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
今年年初,我们一帮退休老同志,乘坐一辆金龙大巴前往淮阴区的新农村,进行了一次“看城乡园融合发展,展新淮阴美丽画卷”的体验之路。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大巴车沿着乡村宽阔的柏油马路,终于停在了第一个采风点——渔沟的杨庙村。说起渔沟,可谓历史悠久,它在淮阴区,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2300多年)的古镇。因为在方圆一百五十多公里的地域内,其沟壑纵横,加之渔翁集中聚集而得名。
从2014年开始,渔沟镇就被定为全国重点乡镇,是江苏98个重点中心镇之一,并例入国家级生态示范镇。2016年,还成功创建江苏省卫生镇 、江苏文明镇; 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乡镇,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
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当我们进入渔沟镇杨庙村的地界,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矗立在路边,其黑白相间十多米高的指示牌。“新型农村社区”下的红色草莓、火龙果的标志图案,让我们感觉这里仿佛是一处世外桃源。而眼前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塑料大棚,又好似白色的水墨画廊。
棚外的温度虽然不高,可进得大棚却春意盎然,第一个大棚是草莓。别看是初春时节,那第一季草莓,已经与三天前上市。据杨庙村的单书记说,这草莓是开春最新鲜,最受城里人喜欢的水果,二十多元一斤可好卖了。由于他们大棚的草莓是优良品种,加之果红味甜,在淮安的市场上是供不应求,连苏南的客商都预订前来。
说道杨庙村的草莓,其种植的手法也别具一格,是人们普遍看到的地栽为架育。单书记得意的介绍,架栽是如今最先进的种植方法。尤其是无土栽培法,其清洁环保,避虫侵无公害的效果,是当今农业种植推广的模式。而架下的土地,在开春之后还可以套种,这一举两得的种地之法,使土地收获的最大化得以充分发挥。
在单书记的侃侃而谈时,同行们也问到了大棚的先期投入和年终分配。书记不无感慨和自豪的说道,真感谢党的好领导,国家的好政策,中央领导的好掌舵。而每建一个大棚虽然有七十多万,但有国家的扶贫投入,有各级政府的支农基金,有农业银行的无息贷款等。所以,眼下杨庙村农民的年收入,自从有了农业大棚,都在万元以上。真是小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出得草莓棚,又看火龙果。印象中的火龙果,应该是南方的特产,可如今在杨庙村人精心的栽培下,已经在咱黄淮流域落脚生根。说起火龙果,属于含维生素极其丰富的外来果种,其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眼下虽然看着零散的挂果,但在乡镇科技员的指导下,定会改变此种局面。
单书记说,火龙果属于仙人类的植物,在北方如结出果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其开出的花朵极为好看,有着昙花一现之说法,通常的花期在夜间,仅十二小时。其果实当然是寓意深刻,即象征着红红火火。而杨庙村人,也正是抱着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探索精神,通过火龙果的创新种植,将新农村的产业,推向希望的明天!
杨庙村的果蔬大棚,仅仅是渔沟镇,乃至整个淮阴区农业发展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当然,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改变农民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模式,更要让新时代的农民,从乐业到安居的齐头并进。
结束了渔沟之行,我们又马不停蹄,直奔远离县城的三树乡联盟村采风。四十年前,曾经到过三树乡查案。那年月的三树,比得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西北风景。可现如今,中央领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农村图卷,在淮阴这块土地上已经画就。
说道三树乡的联盟村,不得不提起村名的由来。此村是2001年7月,由两个行政村合一而成,即丁大庄村和旺梨园村。而提起旺梨园,还有一段历史佳话。据闻:旺梨园乃徽州汪氏七十三世祖德公始迁淮阴,并驻扎在淮阴王营西,开垦荒漠成良田耕植。在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秋,一分支迁往三树西,即今天的旺梨园定居。
定居后的汪氏族人,在开垦的荒地之上,除了种粮之外,还栽植了许多梨树。在积极农耕的同时,通过梨花盛开季节的赏花,与她姓人家友好往来,和睦相处。而后人为了人丁兴旺,则将汪梨园改成了旺梨园,并一直延续至今。正是汪家的传承,让这里的民风淳朴,百姓安居。
自打金龙大巴进入到联盟村,我们仿佛来到了城里的高档小区。在村里,除了没有高楼大厦之外,联盟村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小桥流水穿村而过;绿色(篮)球架矗立在村民广场;乒乓球桌、健身器材有序摆放。
据正在锻炼的村民说,这里可是晚间人们聊天和广场舞的演出之地。至于村民们生活的必需,更有家门口的便利。看那社区超市的商品琳琅满目;社区卫生服务站宽敞明亮;还有社区棋牌室,社区阅览室,给广大村民提供了精神上的娱乐和服务。 跨过小桥流水,便来到了旺梨园村。这里村居的现代化建设,是咱城里人所望尘莫及。一排排白墙青瓦的两层乡间别墅,错落有致的镶嵌在广袤的田野之上。家前屋后的花草树木,则颠覆了印象中的菜地种植。而整洁的乡间彩道,铺的蜿蜒曲折,连接着左邻右舍。
随便进得一户村民之家,眼前的情景让人刮目。仅从厨房一瞧,便觉城乡无(区)别。脱排油烟机、冰箱、微波炉等,厨房的装备基本齐全。村民们高兴的说道,前年已经使用上天然气。这是想都不敢想的厨房革命,曾今农村普及的大锅土灶,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体验的间隙,正是做午饭的时光。当我们看到一户女主人,出来喊看闲的老伴回家时,被端着的咸鱼吸引。当问及中午吃啥时,女主人不仅亮明漏盆,还自豪的说到:“咸鱼烧肉啊!”
据女主人说,如今承包的八亩土地已经流转,每亩是八百元,年收入六千四。还有每月新农保二百元,再加上孩子在外地打工给家中的钱,老两口是吃穿不愁。另外还能在家门口,到种蘑菇的大棚里上班,每天有八十元的收入。听着老两口的如是说,再瞧其洋溢着的幸福笑容,让我们一帮退休老同志,赞叹不已,感慨万千!
时间短暂,采风匆匆。从渔沟、三树一路走来,虽然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但农村的新貌,农民的安居,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当今农村的沧桑巨变。而说到淮阴美丽乡村的建设,用三字便可概括,那就是高、大、上,即高起点、大投入、上规模。
不过,如今的高、大、上已远远不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蓝图的征途上,要以中央领导“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为引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