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美与笔墨美的完美结合——再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骆晓萌先生
(接昨天)叙述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友人对骆先生的一段评论,当然这同样也是我的看法:在写意人物画中,骆晓萌不失笔下人物的具象特点,然而人物却更重形神兼备与精神气质的表现,更重以现实中提取一种"人本"的要素,摆脱概念化的表现模式,不设置人为的、复杂的场景与环境,在"人之美"的构想中去表现人与他的生活,使人物在置身于现实生活焕发出自身之美。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骆晓萌先生合影
我们应该这样说,这是骆晓萌人物画的创作特点,正是寻此理念,画家建立了自己的形式、结构、语言,使之呈现为一种"心游"的特点,用以展示生命之歌、劳动之美与人性的魅力。显然,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当代,每一个画家都不可能对全球化的趋势漠然置之,而开放的文化环境,为开启艺术的创意观念的转变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环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骆晓萌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定位了自己的艺术选择,即以人为主题,展示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表现,并赋予其以本质性和规律性,及由此而产生的形式美与笔墨美。
这里我还摘录了一位评论家的评论:作为画家他自觉地置身于生活之中,感受现实的丰富多彩,感受人的内心之美,所以他才能表现出如《斜阳》中老人的沧桑感及深刻的象征意义,《正午阳光》中的少女清纯之美,《远声》中女青年的优雅气质与令人陶醉的诗意境界,《静水微波》中的少女天真本性,折射的人性之美。
而骆先生的《圣地高原》,则是以浓重、沉郁的笔墨、色彩、粗犷、沧桑的造型,在黑白对比、疏密对比中,表现高原人粗砺而又坚韧的性格与品质,揭示生命的本质之美;在骆逸夫的近作《轻风》、《天地之间》等作品中,我们发现他的绘画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艺术更逼近与本质与规律,外在的铺排转换为内在的寻找与发现,笔墨与人物的造型更重质量和趣味,特别明显地是,线的韵致得到充分发挥,在波折、转换与起笔、运笔、止笔中更注意了内在意趣和含蓄的品质,笔墨更加注意审美表达。
作为一位著名的画家,骆先生所作的一批人物写生,尤见他的这一变化,其笔墨的运用,在结构中显示出一种从容自然和率性书写。而实际上,这多是一种变画法与写法的转变,这一转变的直接结果是,作品整体的艺术感觉得到加强,笔墨俱佳中又有一份生动之气。
还是那句老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与生活"仍然是艺术创作古往今来的重大主题。而我们的主人公骆晓萌所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在表现"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作为一位已经历练得非常成熟的画家,他的品德是高尚的,他的作品是高品位、高格调的。
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并十分虔诚地、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向前迈进的人,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