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我去年应文建兄邀约,为三明明溪常坪村党支部书记曾旗平先生家老宅画的一幅国画的题款。因为只是根据曾书记提供的几张相片来构思,没有亲临实地来观察和了解,这样的画作,在我看来也就是徒有其表而已,并无法真正表现出老宅的韵味。
我想,自己有一天一定得来走走看看。
或许人生中一些机缘已经渐渐凝聚,就在这样的时刻,文建兄和雅丽以及曾书记等人的精心运筹之下,明溪采风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对于我这个初次踏足此地的人来说,明溪,如同一个深藏闺中的佳人,待我揭开她的面纱,展现出来的便是无尽的惊喜与感动。在我来之前悄悄做好些攻略,对常坪有了初步的了解。常坪那里有巍峨耸立的圣水岩,其海拔高达1561.4米,傲立于明溪群峰之首,宛如守护这片土地的护法神僧。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景象瞬间超越了我所有的想象。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穿过村庄,滋润着每一寸土地。溪水流淌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那错落有致的古民居,矗立在我眼前,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承载了世代人的记忆。眼前的田园美景更是如诗如画。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园、还有那一簇簇的野花,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而在这如黛青山之中,云雾缭绕,烟雾弥漫,仿佛置身于水墨画中,胜似人间仙境。
这里的风景,既有江南水乡的秀美,又有北国山水的雄浑。每一处景色都令人陶醉,每一次感受都让人心动。
攻略中的常坪美景似乎尚未展现在我眼前,但其一道土生土长的风味美食却以其独特魅力,先一步深深俘虏了我的心。那就是常坪豆腐,一道寻常却又不同寻常的美食。
我品尝常坪豆腐时,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它的口感细腻如丝,每一口都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而那独特的鲜美味道,更是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我看来,常坪豆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美味,更在于其与这片土地的紧密关联。它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当地人的智慧结晶,是一道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美食。
这种常坪豆腐的制作,采用了源自古老传统的工艺。本土种植的干黄豆,经过漫长的夜晚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仿佛吸取了仙水岩那涓涓圣水的灵气。豆子入磨,千回转之间,化为细腻豆浆。进锅沸水滚,翻滚中饱含热情与期待。豆浆在顶石的重压下成型,再经过刀切细琢,变得细腻入魂。接着是下油煎炸火燎,一道道工艺如同山涧清泉,层层跌落而层层精制。在这繁琐的制作过程中,凝结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匠心。
而这种美味豆腐的背后,也隐藏着一段神奇的传说。据传说,大约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贞观年间,各路神仙云游四海,途经此地。他们被圣水岩的奇异景色所吸引,那里有怪石嶙峋、云雾缭绕的美景。神仙们流连忘返,决定在此地休憩欣赏。此时,空气中飘来一阵阵淡雅的豆香,令神仙们为之一振。他们循着豆香的源头,找到了隐于山林之中的张大娘的家。大神仙们品尝了刚出锅的热腾腾、白嫩嫩的豆腐,那柔滑细腻的口感和浓郁的豆香让他们眼前一亮。张大娘以豆腐和热米酒款待了这些神仙,热情地招待了他们。神仙们品尝后赞不绝口,陶醉其中。他们在张大娘家流连忘返,享受着这人间美味。他们的兴致所致之下,施展神力,将那白皑皑的豆腐转眼间变成了金灿灿的油炸豆腐。这一神奇的转变让豆腐更加美味,多了一份油香四溢的风味和更长的储存时间。从此,常坪的人们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这种美味的油炸豆腐来招待亲朋好友。
神仙们对常坪的豆腐美味、米酒的醇香以及山峰的美景流连忘返,决定在山里住了下来,护佑着山下的子民。他们将这一美味的传说口口相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常坪的豆腐和米酒的美味。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每逢赶集的日子,人们都会来到常坪,品尝一碗热腾腾的“神仙豆腐”,再烫壶米酒,享受美食与佳酿的交融。这种独特的传统已经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除了那声名远扬的常坪豆腐之外,还有一种与“金包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美食——明溪客秋包。初次遇见,我就被它深深吸引,它那独特的风味,仿佛承载着客家人的深厚情感和历史记忆。
客秋包,又被称为蕨须包,是明溪县特有的传统风味食品,更是客家菜中的瑰宝。在乡村的炊烟袅袅中,它早已成为一代代人心中的美好回忆。每当提及,总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那份深深的眷恋。
制作客秋包的工艺颇为讲究。首先,选取新鲜的菜芋,经过煮熟后去皮,然后捣烂成泥。接着,将其与蕨粉(或地瓜粉、木薯粉)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直到手感适中,不粘手也不失其形。此时的粉团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够捏成薄如蝉翼的胚皮。馅料的选取则是客秋包另一大魅力所在。聪明的厨师们会根据季节和地域特色,灵活运用各种食材。香菇、红菇、冬笋、虾肉、干贝、精肉、豆芽、韭菜、葱、蒜、豆腐干等,这些食材经过精细的刀工和恰到好处的调味,变得鲜美无比。将馅料巧妙地包裹在薄如蝉翼的胚皮内,形成菱状,无论是蒸还是煮,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滋味。客秋包的特点在于其皮薄馅厚,口感滑嫩易嚼。每一口都能品尝到馅料的鲜美与皮的外滑内嫩,让人回味无穷。而且,由于其选材讲究,四季皆宜,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品尝到那份属于家乡的味道。
每一颗客秋包,都融入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延续。每一次品尝,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深厚的客家文化和历史底蕴。
蕉芋,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寻常的植物,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绽放其绿意。无论街头巷尾,或是乡野田间,它总能以其独特的姿态,给人以生机盎然的视觉享受。在许多人的眼中,它仅仅是一种装点生活的观赏植物,然而,在我这次踏足明溪常坪之际,才首次见识到它在食材领域的另一种风貌。这里的蕉芋,不仅仅是一株植物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生活的艺术。在这里,人们巧妙地利用蕉芋,制成粉条,成为餐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蕉芋的生命力量令人惊奇,不论土壤贫瘠还是干旱,它都能生存,且深爱着这个大地。然而,它也有其娇媚的一面,只在秋季里绽放其美丽的花朵,如同一位低调而坚韧的女子,静静展现其风华。尽管蕉芋开花时美丽动人,但它的生命力并非依赖花朵来延续。相反,它地下的根块犹如生机勃勃的心脏,充满活力。挖掘出来的根块,外形酷似生姜,但并无辛辣之味。这些根块富含淀粉,既是食物,又是生命的源泉。
在二月的春风里,美人蕉芋被种下,经过一年的生长与沉淀,到了十二月,成熟的蕉芋连同其茎块一同被挖出。此刻的它,如同一位刚沐浴更衣的美女,需被仔细地清洗,去除所有的杂质。随后,用自制的工具将茎块磨成粉末,静静地沉淀。沉淀过后,倒掉表面的水,留下的粉末便是精华。可以将其晾干储存,也可以加入清水调成粉浆。随后,将其蒸制,当粉皮蒸熟后,晶莹剔透,透出一抹淡黄,仿佛凝聚了秋日的阳光。晾干后,储存以待食用。食用时,将粉丝放入开水中煮十分钟,之后便可捞出。此时的粉丝,无论是炒食、打火锅还是凉拌,都散发出不一样的美味。它如同一位烹饪大师,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人们口中的美味。每一种吃法,都蕴含着大地的恩赐和人们的智慧。
蕉芋粉条的口感细腻爽滑,既有独特的韧性,又不失细腻之感。品尝之间,仿佛能够感受到那古老的文化韵味和乡土气息。在这里,蕉芋不再仅仅是一种观赏植物,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食材。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不可缺的一部分。
在常坪这片神秘而又富饶的土地上,流传着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传说,同时,这里的美食更是闻名遐迩,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绝佳之地。置身于这片土地,仿佛进入了一个诗意的宇宙,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领略到了生活的诗意与温情。
漫步于常坪的乡野田间,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大自然与文化交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蕉芋的清香与农舍间传出的欢笑声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心生向往。在这片土地上,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古老的建筑、淳朴的民风,都透露出对先人的敬仰和对传统的尊重。这里的传说与美食,都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在这里,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与古人共同分享着这片土地的美好。常坪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诗意。这里的山水、田园都仿佛是大自然赠予人们的礼物。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句话在明溪常坪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在这片深藏闺中的土地上,我揭开了它的面纱,展现的便是无尽的惊喜与感动。在这片诗意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清欢的滋味。清欢,是品味大自然的恩赐,是领略文化的魅力,是感受生活的幸福。

作者简介:杨新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