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古今文脉 书写人世沧桑
——李亚光诗集序言
王芳闻
李亚光先生的诗集《潏水集》 付梓出版,是当今长安诗歌收获的一个重要硕果,可歌可贺!长安是盛唐诗歌的生发地和传播场,而长安区的终南山则是大唐诗人喜爱行吟或暂居的地方,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岑参…等大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土生土长的李亚光自幼生活在这样的诗的土壤上,无时无刻不受到唐诗的浸润和滋养,使他的心性和风骨里充满了诗性,诗句自然而然的象终南山下葱茂的稼禾和野花,弥漫在他生命跋涉的旅途中,如影相随。他长年累月边工作边读诗边写作,在文坛诗苑辛勤耕耘,尤其擅长古典诗、词、曲的写作,其作品贯通古今文脉,书写人世沧桑,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现实洞察,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一、追求人生大境界 探究生命新价值
综观李亚光先生的诗歌,如同一部深邃的人生哲学著作,引领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体验生命的起伏与变迁,去追求人生的大境界,探究生命的新价值。他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如“新桃旧符如走马,翠发已作芦花色”(《上王老师渊平诗家》),展现了岁月无情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再如“虬龙斑驳一老松,风雨不屈首阳峰”(《失眠翁》),老松的坚韧不拔象征着面对人生困境的不屈精神,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勇往直前。《悟秋》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引发对人生的思考,“秋水秋山秋景光,秋花秋草几恓惶。秋衾秋夜惊秋雨,秋后几人知敛藏?”这几句诗让我们在感受秋天的美丽与凄凉的同时,也在体味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自嘲》中“逸马何其速,镜惊霜满头。谁怜身已老,羞忆马郎周”,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
难能可贵的是,亚光先生的诗歌并不仅仅停留在感慨与叹惋的层面,他还在诗歌中融入了对人生价值进行新的不懈追求。他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为民众谋福祉的崇高理想,如“诗亦为民谋,文旅互借鉴”(《诣王维诗歌艺术馆》),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体现了诗人对普罗大众的深切关怀。他深知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样式,更是一种能够影响社会、为人民带来福祉的原动力。他的作品,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激发我们对生活的深度思考,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准人生的新坐标。
二、书写历史沧桑 洞察社会镜像
李亚光先生的诗歌是历史沧桑的映射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他以敏锐的视角,描摹历史风云,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展现了先生对历史、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与倾情关注。
在咏史题材的诗歌中,先生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与命运。如《咏柳如是》中关于柳如是的重新解读,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青楼女子的偏见,展现其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人品。在先生的笔下,柳如是不再是一个被传统观念所束缚的女子,而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的新型女性。《题姜维》《题司马相如》《题李广》等作品,通过对姜维、司马相如、李广等历史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志向、才华与无奈。这些诗歌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也引发我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多重反思。
另外,亚光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描写,也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能够深刻洞察社会镜像。《悯农》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稼穑之事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先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卖蔗翁》《闻甘肃地震》等作品,也同样表现了亚光先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焦虑。在《卖蔗翁》中,先生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揭示了社会不公和老年人的辛酸生活。那卖蔗翁的形象,仿佛一个时代的缩影,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无奈与挣扎。而在《闻甘肃地震》中,具体描述了地震带来的灾难场景及人民的苦难。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地震后的凄惨景象,让我们感同身受。同时,先生也展现了政府和人民在面对灾害时的努力和抗争。这种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现实的残酷与美好。此外,先生还关注社会阶层差异、教育、环境、社会道德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柏城不入贫贱客”(《上王老师渊平诗家》)这句诗反映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让人深思。而“黉门三餐饭,三月忘腥荤”(《伤继父歌》)则表达了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伤思毁菜忙。一时一施策,农人几茫茫”(《过城南大道潏河桥》)体现了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大德善行今尤贵”(《闻黎师傅赴陇赈灾》)强调了社会道德的重要性。《贪官检劾邀功曲》则对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先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先生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不公、贫富差距、教育问题、环境担忧以及社会道德的缺失。他用诗歌为民众发声,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激发人们对底层问题的深刻反思与行动。在先生的笔下,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对话,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考人性的独特视角。
三、内涵丰富风格多样 融通古今推陈出新
李亚光先生的诗歌内涵丰富、风格多样,涵盖绝句、律诗、词曲、古风等诸多形式,每一种体裁都犹如厚重深沉的绮云丽霞,共同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学画卷。从绝句到律诗,从词曲到古风,无不展现了他的创作才华和卓越的艺术追求。
在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中,先生以细腻的笔触融情入景,写出自身的真切感受以及大自然的美丽与变幻。《城南信步》中“岁晏暮云寒,居家懒赋闲。出门不知去,西落满长安”,描绘出冬日长安的暮景,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那暮云、寒夜、西落的夕阳,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风搅雪》《雨日寄友》《夜游钱塘江》《咏柳》《冬荷》等作品,通过对风雪、雨景、江河、柳树、荷花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变幻。同时,先生也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融入其中,使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仅是美丽的画面,更是先生内心世界的表达。
不仅如此,亚光先生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还特别注意融通古今、推陈出新。例如他的诸多曲词作品,能够超越古人意境,把生活场景描绘得如诗如画,让旧体裁写出新特色。《一剪梅·癸卯年夏收时节雨中过农田》里,“银竹黄汤序似秋。满眼残枝,积潦横流”,夏雨与农田交织出一幅略带哀愁的画面。那银竹般的雨丝,黄汤般的水流,满眼的残枝和横流的积潦,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哀愁的夏日农田景象。《霜天晓角·黑瞎子岛全域纳入版图填一阕》中“畅游风雨细,鹤鸣传万里”,展现了风雨中的壮阔与希望。自然不仅是美景,更是先生感悟人生的载体。“木落方知秋至,鬓皤忽觉身衰。一场秋雨冷霏霏,窗外残枝犹坠”(《西江月》),借秋景抒发对时光流逝、容颜渐老的感慨。《朝中措·贺中国一一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则展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与自豪:“六国伐谋聚首,共商中亚多边。举头别浦,汉唐明月,犹照城垣”。这首曲词中,先生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国家大事的宏伟场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的繁荣与强大,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古代曲词在表现当代社会生活内容时仍然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筑牢文化根基 弘扬时代精神
李亚光先生的诗歌,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沃土,继承了传统文学的精华,同时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体现了时代精神。
李亚光先生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国学根基深厚,他的诗歌不仅题材广泛,情感真挚,更在形式与风格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其作品展现了古体诗的多样性和表现力,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创新完美结合。无论是对历史的沉思,对自然的描绘,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先生的诗歌都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带动了读者的思绪。
正因为如此,亚光先生才能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气息的作品。在《唐多令·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他以沉重的笔调回顾历史事件,表达了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爱国情怀。《恭题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通过“斧子镰刀何若取?应知惟此固山河”的诗句,表达了对党的领导和国家繁荣的坚定信念。这首诗中,先生以豪迈的笔触,歌颂了党的伟大成就,展现了时代精神的风貌。《接种新冠疫苗有赠品》则反映了当下社会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和对社会责任的呼唤。
由此可见,亚光先生的诗歌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将悠久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传统节日,把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在李亚光先生新出版的这本诗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诗人对生命、历史、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更感受到了古典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独特生命力和永恒价值。他的作品,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阅读这本诗集,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李亚光先生的诗歌境界和人文情怀,并进而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震撼力。也让我们坚信:无论风云怎么变幻、时代如何变化,中华文化的文脉必须永续,中华文化的根基必须筑牢!
王芳闻,女,在职研究生,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兼丝路文化委员会主任,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 西北大学丝绸之 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节庆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特聘教授,《世界诗 人》杂志总编。
曾任咸阳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咸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理论讲师团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
曾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2017中国当代十佳诗人 奖,中国诗歌春晚十佳行吟诗人奖,世界华文桂冠诗人 奖、俄罗斯普希金诗歌奖金奖、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征文金奖、世界诗人大会荣誉文学博士等多种奖项。著有长篇小说《安吴商妇》、长篇报告文学《脱贫启示录》、诗歌集《太阳雨》《丝路雁影》《丝路虹影》《地球之耳》等文学著作 12部。诗文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作家报》《文学报》《陕西日报》《星星》《诗 选刊》《诗林》《绿风》《草原》《鸭 绿江》《延河》《殴州诗刋》等众多刋物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