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升学宴变了“味”
特约作者:饶晓辉
转眼之间,两个来月的暑假已经步入尾声了。又是一年新学期开学之际,在这个时间节点里,各地方的升学宴也是搞得有声有色,。“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多人不是在参加升学宴,就是在赶往升学宴的路上。
升学宴最早是叫谢师宴,当时有考取大学的学生家庭,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便会小范围地邀请孩子的任课老师聚个餐,以示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付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往昔这种简单的宴请已全面升级,邀亲约友,多则几十桌少则也有十余桌的酒宴,而且是一个比一个排面大,俨然成了一种人情之间的“礼尚往来”,那场面,绝不亚于乔迁、新婚之喜。现时你若刷抖音,几乎是清一色的“升学宴”版本。
十载寒窗苦读,今朝金榜题名,故然是人生一大幸事,也是每一个家庭的喜事。借宴席表达祝福、感谢,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一些“升学宴”已偏离了本意,让人觉得自己被人情“绑架”。如果“升学宴”变成“绑架宴”,显然味道就变了。
与此同时,变味的“升学宴”背后,除了乱象丛生的攀比风,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前时刷抖音看到几家升学宴现场,硬是燃放了几十箱烟花礼炮。这玩艺放得得当,那叫喜庆,但凡出现了状况,后果很可怕。再者而言,别光顾着自家欢快,莫忘了给邻家造成的污染,不是人家不想说,只是不想扫你的兴而已。
事实上,宴席从来都不是分享升学喜悦的最好表达,更不是唯一表达。真正的庆祝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与亲情的传递,而非外在的奢华与排场。与宴席相比,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一声温暖人心的祝福,一份悉心的叮嘱,更能表达无限的欢心与喜悦,希望这样的表达成为庆祝升学的主旋律。升学宴的变迁,或许只是一个缩影,反映出了我们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要明白,无论是升学宴,还是孩子的考试成绩,都不应该成为攀比和炫耀的工具,而是应该回归到最本质的地方,给予孩子真正的关爱和教育,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成为有担当的人。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