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华诞看今朝文学作品征文105
飘过黄河两岸的酒香
范廷伟
每当听到传唱已久的经典红歌《我的祖国》,每当听到其中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经常情不自禁地将“风吹稻花香两岸”唱成“风吹酒香到两岸”。“一条大河”就是我自小认识的既古老、又宽广的黄河,和我们商河老家的“今朝”美酒一样,始终贯穿于我生命的记忆里,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流淌在我的文字里。
春光明媚,春花烂漫,花枝摇曳,缤纷多姿。今天四月,老家堂弟约文友孙甲春由商河来邹平樱花山景区赏樱。“樱花无姿态,花形也平常,不耐细看,当时当得起一个‘盛’字,那么多的花,如同明霞绛雪,真是热闹。”汪曾祺寥寥数笔,便将昆明圆通寺的樱花写得令人心旌摇动,身生神往。樱花山中的大片晚樱,如同汪老笔下的樱花,如云似雪,遮天蔽日,行走在山路上,沿路樱花树像列队迎宾的礼仪小姐,笑容温婉,落落大方,用如玉的手臂搭起了绵延不绝的樱花长廊,游人们一举手,便可抚摸到樱花绣成的云天。绿柳婀娜,丁香四溢,连翘金黄,玉兰望春,堂弟他们一直漫步在波光潋滟的颜公湖畔,畅游于漫天遍野的花香樱海,身处耀眼的花光之中,满耳都是嘤嘤嗡嗡的蜜蜂声音。人们都说春光浓似酒,花故醉人。他们身在景区,像畅饮了芬芳馥郁的今朝美酒,身心俱醉,感慨万端。
亲不亲,家乡人。那日陪同一同游山赏樱的还有我的大姐、大姐夫。他们去年刚刚退休,原本相约一起在元宵节期间回商河老家故地重游,探望老人,走走亲戚,谁料想,赶巧那时大姐在邹平市人民医院做了个手术,因此,我们一直未能如愿成行。堂弟和孙老师是在职教师,难得来邹平游玩一次,为了安排午饭,我也思量再三。平时吃惯了鸡鸭鱼肉,我还是决意带他们去吃最最正宗的“青阳炒鸡”,并且是青阳炒鸡中的“战斗机”――“王广河炒鸡”。因为我的忘年交――樱花山景区的董事长颜景江先生,给我讲过一则亲历趣事:“樱花山开发初期,市委一位领导来景区游玩,我把午饭安排在景区,那位领导看上去不高兴,心想这荒山野岭有啥好东西?他勉强留下来后,看到午饭时所有食材全部取自景区,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结果他吃得比我还多。”
大家各自坐下来,闲聊着赏樱的不同感受。言谈话语之间,鲜香味美,肉质细嫩的炒鸡端上来了。百闻不如一见。“青阳炒鸡”早已遍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商河县城街头,我也见过多家夺人眼目的店面,但在山风阵阵,鲜香缕缕的“青阳炒鸡”发源地――青阳镇,环境不同,心境不同,炒鸡自然别有一番味道了。堂弟坚持打开带来的今朝酒业出品的“蓝瓷商务”美酒,给各位一一斟满。孙老师笑着劝我道:“这是老家的酒,老兄尝尝和你小时回老家喝的酒有没有区别?”大姐尚在术后恢复期,抵不住这种浓厚氛围的感染,也斟上半杯来自老家的美酒。特色炒鸡简单一些,可是有了亲情和乡情的特别烘托,促使大姐思亲念故的乡愁油然而生。
堂弟性格有点内秀,还是性格外向的孙老师挑开了话头:“您是怎么落户到邹平当地的?”大姐告诉他:“早先爷爷、奶奶他们由商河逃荒要饭到现今的邹平西北部一带,实在养不起他们三儿(我的父亲)才送人的。”小时候我回老家,每当说起旧事来,伯父、姑姑总是心酸得抹眼泪,谁都不愿意揭开刚刚结痂的伤疤。将儿子送人后,爷爷、奶奶刚回到商河老家,又心疼得立即反悔了,他们三番五次到黄河以南讨要自己的三儿,都被膝下无子、却将养子视为己出的奶奶(父亲养母)无情地拒绝了。奶奶回去后不久,不断地伤心自责,大病不起,没有几年就去世了。在谈及此事时,曾在商河县委组织部任职的范世成老师,深有同感地告诉我:“那时最重要的是能活下来。”他一再强调,由于生活所迫,类似我父亲这种情况当时不少。
父母结婚以后,奶奶(父亲养母)渐渐也老了。人老心慈,她将心比心,才准许了我父亲与老家的亲人们相认、走动。大姐深情地回忆起了往事:“小时回老家,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情,夜里总是盼着天早点亮。那时都是父母用手推车推着我们,天不亮就出村子,渡黄河过大坝,边走边问,摸门子黑才进到老家村子。现在想想,太不容易了。”大姐一番话,让在座之人都产生了共情。长辈们没有古人“花前解佩,湖上停桡,弄月高歌,采莲高醉;晴云微袅,渔笛沧浪,华句一垂,江山共峙”的浪漫,可父亲每次回老家,街坊、邻居、亲戚都是轮流请他去吃饭,虽是普通的高粱酒、自炒的庄户菜,却常让父亲在这绵绵乡情、浓浓亲情里酣畅淋漓,沉醉不已。
我们姐弟上学以后,父亲也相继在生产小队、大队部担任领导职务,便将回老家探望老人、感受亲情的机会传给了我们。尚记得大姐带我回老家那次,我们骑自行车进村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旧村改造还没结束,到处残垣断壁,找不到伯父的家门,我们都快要急哭时,恰巧被在旧房子里干木工活的二伯父发现了,我和大姐才破涕为笑。老家的长辈带我走亲访友,赶集上店,他们总是拿我当“顶门立户”的男子汉对待,无论走在哪里,问候完我的父母,再对我酒菜招待。酒不醉人人自醉。我在朋友圈中尚还说得过去的那点酒量,估计就是早年在老家“历练”出来的。酒是亲情、乡情的载体。每次从老家回来,伯父、姑父都用塑料桶盛满散酒,让我给父亲捎着,以藉其乡思,以慰其乡愁。
“吟诗拈句寻欢乐,写尽春秋韵律长”。孙老师不仅是一名忠诚敬业的人民教师,也是一位才思敏捷的优秀诗人,更是性情中人。他对我们姐弟几个说:“你们才是真正的亲人呀!”这是实话实说,但也很煽情,让大姐思绪一下飞回了四十年以前,即使多年未能见面,对于分散多处的兄弟姐妹,大姐连他们乳名、年龄都记得一清二楚。话越说越亲,情越聊越浓,畅饮着酒香浓郁的“今朝”美酒,我们都真的沉浸于“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的境界中了。四十多年了,我回老家的次数相对多一些,自然品尝今朝美酒的就会就多一些。这些年里,我虽没有亲临今朝酒业,可来来往往的老家亲戚、乡邻、文友们,还是源源不断带今朝美酒过来,让今朝美酒能时时与我相伴。不可否认,香飘黄河两岸的今朝美酒一直在穿针引线,让我一直葆有对于老家的炽热情怀、美好情感。
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些年来,老家的文友们始终与我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和交流。2000年前后,《商河报》给我开辟了《乡村人物》专栏,在编辑老师鼓励下,我的“乡村人物”系列文章,陆续发表于《山东文学》《农村大众》《鲁中晨报》《渤海晨刊》等多家大报大刊。近几年来,《商河文艺年鉴》又多次选录我的作品,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商河报》社的杨富华老师组织文友们在商河招待所高规格接待我。“酒中自有真情在,饮而不贪真风流”,今朝美酒喝得不少,我们却都异常清醒。今朝美酒可谓承天地蕴育,得水土融合,凝酒神至香,舒通体气扬。再次让我领略到“做好人,酿好酒”的,是去年夏天我和妻子参加“济南今朝酒业全体员工2023年威海游”活动中,张涛和刘涛两位领队,精心安排,服务周到,事无巨细,善始善终,展现了今朝酒业人良好的精神风貌,给我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烟画图开。”孙老师和堂弟诚邀我们抽出时间再回商河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老家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正值祖国75周年华诞,昔日贫穷落后的老家早已随着国家的发展破茧成蝶变,旧貌换新颜,我们相约去“温泉花乡,生态商河”,欣赏老家那一幅徐徐徐展开的崭新画卷。之前,我曾托文友捎给刘锦善董事长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群贤毕至”,一幅是“花开今朝”,因此,我还要去今朝酒业偿还“诗债”,真诚感谢让酒香飘过黄河两岸的今朝酒业、今朝人!
作者简介:范廷伟,中共党员,系山东省作协会员,邹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山东文学》《大地文学》《火花》《岁月》《阳光》《文学天地》《齐鲁晚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大河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食品报》等多种报刊发表作品。散文集《故乡与往事》《行走的故乡》分获第三、五届“范公文化奖”;第七届范公文化奖“文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