一位作家说,“好的作品要时刻唤起人的终极思考和生命的危机感,使人在看穿人生的宿命和悲剧之后,能够更真实更达观更理性地活着。”这也是对一本杂志至高的期盼和需求。
从作家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引发一本普通文学杂志和全国文学名刊深层的天问——永远有多远,路就有多远,缘来都是爱!
精制一首藏头七律诗《万松浦,缘来都是爱》,以表达我内心的挚爱和崇敬。
万木逢春染翠烟,松风送暖入华笺。
浦流雅意才情涌,缘系文心墨韵连。
来展襟怀书重彩,都倾肝胆赋新篇。
是非名利皆抛却,爱满乾坤美誉传。
作者:刘学刚,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烟台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曾出版诗词专辑《一钩弯月》。

附:
《万松浦》阅读有奖征文启事
《万松浦》由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山东文艺出版社主办并编辑出版。《万松浦》纯粹、雅正、现代,是一本代表中国纯文学水准、具备国际和现代视野的文学双月刊,设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万松浦通讯、访谈录等栏目。自2022年底创刊以来,以纯粹、专业、高品位、高质量的形象,迅速跻身于全国主流纯文学期刊第一方阵,刊发作品多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重要选刊选载,受到广大作家和读者的好评。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了更好地将文艺工作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进一步发挥“万松浦”在文学领域的积极作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读者的文学素养与能力,经《万松浦》读者俱乐部与《万松浦》杂志编辑部研究商定,即日起,面向全国作家、作者和广大读者,举行《万松浦》杂志阅读有奖征文活动。
一、举办单位
主办:《万松浦》读者俱乐部
承办:《都市头条》 竹庐书院
二、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分散文和读后感两种体裁。围绕《万松浦》杂志的阅读,或整体评价感受,或对某一篇作品谈阅读感悟、体会、评价,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要求3000字以内。
三、稿件要求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严禁抄袭,若发现抄袭,取消活动参赛资格;
来稿须注明“《万松浦》杂志阅读有奖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四、征稿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4年4月12日起至2024年8月31日
投稿邮箱:1025924131@qq.com
微信:13325115197
五、作品刊发及评奖
本次征文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刊发推介,或于《万松浦》杂志公号发表,经由作家、编辑、教授等组成评委会,评选出获奖作品。
六、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金3000元;
二等奖3名,奖金各1000元;
三等奖5名,奖金各800元;
优秀奖若干名。
获奖者将颁发荣誉证书,并奖励当年度或下年度《万松浦》杂志。获奖者将优先成为《万松浦》俱乐部会员,优先参加《万松浦》读者俱乐部举行的各种活动。
七、颁奖
将在济南举行隆重颁奖典礼,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万松浦》读者俱乐部
2024年4月12日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