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味道》/张凯
双休清晨,若得闲暇,我通常会与爱人一起去享用一顿丰盛的早餐,尽情享受这来之不易的悠闲时光。
驾车缓缓驶向老城,心中满是对这份早餐的期待。来到五金公司巷子内的牛肉面店时,我们不禁愣住了。
店前队伍宛如长龙,一直排到门外,二十多人静静等候。队伍中的人们有的轻声交谈,有的不时看着手机,却毫无不耐,皆为那碗牛肉面而来。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为这美食的等待增添一抹温暖色彩。
“这得等到什么时候呀?”爱人微微皱眉。我环顾四周,无奈道:“得快点吃,车也不好停,要不换个地方吧。”想起车刚停在米厂院子里,还挡着别人的门档,得赶紧吃完,免得被人打电话挪车。
看着牛肉面店前长队,我们估计短时间内吃不上了。正犹豫间,目光投向对面的“阿肚早餐店”,想着那里人或许会少些。
穿过街道,阳光在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走近阿肚早餐店,熟悉的香气扑面而来,仿佛久别重逢的老友在热情迎接我们。
这家早餐店应该是一直没有店名的,可我知道店老板大家都叫他“阿肚”,店处在五金牛肉面馆对面,隔着一条街,位于老米厂的后巷,从马路上看,极不显眼,却独具特色。
他们家唯独一份的炸馄饨、炸酥饺,在如今的早餐店中实属罕见。这些美食承载着过去的记忆,是通山的传统小吃。
炸馄饨,金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鲜美的馅料。一口咬下去,“咔滋”一声,外皮的酥脆与馅料的丰富口感在口中交织,带来独特的味觉享受。
酥饺的形状就犹如一轮弯月,精致可爱。经过油炸,外皮变得酥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咬上一口,让人回味无穷。
阿肚我是熟悉的,小时候是学校的孩子王,调皮捣蛋让老师们头疼不已。后来他仿佛一夜长大,改邪归正,子承了父业。
米厂的这条巷子充满着历史韵味,虽只有一道入口,却处在城区繁华的南市路。走进巷子,仿佛走进时光隧道。两边水泥粉刷的墙壁斑驳,残留着岁月的痕迹。
阳光透过头顶树叶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给这条老巷子增添了一份祥和。
往巷子深处走,空间宽敞不少,且干净整洁。前些日子看到县融媒体发布的全县十大群众满意早餐店的视频,觉得活动特别好,为老百姓选择早餐提供了有力佐证。
阿肚早餐店也位列其中,今日一见,果然火爆异常。还没走进巷子口,就听到里面阵阵热闹声音。顾客交谈声、点餐声和餐具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如同欢快的交响曲。
巷道里人头攒动,竟也有三四十人。有十几人在等待取餐,有的站在操作台前,等待美食出餐;有的坐在凳子上悠闲玩着手机,觉得等待的时光,也不那么漫长。
巷子里空气弥漫着食物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我们站在操作台前,因人多有些犹豫。这时,阿肚熟悉的声音传来:“兄弟,吃啥。”我回头望去,阿肚满脸笑容,热情真诚。“来两碗热干面,一碗馄饨。”我回应道。“好的好的,难得看到你们下老城来。”阿肚一边忙碌一边与我交谈。
不一会儿,一个年轻小伙子来给我们递餐。一米七的个头,白白净净,十分稚嫩。我猜想这是阿肚的儿子,便问道:“这是你儿子吗?”阿肚答:“是啊,是我的崽。”
孩子很有礼貌,微微点头示意。他先递过来一碗面,动作熟练,又转身去递第二碗。看着他忙碌的身影,仿佛看到年轻时的阿肚,那份勤劳与认真,在父子之间传承着。
此时巷道内吵吵嚷嚷,热闹非凡。点餐声此起彼伏,“老板,一碗馄饨,多放点儿葱花。”“热干面一碗,快点儿啊。”顾客声音中充满急切与期待。
交谈声也不绝于耳,“这家店味道不错,我经常来。”“是啊,自从融媒体评选了十大满意早餐店,这里就更热闹了。”
餐具碰撞声清脆悦耳,为热闹场景伴奏。还有人拿着手机扫码付款,小小的屏幕上闪烁着数字与支付成功的提示,见证着现代生活与传统小店的完美融合。
我的目光寻向阿肚的父亲,老人七十多岁,人瘦,头发白了不少,脸上布满皱纹。但仍在忙着炸酥饺和炸馄饨,动作虽有些慢却十分熟练。阿肚和他老婆在一旁忙碌,阿肚熟练地将面条放入漏斗中,用手重重地抖几下,迅速捞出放入碗中。
他老婆则负责把面提前装入碗中,动作干脆利落。儿子负责调料,小心翼翼地按照顾客要求,放入调料后递给顾客。一家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工作效率蛮高。
拿到餐后,我们寻找位置。巷内坐得满当,几乎没有空位。可看着后面新增加了一间房,里面摆着几张桌子。走进那间房,空调有些旧了,估计安装有一段时间,效果不是很好,但里面的人也坐得满满的。大家似乎并不在意炎热天气,只为品尝美味早餐。
看着阿肚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古人之言:“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阿肚一家在这小小的早餐店内,靠着几辈人的辛勤劳作,数十载如一日地坚持着,想来必定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他们在平凡日子里,用心经营这份小小的事业,为顾客带来美味餐食,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光彩,陪伴着小城的人们走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