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铜壁山,寻子房遗踪
宋文东
这个周初,我开始策划爬山路线时,首先考虑的是山不能过高,因为天气预报说周末两天都有雷阵雨,如果在山上遇到雷电,会很危险,这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尽管现在天气预报广受人们的诟病,许多人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已经不信任它了。但我觉得既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还是小心为好吧。于是决定去爬不高的铜壁山,寻访子房遗踪。临出帖子时,我又觉得原来的线路不过7公里短了点,不大过瘾,乃改变主意加上去外石村看瀑布,然后再上铜壁山,不过多走几公里路,一盘小菜而已。
8月18日,众驴友在柳埠镇西坡村公交站集合齐了,然后大家一起沿着水泥路往外石村瀑布进发。沿途路边的水沟里淌着清澈的溪流,翻滚着雪白的浪花,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煞是喜人。

到了外石村名碑,还不到8点半。我们继续往村里走,渐渐地那瀑布的轰响声就传到耳朵里来了。
大家循着水声绕到水库大坝下面看瀑布。只见那大股雪白的激流如同一群脱缰的野马从10几米高处直冲下来,煞是惊人。巨大的轰响声逼得人们说话都得大声一点才能听清楚。另有几股小点的瀑布与主瀑几乎连在一起从悬崖上撞下来,不过其气势稍差一点罢了。刚才我们在瀑布上方看瀑布时,只能看到瀑布的一小绺,无法看清全部,颇有点急人。但我看到这瀑布的水源好像是从水库的溢洪道里淌出来的,以前来却没注意到,也算此行的一个收获吧。人们都知道溢洪道是水库调节蓄水量的通道,防止洪水漫堤,一般不到雨季根本用不上。令我吃惊的是这浩浩荡荡的水流简直太壮观了,可是这是从哪里来的呢,而且还那么地清碧?当我环视水库周边那茂密的的青山时,忽然就明白这水的来源了。看看天空,灰暗低沉,竟然一点风也没有,闷热得出奇,让人很不舒服。但当我们站到了瀑布下方时,那一阵阵清凉随着瀑流直扑面而来,如同靠近深幽的山洞口似的,颇为舒爽。大家有忙着拍风景的,有拍合影的,也有站在那里赏景凉快的。我拍了几张风景照,便催促大家离去。众驴竟然像没有听到似的。


因为我们去铜壁山有几公里的上山路,几公里的下山路,晌午还要赶到农家乐用餐,时间并不宽裕。再看看这天气的闷热比平时也有点异常,我预感到天气预报今日有大雨完全可能,只不过是推迟了几小时而已。于是催促大家抓紧点赶路。
上山的驴道由于灌木茂密,青草葳蕤,很难找。我们干脆放弃寻找驴道,直接蹚路上山。老丁率先在前面开路,我紧随其后。山坡上荆棘丛生,还有农民种植的若干花椒树挡路,因而行动起来比较缓慢。爬山开路是个颇为消耗体力的活儿,体力一般者难以胜任。老丁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遇到较高的墙堰,攀爬上去比较困难,他就伸出援手拉驴友们一把。应该给老丁点一个大赞。

不得不承认是我低估了在这大热天里蹚路上山的艰难,以及协助老丁在前面开路体力消耗过大,及至爬上山脊,我就有点体力不支,显然有点中暑的症状了。于是赶紧喝点水,但于事无补。我身边的豌豆花见状,赶紧给我开了瓶藿香正气水喝了。君哥也赶快切开了好梦背的冰镇西瓜,我连续吃了三片,才慢慢地缓过劲儿来。这时又有驴友递给我糖果,也有递牛奶、月饼的……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情,很是感动。好梦说,天太热了,牛哥咱们就此下山吧?其实好梦大姐也是为我着想,但我没有同意,觉得驴友们参加一次活动不容易,哪能随意半途而废呢?待我体力恢复如初后,便带领大家往铜壁山应天门方向赶去。

大家沿着山腰上的水泥路进了石匣古村。我有个习惯,每当爬上山脊或者到达某一个地方休息时,都要清点下人数,看看有没有掉队的。众驴休息了几分钟,我竟然忘记了清点人数,大发兄告诉我道长与豌豆花还没跟上来。我说再等等。一转眼就过去了五六分钟,还是不见二人的身影,我就有点焦急了。我与豌豆花通了电话,原来他俩落在了后面以为我们下山了,就往山下赶,马上就到山底了。知道我们没有下山,二人又开始爬山返回。大发担心他俩再走错了路,就主动地去迎接他们。今天的天气太热了,大家都喜欢在树荫里乘凉,大发的做法值得众驴学习。众驴耐心地等了将近半个小时,三人才赶上来与大家会合了。
石匣古村全是石头房,看样子都是百年以上的建筑物,却大部分已经坍塌,像经过了一场战乱似的。我们在古村呆了将近半个小时也不见个村民的影子,可见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废村了。我在一座石屋的后墙上见到一幅毛主席画像还比较完整,虽然经过风雨的剥蚀,早已油漆斑驳,却还能辨认得出老人家的大致容貌,感觉很是亲切。我们经常在南山一些古村里行走,毛主席画像,还有一些毛主席语录也是屡见不鲜。毫无疑问,这都是那个特殊年代留下的印记。


众驴穿过古村,钻进了山坡上的那一大片油杏林里,继续爬山。石匣村的油杏在南山一带颇有点名气。记得有一年杏子成熟季节,我们也是来爬铜壁山经过这里,有正在摘杏的村民见到我们就非常热情地说,尝尝杏子吧。见老乡这么热情,我们哪好意思白尝?众驴都是高素质的驴友,知道老百姓种杏很不容易,这也是他们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驴友们便纷纷花钱买了老乡的油杏带回家,也算为他们分担了一份忧愁,尽了一分绵薄之力吧。现在山坡上的山楂果即将成熟,累累的果实缀满了枝头,红艳艳亮晶晶,尤为喜人。但愿山楂能再为乡亲们增加点收入吧。大家爬上接近山脊的那条水泥路,不用半个小时就抵达了铜壁山垭口上的那座应天门。
应天门,是一座水泥钢筋建筑,三门四柱,上面三层,雕梁画栋,斗拱彩绘,比较气派。只是油漆剥蚀得严重,基本上成了水泥本色,显得不够庄重。门檐上面中间部位刻了三个大字:应天门,如果不仔细看,甚难辨认。我不明白景区建设这座应天门的用意,但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顺应天意的意思吧?如果景区能够立块牌子介绍一下就好了。众驴在此拍了张合影,然后我提出,愿意去子房洞的继续上山,不愿意去的就地休息。结果有一半的驴友不去子房洞了。尽管天气闷热,难得一丝风,但这处垭口上山风还是有一点的,只是比较轻微罢了。那一阵阵的清凉,沁人心脾,我也有点不愿意走了。

子房洞在接近铜壁山顶的下方处,洞口南向,有一人多高,两人多宽,券形,青石砌就。洞口上方青石条上镌刻有“汉留侯子房隐仙洞”几个字,虽然时光不断地打磨,但字迹仍然依稀可辨。子房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在帮助刘邦打下天下以后,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急流勇退,不贪恋权位,毅然退隐山洞修炼,跟赤松子仙游,过上了与世无争,潇洒快活的日子,被后人称为“千古谋圣”。
洞内靠近洞口处有座石筑小庙,里面供有子房坐在石龟上的塑像,庙虽然不大,却占去洞径的三分之二,仅在左侧留有一条通道方便人们进出。洞壁上布满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洞孔,却没有发现石灰岩洞穴普遍存在的石钟乳、石笋等物,看样子不像是个岩溶洞穴,比较神秘。我们进入洞内20几米后往右拐个弯儿继续深入,但洞径却越来越细,直到四五十米后成人得趴着往里进了,我们便停下脚步。我用手电照了照洞穴深处,翛然不见尽头,可知洞很深,可惜我们不能抵达尽头,有点遗憾。众驴乃退出。洞内非常潮湿,有的洞顶还在滴水,有水滴滴在我的脖子里,冰凉侵肌,还有点不适应呢。与多数洞穴一样,子房洞冬暖夏凉,真是个隐居的好地方。

出了洞,我们接着下山。在接近山谷底部有座小庙,这就是子房庙。小庙三间,前有廊厦,两根黑柱,青砖碧瓦,古朴典雅。但小庙建于何时,却不得而知。庙内正堂有子房塑像。庙门前还有两通古碑,内容为明清时期重修子房庙的碑记,只是多数字迹已经漫漶不清,难以辨认了。

下到山底,广场北侧有棵千年古树,这就是传说中张良亲手种植的黄楝树,算起来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树龄了。古树高达20多米,绿意盎然,充满生机。主干得有两个成人方能合抱,在济南一带颇为罕见。黄楝与黄连读音相同,我一直认为它们是同一种植物,或者是一个家族。但后来才明白,两者根本不是一物,其前者为木本,后者为草本。有趣的是黄连是一种药材,而黄楝的树皮、根皮、果实亦可入药,其性皆苦,可能算是巧合吧?古树历经千年,饱经沧桑,仍然淡定从容,与世无争,默默无闻,多么像当年种植它的主人子房啊!只是古树至今还活得好好的,而种植它的主人却早已化作了淡淡的云烟飘到历史的深处去了。

黄楝树南北两侧有两眼古井,叫双白虎泉,亦传说为子房所挖,现有石亭罩之。泉井深约两三米,其中北面那眼尚可见水,但南面那眼就被垃圾填埋了,已经见不到水面,甚为可惜。据说早年间,附近的村民一直依靠这两眼古井里的水为生,村民都没有得癌症等恶性疾病的,可能与这棵古树有点关联吧?

我们离开广场,刚回到应天门,时已12点半了。众驴开始下山去拜谒子房墓。这时忽然下起了大雨,而且愈下愈大,如瓢泼一般,令人猝不及防。幸运的是老天爷连个响声也没有,也是有点奇怪,或许是在眷顾我们吧?众驴都穿上了雨衣,依序下山。山路为驴道,较缓,多石子,少泥土,并不湿滑。只是雨水一会儿就将我的鞋子灌满、裤腿也湿透了贴在腿上走起来不怎么舒服。
谷底有石砌水泥墓三座,自西往东呈品字形排列,大小均差不多,只是中间那座稍高一点,墓顶也与另两座不同。据说三座墓的最西边那座为子房墓,中间的为黄石公墓,东边的为尹宗墓。看建筑材料可知,此为重修墓,年代也不会过于久远。三座墓基座均为青石,但两边的穹顶为水泥建造,而中间的墓基座上面则是呈金字塔状的青石砌就。子房墓与尹宗墓边上各有石碑一通,其中东侧那通为清代光绪年间所立,西侧那通落款已经看不清楚,可能时间更为久远一些吧?黄石公为子房老师,尹宗为张良道友,附近尹家店村民。据说,现在全国各地有子房洞若干,我们山东已知的有两座,除了济南铜壁山这一处,另一处在青州,我尚未去参谒。子房墓也有多座,仅山东就有两座,另一座在微山。现在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业似乎都能找到证据证明它们的是真。但子房隐居洞不止一处尚有可能,而子房墓却不会有多座吧?至于哪一座为真,就是一个谜了。
此时雨下得仍然很大,众驴少有人驻足停留,都急急地离去。
(文中照片借用了部分同行驴友之摄影作品,在此致谢!)
2024年8月22日

作者简介:宋文东,笔名齐牛,山东莱阳人。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写作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故乡的那条胡同》和《行走漫记》。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