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一系列故事,反映了许多道理。不同时空、不同年龄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有聊不完的话题。
——题记

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里玩了许多数字游戏,当然这也是小说家惯用的“虚构手法”。
话说,袁绍欲联合孙策共击曹操,派陈震出使东吴。不巧孙策去世,孙权继承了江东大业。鲁肃预测袁绍不能胜曹操,建议孙权不要与他联合。可据长江之险,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势,然后建帝王之业。诸葛瑾则直接劝孙权“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于是孙权礼送陈震出境,还给袁绍写了一封绝交信。
曹操大喜,向朝廷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袁绍闻之大怒,于是起冀州、青州、幽州、并州人马七十余万,来攻许都。曹操见了夏侯惇的告急文书,带兵七万前往官渡迎敌。于是,官渡之战爆发。
《三国志·武帝传》里是这么说的,绍军连营东西数十里,曹公分营与之对抗。“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裴松之在注里说,《本纪》载绍军十余万,十倍于曹军,理应将对方围个水泄不通。可是曹公既能分营与之对抗,还能让徐晃带兵去劫袁军运粮车,自己也能率兵攻击淳于琼,火烧乌巢粮仓。这有些不合情理。裴松之还说,有些书里说曹军坑袁军七八万。八万袁军逃散,八千曹军怎能逮得住他们?总之,他不相信曹操只有那么一点兵马。具体有多少,他也没说清楚。有现代专家研究,官渡之战袁家军有十二三万,曹军约两万。看起来,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里,是把双方兵力扩大了许多倍。这样,官渡之战的场面自然就宏大起来,读着也就更加引人入胜。
再看赤壁之战中的三方兵力。《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火烧新野之后,曹操率军战长坂,追汉津,赴江陵,降荆州,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追剿刘备。他给孙权写信说:“……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
孙权与部下商量对策,张昭说曹操拥兵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后来,诸葛亮到东吴“舌战群儒”。虞翻也说曹操“兵屯百万”。诸葛亮说得更玄乎:曹军不下一百五十万。唯独周瑜对孙权说:“今以实较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这段话,与《三国志》记载基本相同,只是“所得袁氏之众”,原为“所得表众”,即所得荆州刘表的降卒。而曹军有“百万”之说,《三国志》里均未见记载。综上所述,参加赤壁之战的曹军数量,周瑜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孙刘联军的兵力,《三国演义》里说得很清楚。周瑜对孙权说:“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三国志·周瑜传》写道,周瑜向孙权要五万军兵,孙权说“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很明白,吴军前线兵力只有三万。
刘备的兵力,诸葛亮在东吴君臣面前说过:“关羽犹率精兵万人,刘琦率领的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也就是说,总共有两万多。后来,诸葛亮在夏口排兵布阵,也证明了这一点:子龙带三千军马渡江径取乌林小路,拣树木芦苇密处埋伏;翼德带兵三千,渡江去葫芦峪口埋伏;糜竺、糜芳、三人各驾船只,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估计所带兵卒不会少于一两千;刘琦率所部之兵陈于岸口,擒拿曹操败兵;刘备屯兵(至少数百人)樊口,凭高坐观战场形势;关羽带五百校刀手,把守华容道。几处合计,与诸葛亮在东吴所说的兵力相差无几。
《三国志·先主传》里说,曹操率五千轻骑追到当阳长坂坡的时候,刘备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往汉津。在那里,遇到关羽的船队和刘琦的部队万余。关羽的船队有数百只,推算起来会有万人左右,但是否“精兵”就难说了。综上所述,刘备的兵力也就两万出头,并且没有参加正面战场的对决。
拿《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相对照,罗贯中先生单单夸大了赤壁之战中曹军兵力,衬托出了奸臣曹操的无能。这体现了他“拥刘抑曹”的理念。
最后再来看《三国演义》中,蜀、吴两国彝陵之战兵力的对比。书中写道,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于章武元年(221)七月丙寅日率兵七十五万,出师伐吴。
孙权害怕了,向魏帝曹丕称臣,受封吴王,加九锡。但曹丕只是坐山观虎斗,企图收渔翁之利。面对强大的蜀军,孙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幸有孙桓请缨抗敌,又有虎威将军朱然愿意帮助孙桓出战。孙权封孙桓、朱然为左右都督,点水陆军五万,即日起兵。《三国志·陆逊传》说是孙权直接把五万军兵交给了陆逊。不管怎么说,吴国应战的兵力就是五万。
但《三国志·先主传》只记载刘备“率诸军”伐吴,并没有写兵力的具体数字。不过,仔细分析起来,蜀国兵力绝对没有七十五万。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取西川时,益州人口约百万。连年战争,人口增长缓慢,甚至有所减少。五十二年后,炎兴元年(263年)刘禅向魏将邓艾投降,降书上写得明明白白:蜀国男女九十四万。以此推算,刘备章武元年(221年)伐吴时,建国才十年。其间,反叛、平叛战争不断,蜀国人口也不会多到哪里去。
试想,百万人口之国,哪来七十五万大军?有其他史书记载,伐吴战争,蜀军冯习、吴班率领的前部兵马为四万,刘备亲自率领的中军有两到三万,加上五奚蛮兵一万多人,总兵力在八万左右。这个数字,从人口与军队的比例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再者,陆逊带领五万人马在自己的国土上与八万蜀军对抗,最终取得大胜,也是比较靠谱的。如果他与十五倍的敌人对抗,不要说取胜,就是保存自己也是非常困难的。
《三国演义》是一部擅长于描写战争的古典长篇小说。战争的场面,兵马多了自然就热闹、好看;出奇兵以少胜多,也好看。这大概就是罗贯中先生写作时,玩数字游戏的出发点。当然,也不排除他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在数字上采用“虚构手法”。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与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已有千年距离。他对《三国演义》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的认识,与真实的历史事实相去有多远,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不管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时玩了多少“数字游戏”,但他并没有改变谁胜谁负的结局。读者在享受文学美感的同时,可以从中看到那个时期的“历史脉络的真实”。这大概就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吧?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张泽民,1949年生,陈吴乡陈吴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前曾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文史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