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上的歌谣:岁月深处的温柔
文/袁德利
在那遥远而朴素的解放初期农村,岁月悠悠,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静静地流淌在时光的深处。那里,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过往的痕迹,每一缕炊烟都承载着家的温情。
在那个解放初期的普通农村,生活有如一首古老的诗,蕴藏着岁月的沧桑与温暖。姐姐的后背,承载着一个家庭的重任与希望,谱写着艰辛而动人的生活故事。
“桃花笑春风,肩扛日月长。”姐姐是家中的长姐,排行老大,而我则是她的“最小弟”。在肥沃的土地上,我们幸福地耕耘着童年的快乐。虽然物质的匮乏如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般总是伴随着我们,但温暖的亲情却如炊烟袅袅,贯穿着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心灵。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唯情最厚。”“我家有九口,人人皆辛苦。”在那九口之家,父母的辛勤劳作让这个家庭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母亲的手总是巧妙而忙碌,父亲则以坚定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脊梁。正是那份浓厚的爱,让我们在生活的泥泞中依然能够看到希望的光芒。
“春风化雨润无声,姐姐肩上有担当。”记得那些与姐姐共度的日子,她总是耐心地教我辨识四季的更迭,从春花烂漫到秋叶纷飞,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在她的话语中变得生动而有意义。她的怀抱,是我童年的避风港;她的笑容,是我心中最亮的星。
姐姐总是将我揽入怀中,带着我探索那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她教我如何分辨春天的花蕾与秋日的果实,仿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她的引导下,我的童年被编织成了一幅丰盈的画卷,色彩斑斓而富有生机。
每当夜幕降临,星空如盖,姐姐便会和我窝在火炉旁,讲述那些温暖的故事。从她的嘴里,听到生命的哲理与姐妹情谊的珍贵。那一刻,我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而我们之间的情感,正是那穿越时空的桥梁。
“岁月如歌,姐姐的肩,是我永远的依靠。”岁月如歌,姐姐的肩上背负了更多的责任与期待。随着年岁渐长,她逐渐承担起照料这个大家庭的重任。她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仿佛一位毅然前行的英雄,坚定而不屈。虽然生活的压力时常袭来,但她用微笑抵挡住一切,让我们在困境中依然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在我心中,姐姐的存在犹如那句古诗所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她是我的引路人,更是我们整个家庭的守护者。无论未来怎样变迁,姐姐的后背始终与我相连,那份深厚的亲情将永远扎根于我心底,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如今,当我回望那段与姐姐共度的岁月时,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怀念。是姐姐用她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她的爱温暖了我的童年时光。她的身影如同一首古老而又悠扬的歌谣,永远回荡在我记忆的深处,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袁德利,男,1968年8月5日出生,辽宁盖州人。1989年7月25日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临床工作34年,独自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两项,专著两部。发表专业性学术论文68篇,生命健康教育性科普文章六百余篇,省市级科技成果7项,发明实用型专利两项。热忠于公益事业,助残帮扶,资助大学生,多次到地震灾区去医疗援助,被多家电视电台报道过。《人民公仆》2014年8月刊以《廉洁行医,无私奉献的好医生》在全国独家报道。2015年被第二届医药行业“青年才俊生命英雄”当选为“探索之星”。
著有文学作品集《仰山之恋》《乡书何处》被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营口市政协文史馆永久收藏。
辽宁省盖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