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花山,我一小儿就喜欢的一座“名山”。
我家出门见山,山连着山,可是,有名字的山屈指可数。
冠名“莲花”的山,如诗?如画?任尔恣意遐想……!
莲花山,不是很高,却孤峰特立,挺拔俊秀。峰顶,直凸凸矗立起一块巨岩,宛若莲花凸起的花蕊,日夜俯瞰、守护着坐落在山下的山城小镇。

小时候,从县城来镇上的人,无论是乘坐小火车,还是汽车,都要经由山下通过。由此,莲花山也成了家乡的天然地标。
每到春夏季节,山上绿草如茵,山脚雀儿嬉闹,那凸显的巨岩,傲立山巅,任由晨风雾霭轻拂石面,在山花与绿草的簇拥下,尽展它的坚韧与清秀。
不知哪年哪月,有人在峰巅巨岩上,竖起了一座几米高的实木三脚架,犹如一把利剑直指苍穹。每当我仰望这一特异景观,常会冒出一些天真的臆想。后来,听人说,那是为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的飞机,做导航的方向标?又有人说,那是地质人测绘的专用标识?我虽不甚了然,却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莲花山东南脚下,一座集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古老寺院,依山而建。
镇上人说,莲花山体内中空,里面蕴藏着一座“净水湖”?中学时,曾有淘气的同学沿着山脉中部的石缝潜入,听到山体里有哗哗地流水声。山体内到底是地下河,还是地下湖,还不得而知,然而,山脚下的寺院内,确有一道洁净清透的山泉水,一年四季从不间歇,形成一股涓涓溪流顺坡而下。这股泉水,不同于人们家中日常的自来水,也不同于普通的井水,即使与大多数崇山峻岭中的清泉水也有所不同,不单清澈剔透,更是冰凉宜人。三伏天骄阳似火,亦不减其凉;三九天朔风刺骨,亦不增其寒。故朝圣者群而谓之曰,“圣水”。每当礼拜之后,必当饮圣水以清脏腑,捧圣水洗手足、润面庞以净污浊。
“圣水寺”亦由此得名。

圣水寺,规模不是很大,却是我有生见过的供奉佛、仙、神、儒等各路神仙、圣人最为齐全的寺院。佛祖、道尊、帝君、文、武圣人,诸路神灵,山神土地,狐仙、黄仙,都有其供奉的圣像或是牌位,致使每年朝拜者纷至沓来,香火不断。
圣水寺内的古建筑群,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天元宫、碧云宫、大雄宝殿,大小数十间楼亭殿阁,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以不同的造型,别具匠心的山水花草彩绘,突显了丰厚的中华文化蕴涵。令人驻足凝思,流连忘返。

“莲花”本为圣洁的象征,而其与释、道、儒家均有深远之渊源,正所谓“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可见,圣水寺所依傍的山峰,自以“莲花”称谓最为合适不过。
至于“莲花山”缘何名起“莲花?笔者难以主观臆断!史上到底是先有“圣水寺”,还是先有山之“莲花”?也不得而知!不过,不论谁先谁后,两者都相得益彰,正所谓“圣者依莲渡红尘,莲亦倚贤洁无暇”。更何况“莲花根植圣水,圣水源出莲山”,本是天缘一体呢!

打从我记事起,镇上便常有时值韶华的青少年,顶酷暑烈日,迎风雪严寒,登临巨岩峰顶,极目远瞰以壮情怀;百里乡民时有朝圣者,历尽徒步崎路跋涉,来圣水寺焚香礼拜,祈福还愿。而我则更喜欢遥望莲花山岩峰的旭日雄姿。一年四季,每当一轮朝阳初升,曙光映射山崖,山坡上,随着季节变换,不论是冬季的白雪皑皑;还是春夏季节的绿草茵茵;或是秋季的风吹草黄,都与山峰交相辉映,浑然天成,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四季图案。每当此时,感受人与自然的融合,享受大自然馈赠的秀丽与庄严,心中自有一番怡然自得的愉悦。

多少年来,莲花山、圣水寺与山城小镇的居民们一起阅历着大自然的夏暑冬寒,也承载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现如今,山脚下的山城小镇已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莲花山的挺秀壮观与圣水寺深邃的文化蕴涵相携相伴,成为开发区一道亮丽的旅游景观。
在进入莲花山山口处,一座莲花池塘,硕大的莲花造型居中怒放,向进出开发区的人们,宣示着和善、美好与希望。圣水寺已修葺一新,接待着四方来客,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莲花山:位于辽西走廊的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为锦西县,杨家杖子镇)。
*圣水寺:始建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因寺内泉水而得名。世传饮此水可祛病养颜,故称之“圣水”,朝圣与观光者争相饮用。后,因水源污染,寺内明示禁饮泉水。何时水质复原达标?还需遵守寺内提示。


鲁鲁文学
主编/审稿:鲁桂华老师
剪辑/美术:路萌
第一千零七十八期
《莲花山与圣水寺》-徐龙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