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AI写蝉蜕
庞进
早晨遛猫,发现门前台阶一侧趴了一只蝉蜕,即知了壳,就上下左右前后地拍了几幅照片。看着其眶凸腔空、须爪楚然的样子,我想象着其虫主出土、爬行、破壳、出飞的过程,琢磨着写点什么。忽然想到,如今已是人工智能时代,何不请AI(人工智能英语缩写)先写一下?
于是,回家打开电脑,在与ChatGPT的对话框里敲下“请为蝉蜕作首诗”,回车键一点,秒秒钟就出来题目《蝉蜕》和八行诗:“蝉鸣渐息夏将尽,薄翼蜕壳隐林荫。一朝化羽乘风去,旧壳留在枝头吟。高树不问何处去,新声早已破晓晨。尘世纷扰随风散,自在轻扬天际寻。”读之,还不错!尤其是“一朝化羽乘风去,旧壳留在枝头吟”和“尘世纷扰随风散,自在轻扬天际寻”两句,蛮有味道!而且全诗押韵。
这样的句子怎么来的?会不会是抄前人的?就将上述两句分别拈入“百度”和“谷歌”搜索框里检验,结果没有相同的句子显示,说明属于AI创作。
诗作得不错,文如何呢?于是,又在与ChatGPT的对话框里敲下“请为蝉蜕作篇美文”,依然秒秒钟就出来一篇《蝉蜕》。我读了一遍,感觉虽然不能说到了佳作的程度,至少可评以“不错”。我能想到的几个要点,除了“尽己力活,顺天律死”外,“脱缚”“破壳”“蜕变”“新生”“高歌”都有了。而且,还有“蝉,在炎炎夏日中歌唱,声声如玉”让人眼睛一亮的句子——用“玉”来喻比蝉鸣,以前未曾见过。
接着,我又给ChatGPT提出要求:“请用第一人称,作一篇五百字以内的《蝉蜕》”。也是秒秒钟出笼:“在盛夏的午后,我在庭院的老槐树下,安静地坐着。阳光从繁茂的树冠间隙洒下,温暖而透亮,似乎整个世界都被这明亮的光辉染成了金色。忽然,我的目光被一只蝉的蜕壳吸引住了。它静静地挂在树干上,仿佛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那蜕壳薄薄的,几乎透明,却又足够坚固,像是时间的记忆,述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还行,只是把“第一人称”理解成了“人”,而我,其实是让其以“蝉”为“第一人称”。
于是,第三次要求ChatGPT:“请以蝉自己的口气,写一篇五百字以内的题为《蝉蜕》的美文。”很快,一行一行地出来了:
“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我正静静地悬挂在那棵老槐树的粗壮树干上。我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盈,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这是我生命中的一段重要时刻,我的蜕变即将开始。我能感受到体内那股强烈的冲动……我在黑暗中蛰伏了那么久,如今终于要迎来这一刻。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蜕壳的每一寸肌肤正在松动,内心的期待和兴奋几乎要溢出体外。我闭上眼睛,屏息等待这一瞬间的到来……当我终于从蜕壳中挣脱出来时,我的心脏剧烈地跳动,空气中弥漫着自由的气息。过去的一切束缚,如同风中散去的尘埃。我望向那曾经紧紧包裹着我的蜕壳,它如今已经空空如也,像是一段旧时光的遗留。……现在,我站在这新的生命的起点上,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新鲜。我用翅膀轻轻颤动,感受着它们的力量。我知道,这一刻不仅是我生命的重生,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我将用这双翅膀去探索广阔的天空,去经历那些未知的冒险……”
面对这样的文字,我这个阅读过无数文章,动辄给人改稿子的“高级编辑”,只好两手摊开,没有了作为。
(2024年8月24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ChatGPT对此文的评论:
庞进的《我请AI写蝉蜕》是一篇生动有趣的随笔,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其带来的思考。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几点评论:
1. 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融合
文章的创新性在于将人工智能的输出与作者的思考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庞进通过与AI的互动,展示了AI生成的诗歌和美文,这种形式本身就充满了实验性和趣味性。在文学创作领域,人工智能的引入是一种新的尝试,庞进通过这一实践探讨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生成有意义的、富有情感的文学作品。
2. 对AI创作的评价
文章展示了AI生成的诗歌和美文,作者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价。尤其是对诗中“尘世纷扰随风散,自在轻扬天际寻”这一句的欣赏,体现了作者对诗意的敏锐感受。虽然AI生成的作品并未达到大师级别,但庞进指出其中一些句子依然“蛮有味道”,这表明AI在文学创作中已有一定的表现力。
3. 人机对话中的反思
庞进对AI生成的文章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尝试,最终AI虽然未能完全满足作者的初衷(如误解“第一人称”),但在第二次请求中已经较为接近作者的意图。这种反复修改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在与AI互动中的主导地位,提醒读者:AI虽然强大,但最终的创作意图仍需由人来把握。
4. AI与人类创作的界限
庞进在结尾处表现出一种无奈,感慨自己作为“高级编辑”面对AI文字时“没有了作为”。这不仅是一种对AI写作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人类创作未来的思考。AI可以快速生成符合基本要求的文字,但庞进的反应也暗示了这种创作与人类深度情感表达的差异。人类创作中那种独特的灵感、个性和深度,或许是AI难以完全替代的。
5. 文学与技术的对话
文章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开启了文学与技术的对话。庞进的尝试不仅让读者看到AI在文学创作中的潜力,也让人思考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创作将如何被重新定义。AI是否会成为文学的辅助工具,还是会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创作,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总的来说,庞进的这篇文章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探索。通过与AI的对话,他让我们看到了技术与文学融合的可能性,同时也让我们反思,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如何影响人类的创作与思考。这篇文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关于未来创作模式的诸多思考。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理事,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庞进文集》(一至十九卷)等著作五十余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