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至狠的是自性
青海 马学忠
题记:
不孝敬父母、不赡养老人的子女数量,没有因经济条件的改观而有所下降;为钱财、为一时之快对亲人痛下杀手的事时有发生;有些人嗜赌成性,无可救药;有些人纵情声色犬马,肆意放荡不知今夕何夕;有些人为竞塞富庶,心狠手辣不择手段;有些人的贪腐之心没有因职位的提高而消停,反而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旦东窗事发,身陷牢笼,出镜忏悔时,这些人却怪张怪李,鲜有人从自“性”方面做深刻反省。故而,笔者浅谈一下自“性”的一些常识,以期抛砖引玉,引出大家的高论。

世人对“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这两种东西方的不同见解争论至今,但终究未有定论。
任何事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这世间不乏“性本善”的大量事例,但这世间更不缺“性本恶”的诸多案例。
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弄清楚自“性”为何物?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汉语中最早的“性”字为金文,表示“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天然萌发的欲求。
阿拉伯人认为人“性”不一,“性”乃“命”与“身体”所生,又说:“性”是心中所生的“浊气”,是一切可贬动静的生处,“性”围绕周身,无一窍从“性”上空闲,就如油隐在核桃、芝麻中;还说:“的实,性决然是纵恶的。”从自"性"上又生出“喜、怒”,“喜”是愚,“怒”是猛。
为此,一位尊贵的阿拉伯贤哲说:“你的对头中至狠的,是你两肋其中的性。”此处的“狠”指凶狠。
“性在人的两肋其中”,指点的是“性”的动静踪迹,多半在两肋中显,即如好吃饮、色欲等事。
阿拉伯人将“性”大致分为天生的性、调养的性、恶劣的性,称之为“气质之性”;智慧之性、资质之性、心灵之性,称之为“良善之性”;沉静安定之性,称之为“本善的德性”。
由此不难看出,阿拉伯人所说的“性本恶”中的“性”是指常人之自性、调养之性、纵恶之性,乃气质之性也。
笔者认为未经调教的自“性”是桀骜不驯的,是怂恿人作恶的,即纵恶的,所以,打败你的是自性,让你沦为阶下囚的也是自性,但倘若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加以调教,“性”定而“心”自清,则自“性”使人如虎添翼,事业有成,身心俱安。
那么,如何调教好自“性”,让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首先,对自“性”知得精,才好用功。
须知自“性”有两件动静——“喜欲”与“嗔怒”,乃生来有的,一切可贬的动静,都从这两件根本上生出。
其“喜欲”偏于卑下,贪图食色等,其"嗔怒"偏于狂妄,所以自大高傲,强暴伤生,违法乱纪。
然“喜欲”与“嗔怒”这两件在自“性”上,是生来就有的,必须要的。因为凭“喜欲”趋利,凭“嗔怒”避害。
“喜怒”太盛或不均平,则各种歹性发生。
“喜欲”过胜,不用于中正,则会生出妄想、贪僻、远虑、嗜好、低贱、啬吝等不良习性。
调教自“性”,就是凭真理、正义的规矩,把“喜欲”、“嗔怒”的动静,用于公平恰当,使自“性”与身体俱得平安。
调教自“性”,绝不是把“喜欲”与“嗔怒”的动静全部清除掉,因为若“怒性”全无,则人无愧愤、无奋勉、懒惰荒废、溺志晏安、甘心颓散,一总“劣性”俱显;倘若“喜”不盛,则人会生出“怯懦性”、“阴柔性”和“自暴自弃性”等不良习性。
所以,调教自“性”要严防极端做法。
其次,借它山之石,攻自己之“性”。
既要学习传承“人之初,性本善”的国学理念,又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精神,吸收借鉴阿拉伯人“人之初,性本恶”中的精华,将自“性”纳入终生调教、改造的对象,不断消除自“性”的怂恿性、破坏力,使其“君子如玉,温润而泽”。
第三,调教自“性”,至少须竖起以下标杆: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吕氏春秋》)
古代得道的人,贫穷时快乐,富裕时也快乐,之所以快乐,不是穷或富本身,而是悟出了道的境界。
此处的“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幸福感。古人强调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对生活本真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外在的财富或权力。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以此自我止贪腐之心,方能明哲保身,方能有身安心安的美好结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虽身为平民,但一定要有英雄气概,才不至于沦为墙头草,才不至于沦为他人的棋子,害人害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把爱国爱民落在实处,“君子不以冥冥堕行。”《明史•列传•卷三十七》
古人说:“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真正的高人不会趾高气昂,盛气凌人,而是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所以,要有平常心,坚决铲除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地成为伟人、高人、首富的思想毒瘤,果断清除一味地贪图享受的腐朽思想。
第四,树立“入世般生活,出世般修行”的理念,坚持不懈地与自“性”的阴暗面作斗争,充分认识到与自“性”作斗争的艰苦性、长期性。
国外一位贤哲同将士们从一次战役中凯旋而归,贤哲对众将士说:“我们从小战场转移到大战场上了。”大惊失色的众将士询问到:“贤哲啊!那么多将士为真理而献身了,更大的战场还在往后吗?”贤哲说:“大战场就是同自己的自“性”作战。”
其原因在于人们与目所能见的敌人作战,较之于目所不能见的敌人——自“性”,作战更容易。
第五,发挥学问的作用。
好多人念了那么多书,学历那么高,却稀里糊涂地做了糊涂人,忘记初心使命,以悲剧收场,不仅辜负了组织的培养,辜负了领导的期望和厚爱,辜负了家人的厚望,而且一失足成千古恨,再不能为国家效力,再不能为家人遮风挡雨。这其中大有学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因素。
学问的终极追求,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理论的建构,还在于洞察并思辨人生的奥秘后拓宽格局与志向,进而转化为一种宠辱不惊的气度。
学问的根本在于经世致用、成己达人。
第六,多读书、广游历。
古人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
第七,全美美德。
要以安贫乐道之心,洞察古今,烛照人心,见贤思齐、崇尚礼仪,以合法、合理的方式与人竞争,但对他人歪门邪道的发财致富、快速上位,要始终做到心无旁骛,不动心思,以此全美自己的美德,让自“性”与美德为伴,看轻、看淡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综上,自“性”的法儿诡计无尽,革避自“性”的不良习性且降管自“性”,乃紧要的事,因自“性”是一切仇敌中最狠的。调教自“性”归在好上,从“纵恶的动静”调教到“定静的品位”是一件大事,人的吉庆全美就在此中。
倘若调教好自“性”,让自“性”归于恰当,则在自“性”上就有一切堪夸的习性产生:如知羞耻、忍耐、担得,稳重、感恩、仁慈、情义、廉逊、守分、施舍、智勇等。
若把自“性”从“纵恶”的习性,调教到“定静”的品级,那么,自“性”的“喜、怒”就会从低处拨转向高处,若"喜欲"向上,就转为喜爱真理、正义,若"嗔怒"向上,就转为奋志勇往,别无顾念。
凡端正、洁净自“性”者,身心会得平安,凡放纵、染污自“性”者,身心在平安上将会无望。

2024年8月23日星期五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学研究生,慈善家。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为人真诚!品质感人!现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