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海外赤子故乡情
离乡艰作舟,归时银满船;
赤子寸草心,欲报三春晖。
我对世界船王包玉刚、香港电影巨擘邵逸夫等华人爱国情怀的了解,始于1987年被调到中兴中学工作。
中兴中学,在当时是与宁波大学不对称的并蒂莲,一所是中学,一所是大学,都是由世界船王包玉刚等人捐资兴建的。两所学校相距近两公里,遥遥相对,都座落在包玉刚、邵逸夫等海外宁波帮领军人物的故乡——宁波镇海庄市。新建成的校舍在当时确实堪称一流,庄市当时尚属乡村,我报到这天,远远望去,白色的学校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入校内,幢幢崭新的教学楼都有长廊相连,体育馆兼学校大会堂铺有木质地板,食堂内簇新的桌椅一排排,教职工的宿舍楼高高耸立……参观者络绎不绝,学校只得有序接待,连当时的宁波市委书记孙家贤,有一次也带队静悄悄私访……
随着工作,一幅海外赤子热爱祖国,造福桑梓的宏大画卷,逐步展现在眼前:
包玉刚先生等华人巨擘们,飘过洋,渡过海,海和洋深䆳壮阔的世界视野,哺育了他们爱国爱乡之情怀,他们更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血脉在哪……
听庄市知情人回忆,包玉刚的嫂嫂,是改革开放后才得以离开家乡去香港的。在文革中,她吃过造反派的苦头;当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她一次次因为包家多人在海外而受过精神和肉体折磨……某一年,包家连祖坟都被毁,先人受辱,这一切,包玉刚的嫂嫂都亲历亲目。八十年代初,她到了香港,亲人相聚,不会不把这一如实相告。
但海外赤子们知道,这是特定年代的灾难,国内很多人也何尝不被蹂躏过。雨过天晴,笑泯恩仇,如今改革开放了,他们的根在中国,在自己梦牵魂绕的故土。祖国正在百废待兴,需要自己回来添砖加瓦……
改革开放后的祖国,似母亲般接纳了思归游子,并给予了宁波市荣誉市民的称号和名分——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慈母和游子。
1984年,包玉刚携众眷第一次回乡,政府安排接待并陪同他们的,是包玉刚先生儿时伙伴。接待中,乡邻们都揪着心,唯恐提及当年伤心事。但包玉刚似乎忘记了这些,他在已被修复了的老宅内,一往情深,东看看,西瞧瞧,满脸都是游子回家的笑容,象孩子似的问这问那,尽情回忆着往日趣事。当他夫妻俩走进昔日的婚房,坐在宁式床床沿上时,也许忆起了当年新婚之夜,夫妇俩脸上不约而同地泛满了红晕……
当年创伤,包玉刚只字未提,乡邻们长长舒了一口气。
随着包玉刚倡议号召,一众华侨纷纷返乡。邵逸夫这个香港电影界巨擘,返乡时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进村前,执意要下车步行,还选择走田埂小道,似乎在寻找童年的野趣。他看到正在嬉戏的孩子,喜欢得不得了,走过去抚摸着小孩的头,本能地操着生硬的本地话,说:
''叫六阿爷!”对更小的说:“叫六阿太!我是你的阿太哩!''邵逸夫多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六。返乡时,已是耄耋之年
''六阿爷——'',''六阿太——'' 稚嫩的童音,在邵逸夫故乡村口的田野此起彼伏……
邵老先生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
以上的细节,是我在中兴中学工作时,当时负责陪同接待的当地知情人私下对我说的。
就这样,从1984年起,包玉刚先生与其他在香港及国际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华人,开始为祖国,为故乡,捧出了一颗颗赤子之心。
包玉刚先生一边为促成香港回归,努力在中英两国领导人之间斡旋,一边广泛联络海外华人为国家的中兴出钱出力。邓公六次接见过他,他们成了老朋友。
1984年,包玉刚对邓公说:''小小香港,已有五所大学,而宁波的面积比香港大十倍,至今还没有像样的大学,我决定和其他华人一起捐资兴建一所。我捐资二千万美金。''
邓公听了很开心,非常感谢包玉刚,并提出''宁波帮,帮宁波''的创意——这其实就是包玉刚等人的夙愿,邓公用六个字予以言简意赅的概括。
包玉刚也点了点头,两人心心相印……
包玉刚与邓公的手,一次次紧紧握在一起——两个伟人六次会见,六次握手,现在已被浓缩成永久的雕塑,伫立在宁波大学门口附近的宁波帮公园内。
说来也是天意,早年与包玉刚一起在庄市叶氏中兴学堂读书的邵逸夫、赵安中、包玉书等人,都在香港、新加坡、美国成了商界的巨头,包玉刚是世界公认的华人船王,邵逸夫是香港电影界的巨擘,赵安中、包从兴是纺织业的成功者,包玉书(包玉刚哥哥)也事业有成,家财巨大,以慈善家闻名。他们成了海外“宁波帮”的龙头,在华人界一呼百应,于是,1984年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回报祖国,福披桑梓的热潮:
宁波大学于1987年建成并招生,邓公为学校题写校名

投入使用后,学校内一幢幢以华人命名的教学校、实验楼、图书馆,接连不断拔地而起,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之中,有包氏楼、安中楼,林杏琴楼、曹光彪楼、逸夫楼……(林杏琴是赵安中夫人)
与宁波大学相距约两公里的我工作的中兴中学,1985年筹建,1987年投入使用,捐资者除了包玉刚、还有邵逸夫、包从兴、赵亨文(赵安中之子)……
庄市有条贯穿东西的水泥大道,是包玉刚兄妹以父亲(包兆龙)的名义捐款建造的,名曰兆龙路。包玉刚先生的故居在钟包村,包氏兄妹为村里捐建了村政府办公楼、村民活动中心、小学和幼儿园……
镇海城关有座医院,叫龙赛医院,是包玉书以父母的名义捐建的——包玉刚先生的母亲叫陈赛琴,父母姓名中各取一字,合成医院名称。
龙赛医院
捐建了医院后,包玉书兄妹又在镇海城关捐建了一所中学,取名龙赛中学……(据可靠消息,包玉书在国内外慈善捐资多得难以统计,但他在香港的家,只有60个平方,平时生活简朴,不请佣人,一切家务都自理……)
龙赛中学
1997年,又有一名叫张爱芳的华侨,在镇海城关镇内也捐建了一所初级中学:取名仁爱中学……
仁爱中学
随之,旅居美国的华侨应行久先生,又在镇海城关镇内捐建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
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
除了镇海庄市,北仑大碶也有个顾宗瑞先生,1972年仙逝前留言海外事业有成的子女八个字:回报国家,造福桑梓。
改革开放后,他在海外的子女们在北仑区捐资建造了宗瑞医院、宗瑞图书馆、顾国和中学(顾国和是顾宗瑞先生的第三子)、周翠玉幼儿园……
顾国和中学

宗瑞医院
现在的北仑大碶老街,顾宗瑞老先生的故居尚在,称名瑞庐,现已列为被保护的文物。瑞庐面前临街,对面是大碶最开阔的河。我年轻时摇船赶集,常在瑞庐前的河埠头泊船,每每太阳升起,直到落山,河面上波光粼粼,似千锭万锭的金银,堆积在瑞庐屋前——古人讲的风水,现在我似乎也懂了几分。
瑞庐(即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外公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顾宗瑞的长女是香港与包玉刚齐名的另一个船王董浩云的夫人。他们有个儿子叫董建华。港人董建华是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第一任特首,他就是大碶人顾宗瑞的外孙——这多么令北仑大碶人引以为傲。
北仑过去属于镇海县,大碶和庄市一样,都是原镇海县辖下的镇。两个镇都出华人巨擘,在海外呼风唤雨,助力祖国的发展——这是镇海自古就人杰地灵的天意使然。
把视野扩大到全国,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到处都有他们洒下的赤子情: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大的包玉刚图书馆,杭州的邵逸夫医院、遍布各乡村学校以赵安中夫人林杏琴命名的教学楼,以及以包玉刚、邵逸夫等人命名的各类教育类医疗类基金会,多得数不胜数。
宁波海外华人的赤子之情,非我之拙笔能精准表述,好在宁波帮博物馆内有详细介绍,建议有心人多去看看……
宁波帮博物馆
感恩流淌着中华血脉的这些海外赤子!民族复兴中,你们的功劳将永载中华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