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与当涂的千古绝唱
赵 聪
李白与当涂,一个是家在四川绵州的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地处安徽的古县城当涂,二者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那么,李白与当涂有着何种不解之缘呢?笔者先后两次踏上当涂这块诗歌圣地,去跟随李白踪迹,探访个中原因。一次是13年7月6日去南京途中在诗城马鞍山市下车,来到了当涂;第二次是16年10月19日从南京经由高谆古镇去了当涂,再南下千年州府地、宣纸生产地宣城,去了"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等景点。两遇当涂之后,才初略弄清楚李白与当涂的不解情缘。

当途县地理位置图
李白与当涂
当涂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岸,有2200多年置县史。这座历史古城曾名为“姑孰”,隋代时正式更名为当涂,县名来源于古涂山氏国。古代当涂占据着重要的地理战略位置,担负着控扼长江、拱卫古都南京的重任,是南京的西南门户。

依傍长江之当涂景观(一江之隔的北和县南当涂)

当涂县治姑孰古镇
地灵人杰的山水环境造就了当涂崇尚自然与灵性的浪漫诗意。当涂民歌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被称为“吴吟”。李白与当涂,浸透了诗仙李白与当涂的“诗城缘”,成了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心心念念之地。热爱山水的诗人游着游着就又游到了当涂,看不尽的天门山,赏不完的大青山,泛舟把酒临风的釆石矶,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心怀崇敬的谢公祠,都留下诗仙的足迹。
“千古一诗人”李白生于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2年)。其大部分人生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这正是唐朝由盛入衰的转折期。李白一生流离坎坷,却好游名山大川,漫游了大半个中国,可唯对当涂情有独钟。自25岁第一次到当涂开始,直至62岁终老当涂,37年间曾7次来到当涂,在当涂生活了约30年。李白的一半生涯是在当涂,寻幽揽胜,题诗吟咏。李白存世诗歌一千余首,而在当涂创作的诗歌就有56首之多。其中《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横江词》等,成为千古名作。千古诗魂,系于一江;一生情怀,系于当涂。

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与当涂的七次相遇
一遇当涂。李白在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秋,乘船离蜀,出三峡,南游洞庭,居安陆,游襄汉。出川以后,就再也没回到故乡了。第二年(公元725年)夏,25岁的李白东下扬州、南京,途中沿着浩瀚长江,饱览了当涂天门山、牛渚矶、白壁山、望夫山的风光,写下了著名的七绝《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李白25岁仗剑出川路过此地所写,是他写给当涂的第一首诗。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天门山风光
二遇当涂。两年之后的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秋,27岁的李白怀揣凌云壮志,在安陆寿山与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成婚后,第二次游历当涂。李白东涉溟海后,溯江西上观云梦,途中在今采石矶停舟夜宿。有《夜泊牛渚怀古》记,诗中忆起东晋镇西将军谢尚,抒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之叹。

釆石矶风光
三遇当涂。李白与许氏婚后生下一女平阳(女既嫁而卒),一子伯禽。十年后许氏因病去世。李白悲痛不已,为了疗伤,38岁的李白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秋,第三次来到当涂。李白由安宜溯江西上,月夜行船,途经当涂采石矶作《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诗。釆石矶是突出长江中的一处山体,中有釆石洞,风景奇特。崔员外宗之,与李白交游甚深,常与白泛舟江上,诗酒唱和。此行则是李白舟过采石,即景生情,“挂席移轻舟”“怀君不可见”的寄情之作。唐宪宗元和年间,为纪念李白,在采石矶建“谪仙楼”,高18米,飞檐翘脚,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宋元均有修葺,清雍正八年重建,易名“太白楼”。

太白楼
四遇当涂。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春,46岁的李白怀着傲岸自负、不满现实的心绪,在风景幽美的当涂横山,一直隐居到秋间。《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寻雍尊师隐居》诗就是写这个时期的活动。是年秋,李白还登上龙山写有《九日》诗。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龙山的迷人秋色和诗人放怀畅饮的情景。在这期间,李白经常往来于当涂、南京、宣城之间,写有诸多诗篇。天宝三年(744年)长安“赐金放还”的遭遇,无情地摧毁了李白的政治梦,却也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一时期,是李白诗歌创作最富有成果的时期,诗歌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都发挥到了极致。

当涂龙山,李白后来居住龙山,病逝龙山,始葬龙山
五遇当涂。天宝十三至十五年(公元754-756年)之间,53岁的李白自幽州之行南下归来,一直往来于皖南的当涂、宣城、南陵、泾县、青阳、贵池一带,几乎游遍了皖南的山山水水。当涂山明水秀,长江浩荡开阔,李白完全陶醉于当涂的山水胜景之中,所到之处尽情游赏,尽兴题诗,写下了《姑孰十咏》《横江词》等名篇。同时,与当涂的官员、寺僧交往频繁。这第五遇当涂,李白结交甚广,时间最长,作诗更多,是最令李白愉悅的一次。
六遇当涂。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白时年56岁。因受永王李璘叛乱牵连被治罪流放夜郎,后遇大赦。此后,他又辗转于南京、当涂、宣城、和县等地,此次心境已大不如前。李白本一豪放诗人,豁达单纯,毫无政治头脑,无端卷入政治旋涡而不自知也。
七遇当涂。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决定从军,此时李白已61岁,走到南京就病了。他与后任妻子(宰相宗楚客孙女)宗氏恩爱有加,但因李白犯事后,宗氏四处奔波寻找,终不知去向。李白生活窘迫,体弱多病,上元二年(761年),只好投奔在当涂的族叔、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将李白家人(儿子伯禽及一孙二孙女)接至当涂龙山居住,生活上给予多方照顾,龙山也成了李白终老之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遂枕上授稿,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编集作序。李阳冰不负重托,在李白去世后,李阳冰离开当涂县令职位,但他兑现了对李白的承诺,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李白存世诗中九成由李阳冰保存下来。並撰写了《草堂集序》,文字精美,流传于世。
李阳冰所作“草堂集序”称李白诗歌为“其言多为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 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对李白评价极高。李白的诗作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李阳冰编辑整理功不可没。
李白病重时,自感彷徨孤独,于是写下了多部诗篇,像《日出入行》《田园言怀》《览镜书怀》等。入冬后,李白再次生病,自知康复无望,因患了“腐肋疾”,终于没有熬过这个冬天,李阳冰一直照顾左右。临终前,李白写下《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表达他“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壮志。但这只大鹏终未能在唐代的政坛一飞冲天,却在诗歌领域一飞冲天。唐代诗坛群星灿烂,李白光芒四射,掩抑群辉。
李白第7次来当涂后,便再也没有离开当涂了。上元三年(762),大唐王朝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醉狂一生的“诗仙”李白客死于当涂,享年62岁。当涂,这个地处安徽省东部的古县城,先后七次接待了远道而来的李白,见证了其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临终前的落魄遗憾,见证了其从磨难中诞生的无数诗歌,当涂也成为李白最后的长眠之地。
李白病逝后,李阳冰将他葬于当涂县城南10里处的龙山东麓。儿子伯禽定居当涂为父守孝。贞元八年(公元792),李白去世30年后,儿子伯禽不禄而卒;孙子出走,下落不明;两孙女皆嫁给当地农民,“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李白死后50多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在察访三四年后,乃得知李白两孙女的信息。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遗言宅兆”、“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的遗愿,将李白墓迁至与龙山相对的青山之阳,并撰写了《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立于墓前(此墓碑距今已有740多年历史,2007年李白墓改造时,连同李白遗骨一并葬入墓中)。一代诗仙,终于了却心愿,魂归大青山。
在当涂县城东南青山西麓谷家村旁,有一座苍松掩映、翠竹环绕的古墓,它背倚郁郁葱葱的大青山,面对滔滔不息的青山河。长眠于墓中的, 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守护李白墓的是李白生前好友青山豪族谷兰馨的后人,谷家人义重云天,一诺千金,已延续至49代,精心守护李白墓茔。

太白之墓
李白与当涂的七次相遇,贯穿他的一生,最终终老于此,或许缘分使然。李白的浪漫洒脱,当涂的人杰地灵,二者交相辉映,熠熠生辉。李白与当涂的相遇,是文人与山水都最美妙的相遇,是诗人与诗城最完美的结合。当涂这座美丽的古镇,诉说着太白故事,记录着太白曾经的生活。当年李白足迹所到之处,人们接踵而来寻踪、凭吊,他的墓茔,当涂人民世世代代为之守护。

马鞍山市李白纪念馆
李白与谢脁
当涂的山水人文固然吸引着李白,但是,李白爱当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爱一个人,而爱上这人生活过的地方;因为爱一个人,愿意去追随这人的足迹;因为爱一个人,愿意死后和这人葬在一起。这人吸引着李白大半生的生命和时间去崇拜去俯首去仰慕。
李白一生追星一人,这人便是早生于李白237年的南齐诗人谢脁,他是李白挚爱一生的偶像。当涂对李白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李白所仰慕的谢脁曾在此生活,曾在此筑庐,曾在此游历,最后安葬在当涂。诗仙李白对当涂情有独钟和向往始于对先贤谢脁的仰慕。
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斋号高斋,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南齐诗人。他在年少时就文采斐然,《南齐书》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谢脁和沈约等人共同开创“永明体”,形成了一代文风,沈约曾赞扬他的诗“两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皇帝萧衍同样对其追慕不已,称谢脁的诗“三日不读,便觉口臭”。谢脁十七岁时开始做官,但因他品性高洁,不愿依附权势,只有隐仕宣城县令,人称“谢宣城”。最终被人诬陷下狱,死于狱中,年仅36岁。
马鞍山山川秀美,风景如画,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山水诗开创者的南齐诗人谢朓,多次徜徉当涂的青山绿水之间,赞当涂为“山水都”,并曾筑宅当涂大青山(后名谢公山),常来此居住吟咏。 谢眺一生留诗200多首,有四分之一写的是当涂宣城的美景。
“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首谢宣城”,一生恃才傲物的李白唯独对南齐山水诗人谢脁推崇备至,一生仰慕。唐代诗人多以六朝诗人为标杆,李白对谢脁最为崇拜,多次在诗中提到“谢宣城”“小谢”“谢公”“谢玄晖”,共有12首之多:“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首谢宣城”。居住大青山时,自然发出“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而谢眺的“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这样天然去雕饰般的作品风格也是太白一生所追求的。谢朓曾经在宣城做过太守,李白便追寻着谢朓的脚步踏上了宣城的土地,寻访谢朓遗迹。当李白遇上谢朓,虽时隔几百年,那种对文学前辈的挚爱敬仰之情,可以超越时代,碰撞出炽热的火花,让人顿生万千感慨!

宣城名山敬亭山
江南诗山敬亭,乃黄山一支余脉东延至宣城而成敬亭山。敬亭山不高,主峰也只有300多米。即便是李白在游敬亭山时,也会想起谢朓曾在这里作的《游敬亭山》诗中的“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于是李白也写下《独坐敬亭山》的千古名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除了敬亭山的风景,是不是还有诗人仰慕的谢宣城呢?寻访谢朓踏上的敬亭山,虽独坐而永不相厌。千百年来,敬亭山之所以名扬天下,和谢脁与李白脱不了干系,“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追随着谢眺和李白的脚步,自唐至清,有600多位诗人如长河星辰般流连至此,他们来此追寻谢、李足迹,留下诗文词画作品达千数,“江南诗山”的名声从此饮誉海内外。

相看两不厌
李白因仰慕谢脁之故,一直对留存着谢公遗迹的大青山心存向往,后来在游历当涂期间,李白终于来到大青山,凭吊谢公宅祠。李白先后在大青山写下《谢公宅》与《游谢氏山亭》两首缅怀谢脁的诗词,在这两首诗中,李白借景抒情,写出了自己对谢脁的一片情怀与哀思: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暮年之时,李白“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虽然去世时葬于当涂龙山,但是55年后,李白至交范伦之子范传正将其迁葬至大青山谷家村。李白终于可以与他十分崇敬仰慕的谢朓,生虽不能同时,死后却成芳邻,一起谈诗论文,以了却李白对谢朓的一生挚爱之情。

谢公宅祠谢脁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当涂大青山,李白追随谢脁同葬于大青山
安徽当涂是山水都,逍遥津,更是诗歌之乡。当涂诗意的山水,让李白流连忘返,留住了李白豪迈自由的风骨;当涂浪漫的文风,凝聚了李白流传千古的笔彩。当涂感恩李白的垂青和眷顾,人们用吴吟古韵去继承诗仙的诗意情怀,用虔诚之心去保护李白的遗迹和墓茔,用心声去表达当涂人对诗人李白的无限热爱,像是对那时的李白钟情当涂作出的回应。一座小城因与李白相遇而凝炼了不朽历史和神秘的传奇,诗仙的吟咏成了当涂的千古绝唱,它既是当涂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记忆。
因为当涂,李白在此成就了他无数流传千古的诗篇。
因为李白,当涂在中国文学的星空中永远熠熠生辉。
2024年3月31日写于南昌
作者简介:

赵聪,祖籍江苏连云港,现住江西南昌。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后任省级出版部门编辑十余年,高级职称。曾在国家级及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文学作品3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