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璀璨明珠 ——李清照
文/黄巧真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李清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她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却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在文学的天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末年,正值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她成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学识渊博,对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聪慧过人。她的少女时代充满了诗意和浪漫,写下了许多清新明快的词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词生动地展现了她活泼俏皮的少女心境,用词精准,画面感极强,尽显其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和灵动的才情。就如同现代的作家张爱玲,同样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自小在文学的熏陶下成长,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国家陷入了战乱之中。李清照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金兵的步步紧逼,北宋朝廷摇摇欲坠。李清照不得不跟随家人四处逃亡,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在这个过程中,她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这些经历都深刻地反映在了她的词作中,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句中“学诗谩有惊人句”,既流露出她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又饱含着在乱世中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与感慨。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展现出李清照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像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战火纷飞的叙利亚,用诗歌表达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他们都是在乱世中用文字发出呐喊的人。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来到南方。然而,命运再次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赵明诚在赴任途中病逝,留下李清照孤身一人。失去了丈夫的李清照,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她的词作也变得更加深沉和忧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连串的叠词运用,如泣如诉,将她内心的孤独和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她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如同现代的杨绛先生,在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相继离世后,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却依然坚持写作,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李清照不仅以她的词作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她的词风婉约细腻,情感真挚动人,语言优美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她敢于突破传统,以女性的视角描写生活、抒发情感,为后世的女性文学树立了榜样。她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词作上,她还在文学理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她撰写了《词论》一文,对北宋以来的词人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强调词的音乐性和艺术性,主张词要协音律、重铺叙、贵典雅。这一理论观点对后世的词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像法国女作家波伏娃,她的《第二性》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和热爱。她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苦难,也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和美好。她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她的词作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她内心的坚韧与执着。
回顾李清照的一生,我们不禁为她的才华所折服,为她的命运而感叹。在那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她犹如一朵盛开在废墟上的鲜花,以她的美丽和芬芳,为那个黑暗的时代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温暖。她的作品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作者简介:黄巧真,普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普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揭东区读书创作协会会员,喜好文学,业余喜欢读书,涂涂写写,记录生活点滴,作品散见于《普宁文学》、《铁山》、《当代美文杂志》、《作家平台》、《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中国乡村》、《梁苑赓歌》等多个网上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