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丁香忆五中 ——当时朦胧月,校园醉丁香
(一)丁香花开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文革前的初中时代,是一生中最快乐幸福的时光。
我是一九六二年考入张家口市第五中学的。在我的记忆里,当年校园西边是一个大操场,操场西边到西墙根儿,有一片茂盛的小树林,植着一棵棵经过嫁接的杏树。每年七月,杏黄时节,这些嫁接过的杏子色泽金黄、个大多计、味儿微酸且香甜,远远望去,灿若星辰缀满枝间。除了这片杏子林外,校园的东西墙根儿,操场的坡上坡下,凡有空闲之地,则植着一株株丁香树。每到春来,丁香花开,鲛绡般的花朵便挨挨挤挤地缀满枝头,花香袭人,浓郁芬芳,弥漫整个校园。当时朦胧月,校园醉丁香,和缀满枝头的杏子林一起,形成了一道母校独特的风景。六十年过去,岁月交替,叶落草长,母校的丁香树和我相守又相望,浓郁的花香始终在我的心头萦绕,挥之不去。每当忧伤蚀我情怀,禁不住翘首回望。回望校园的丁香树,回望烙我青春胎记的心灵故乡,仿佛在灵魂深处,有一千种丁香花在回响!
据我的恩师薛春科老师回忆,张家口市第五中学建校初期,校址在堡子里万字会。学校隔街分南北两个院。后來,迁到工业街口七十间房市委党校旧址,同样分南北两个院。北院为主,分布着教室、办公室、礼堂、操场,图书馆。南院叫五中二部,是音乐教室、食堂、教师宿舍、家属宿舍和仪器室。后来的供销宾馆,就是在原五中二部的旧址上建起来的。
七十年来,一茬又茬学子从这里走出,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各自的岗位上,传𠄘着五中的校风,展示着五中学子的风采。象一棵棵丁香树,栉风沐雨,愈见娇艳,仿佛是五中学子们的标记,终此一生,抹也抹不掉擦也擦不去!
(二) 老校长的学习″十字经"
记得当年的校长姓姬,名崇武。姬校长微谢顶,常年着一身朴素的兰布衣褂,是一位说话风趣,可亲可敬的小老头儿。
姬校长很少坐办公室,手里端着一个茶杯,这儿转转,那儿看看。校园里的大小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有时候,我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偶一回头,便看见窗子外树荫下,老校长手端茶杯,也在很认真地听课。再一回头,窗子外已不见了人影,他已转到别的教室外听课去了。姬校长讲话,从不拟讲稿,也不用麦克风,而是出口成章,边打着手势,边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话。师生们都爱听,还不时地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记得那是一九六三年吧,我念初二的时候,老校长在全校的师生大会上,专门讲了一堂学习″十字经"。全校师生聚集在礼堂里,沐浴着阵阵丁香花香,聚精会神地听老校长讲课。
他不坐主席台,手里没有讲稿,从主席台的这头走到主席台的那头,又从主席台的那头走到这头,边打着手势边讲。他旁引博证,根据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时代的教学要求,用朴实生动风趣的语言,讲述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学习"十字经"。礼堂里鸦雀无声,学子们把学习″十字经”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可以说,学习″十字经"影响了我一生。从那时候到现在,学习″十字经"仍然记忆犹新,不曾忘怀。无论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都坚持手不择卷,阅读不止。不仅坚持阅读传统和经典,也坚持阅读山河,阅读时代和人生,阅读人间烟火。同时,我也曾和教育界的朋友们多次提到过老校长的学习″十字经",同样引起了他们深深的思考。不少有多年教学实践的朋友认为,学习″十字经",是一位实打实的基层教育家的经典之论,很值得学习和传承。
老校长的学习″十字经",就是朴实简单的十个字:问、习、思、记、用,勤、恒、序、博、专。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丁香树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一篇一百分的作文
我所在的第39班,是这一届新生班的第一班,学生的学号是根据入学考试分数的顺序排列的。我的学号是第7号,即是说,我入学考试的分数位列第42名。1号学生叫谢巧梅,即本届入学考试的状元,是一位性格内向且十分聪慧的女生。班主任薛春科老师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精力充沛,十分活跃,且多才多艺。他舞跳得好,能板着一条腿,跳得满台跑;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经常抄录一些经典歌曲贴在教室的墙上,例如《十送红军》,例如《团结就是力量》;他歌儿唱得也好,略帶沙哑的男中音充满磁性。他指挥我们唱得最多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后来,这首歌成了我们的班歌,在班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风。
作为语文老师,他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校图书馆每次购进了新书,他必借来阅读,并且要求我们也相互传阅。那时候当红的散文作家有三位:秦牧、刘白羽和楊朔。其中楊朔的巜泰山极顶》和《雪浪花》至今仍是散文中的经典。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使我们深受启发。
记得初中二年级清明节,这一期命题作文的题目是《扫墓去》。我在写作文时,对扫墓去的的过程作了比较细的描写,并且联想到抗战英雄吉鸿昌,在张家口组建抗日联军,打击侵略者,收复埧上六县的英雄壮举。薛老师给我的这篇作文判了一百分。这红红的一百分啊,象一簇红红的火苗,给我以极大的鼓舞,成为我文学之梦的起点,激励着我在漫长的时光里,阅读不止,笔耕不辍。我渐渐懂得了文学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懂得了用小切口折射大世界,懂得了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使我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萌芽》《长城》和《河北文学》等各级报纸利物上发表诗歌数百首。一九八三年,我先后加入了张家口市作家协会和河北省作家协会。
作者简介:何凤山,共和国同龄人,插过队、经过商、从过政,曾任某公司经理。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文章在报刊、平台发表并获奖。

编辑简介: 李玉华,河北省蔚县人大常委会四级调研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诗词云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诗协女工委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蔚县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专栏高级作家、都市头条认证作家、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多次参加国内征文比赛获奖,多篇文章在国内各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