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的那一边(七)
坝哪大门照壁的“泰山石敢当”
作者:吴光华
行走在城步苗族治县的长安营镇新岭坝哪农村,常常会看见坝哪住房建筑大门前上有“泰山石敢当”或“吞泰山"字样的照壁,表面来看是主人为了墙壁建筑结实而设立的符语,但是其背后蕴藏的典故和深意,却极少有人知道。
可能“泰山石敢当”五个字并非表层的让建筑物坚固的意思,其实是苗族坝哪人镇妖除邪的“挡箭牌”它的来历。究竟有何讲究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来历传说很多,主要有三种:
其一,泰山石神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轩辕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作战。初始,轩辕不敌蚩尤,屡战屡败。蚩尤战神大喊道:“非泰山石谁敢当我!”恰在此时,奉命赶来助战的泰山石神厉声喝道:“泰山石在此!”后来在泰山石神的协助下,轩辕斩杀了蚩尤,取得胜利。诸侯拥戴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
有此一说,后世遂奉泰山石为神石,能够镇压不祥之煞。汉武帝时,曾派人从泰山上选了四块大石头,拉到都城长安,分别置于皇宫未央宫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用以镇妖除邪。
到了唐宋时期,此风俗已十分盛行。据史料记载:宋仁宗四年(公元1044年),在福建莆田曾发现唐太宗五年(公元770年)的一通“石敢当”石碑。可见唐朝已风行与民间。
宋代施清臣《继古丛编》记载:
“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
可见在宋朝时期,在民间只要遇到十字路口,都会设置“泰山石敢当”来镇压。文献记载,石敢当起初大致集中在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后向西蔓延到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分布于全国。
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的话,根据我国汉族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死的重要职能;加之泰山已有25亿年的历史,饱受日月之精华,因此泰山石实乃纯阳之物,极具能量。
于是,就连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的基石也都特意选用了泰山的花岗岩而筑,其中深意,可见一斑。另外,2006年5月20日,“泰山石敢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二,石敢当为人名
民间还有一些传说:一说是“石敢当”是古代一位忠勇可嘉的武将,死后被封为降魔之神;另一种说法是“石敢当”是一石匠的名字,临终前找了一块石碑把自己的名字刻上,立在宅院的正门旁,用以保佑子孙后代。
无论如何说,“石敢当”也许正是代表了人们美好的祝愿而活在人们心中。从“石敢当”碑上不难看出这种民俗文化不仅源远流长,且传播很广。
从风水的角度上讲,现在“石敢当”还作为一种风水摆设在民间流行。但是关于它的摆法,还是有一些讲究,大致安放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如果房屋有缺角,可摆“泰山石敢当”,让泰山石敢当带字的一面面向缺角的方向即可。
2、如果用泰山石敢当来镇宅,可以把泰山石敢当摆放在客厅、书房或卧室,一般首选客厅。
3、如果用泰山石敢当来挡煞,可以摆放于大门面向带煞气的方向。
“石敢当”这三个字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认为这一文化源自于古人的灵石崇拜,跟帝王登泰山祭天地、祭山川也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智慧与特性,也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我们在重新审视文化的同时,也需认真践行和传承。
从城步坝哪人住宅前的“石敢当”照壁可见,坝哪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认知之深刻。是苗族不畏强暴,敢于战胜困难和敌人的大无畏精神的具体表现。正是种传统文化承促使坝哪人在滔滔洪水淹没家园的极端困境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千百年的艰难迁徙中繁衍生息,传承了坚强不屈,英勇奋斗,发展丰富多彩的古老文明,保留了人类最古老语言活化石——坝哪话,以及与大自然和偕相处的坝哪文化。
二0二四年八月
【作者简介】
吴光华,男,66岁,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人,中共党员,退休教师,东方兰亭诗社会员、理事,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会员,自幼爱好诗歌音乐,2016年退休回家开始学习写古诗词,作品有《七律 ·春绘》《绝句.心绪吟》《绝句·摘梅》等多首格律诗词先后被《中华诗词导刊》选登。在都市头条《当代文艺》微刊发表过多编散文,还有多幅楹联及数十首格律诗词散见如城步诗联协会及东方文明传播湖南分会等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