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华诞看今朝文学作品征文096
岁月陈香醉今朝
冯爱霞
金秋时节,济南风光旖旎,荷花潋滟,垂柳依依,群泉欢涌,游人如织。公园,街道,千佛山,色彩斑斓;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流水潺潺,构成了一幅曼妙的水彩画。
我站在“想你的风吹到济南”“我在济南等你”的路牌下,思绪飞扬。不久前,有两位文友热情地邀请我,趁着在省城举办文学征文颁奖活动之际,提前相聚一番。她们中,一位来自莱芜区,一位来自商河县。我们住在了解放阁附近的宾馆,畅谈着彼此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人文,特色产品。莱芜文友带来了美食烧饼,我捎来了日照绿茶,商河文友笑而不语,卖起了关子。
华灯初上,我推开轩窗,仰望到金碧辉煌的解放阁,心中涌起一股情愫,不由自主地说:“我父亲也曾参加过莱芜战役和济南战役。”莱芜文友感慨道:“原来老父亲为解放俺们家乡,曾付出过青春和热血啊。”此时,商河县文友也像变魔术般亮出了两瓶美酒,真诚赠予我们,我双手接过,珍爱有加。她深情地介绍:“咱们有缘今朝相聚,这是济南今朝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今朝酒,真正的纯粮酒,善结良缘。
该企业成立于1945年,不但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还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次的重大变革。家乡商河县是个千年古县,有着温泉花香,生态商河的美誉,不但是古麦源地,还有着红色基因。我爷爷就曾参加过抗日,参与了1945年的商河战役。遗憾的是......在莱芜战役中牺牲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我奶奶的腹中。”房间里的气氛瞬间凝固,我们的谈笑也戛然而止,唯有茶雾氤氲升腾。这时,莱芜文友的一个提议,让我们一拍即合。
次日晨曦,我们迎着朝阳,乘车前往莱芜黄山,远远望见革命烈士纪念塔巍然耸立,四周松柏苍翠、绿树环抱。塔前,陈毅元帅的塑像,高大威武,目视如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今日的祥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莱芜战役是在1947年初,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打的一场规模空前的运动歼灭战。仅三昼夜,就歼敌七万六千余人,首创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次歼敌七个师的记录,被称为“运动战”的典范。
展馆中,战士们用过的兵器,已锈迹斑斑,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一挺挺机枪,一颗颗地雷,一把把大刀,一封封电文,一件件文物,无不让人感受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一张照片触动了我们的心弦,那是战地记者在生死边缘捕捉的瞬间。一位华野战士端着刺刀冲向敌人,而他的背后,一个敌军已悄然而至......商河文友,凝视着这张照片,沉默良久。也许,他想到了那从未谋面的爷爷。
“前方打胜仗,人民是靠山。”1947年3月3日《大众日报》这样报道:“莱芜战役中,鲁中五百万人民英勇参加后勤工作,其中有五十万人在战场服务,充分显示了人民自卫战争的伟大特色。”
“炮声隆隆震天响,车轮滚滚上战场。”支前用的独轮车、纺车、担架、扁担、筐篓,都曾立下赫赫战功。我们仿佛看到老百姓们正推着小车,赶着驴车,冒着炮火与轰炸,扛着给养,坚定地跟随部队奔赴前线。
莱芜文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大战打了三四天,参战的部队已是人困马乏。那时万木萧条,麦苗也被战火烧焦。刚从战场上走下来的战士,精疲力尽。饥饿的战马用无助的眼神望着路人,两腿不停地打颤。韩氏,一位新婚的媳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尽管柴垛早已化为了灰烬,大部分住房已成废墟,仅有的粮食也已支前,当她看到新婚草屋时,眼前一亮,毅然把草屋上的麦秸掀下,为战马送去。
这就是革命老区的人民,当战火燃起的时候,要人出人,要物出物,破家支前,因为他们坚信,红日一定会从东方升起。
我们穿过一个时空的螺旋,站在了巨大的圆盘上,莱芜战役主战场全景呈现在眼前,景象令人震撼。整个苍穹如一副宏伟画卷,融合了“声、光、电、形”元素,令人惊心动魄。圆盘下方的土丘上,尸横遍野,机枪喷着火舌,战士们浴血奋战。圆盘缓缓转动,飞机的呼啸声、马蹄的急促声、枪炮的轰鸣声、孩子的哭喊声,交织在一起。那浮云、战机、坦克、汽车,栩栩如生,我也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前线,听到子弹擦肩而过的呼啸,也宛若看到年少的父亲,冒着枪林弹雨,扛着弹药箱,在火光中穿行。
在烈士英名录中,许多英烈没有籍贯,没有名字。其实,在山河大地上,还有许多无名烈士碑默默地立着,碑文告诉后人,这里曾有一场激烈的战斗,有战士牺牲在这里,他们来自何方,姓甚名谁,无人知晓。他们的英魂已与山河同在,即使穿越亘古洪荒,铮铮铁骨依然长存。
我们还参观了石湾子村,就是在这小村的一所四合院里,莱芜战役指挥所运筹帷幄,发出了一封封决战千里的电文。踏入大门,陈毅、粟裕、谭震林三位首长雕像映入眼帘,他们昂首阔步,面向东方。
战役期间,石碾、石磨昼夜转动,虽星霜满空,寒风刺骨,也要“保证前方的同志吃饱打胜仗。”有的部队粮食不足,50多名,当年还裹着小脚的妇女,肩抬手担,爬山越岭,把2000多斤小麦送到了前线。部队南进后,撤下来一批伤员,妇女们就带着稀缺的小米、鞋袜前去慰问照料。
如今的石湾子村,道路宽敞、房屋整齐,物产丰富,瓜果飘香,百姓安居乐业,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与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振兴道路,曾经的战场,已蝶变成了美丽乡村。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莱芜大战的荣光铭刻在纪念塔上,流淌在汶河的波涛中。
正午时分,我们又重返济南市区,街道两旁的路灯有的悬挂着五星红旗,有的商家布置着“喜迎新中国成立75华诞”的装饰。我们在一家餐馆就坐,品尝着济南小吃,小酌着“今朝”美酒,可谓酱香浓郁,回味悠长,令人陶醉,我们举杯共庆,“今朝岁月静好,祖国繁荣昌盛。”
午后浏览的趵突泉,是必看的景点,它享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誉,三股泉水喷涌而出,宛如大地的脉搏,诉说着沧桑与生机。又犹如三条银龙腾空盘旋,翻滚着、跳跃着,带着无尽的活力与灵性。那汩汩的泉水,如文脉奔涌,这里自古就是名人雅仕云集之地,房玄龄、曾巩、李清照、辛弃疾、李白、杜甫等众星璀璨。泉边,亭台楼阁,古树参天,游人络绎不绝,犹如在江南。
黑虎泉水,清澈见底,色彩斑斓的金鱼游弋其中。清泉畔,歌舞声、乐曲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我掬起一捧泉水,品味着那纯美与甘甜,憩息于柳丝掩映下的巨石之上,一阵清风拂面,神清气爽。
当夕阳的金晖,洒在古典建筑风格的解放阁上,我的心海也如泉水般涌动。陈毅题写的“解放阁”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台基东侧壁上,立有《解放济南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镌刻着在济南战役中壮烈牺牲的3764位烈士的英名。楼前,旗杆之上红旗飞扬,阁顶之端五星闪耀,如同一位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楼阁内,一群孩子正聚精会神地听着济南战役的故事。一位身着绿色装的老人指着地板上的一组数字说:“看,这场战役的关键突破口就在这里。1948年9月24日凌晨2时15分,华东野战军经过八天八夜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济南战役的全面胜利,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对济南城乃至解放全中国都有重大的意义。”好奇的孩子们纷纷拥挤而至,低头寻找。我也激动地用镜头拍下了那个改写历史的日子,也为父亲当年的参战感到骄傲。
看今朝,江山如此多娇。登上解放阁,极目远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游船穿梭。柳荫下的拱桥,含情脉脉,波光粼粼的护城河如一条玉带,仿佛是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着岁月的故事。远处的千佛山,山势雄浑,绿意盎然,宛若一位大佛,佑护着这座城市的宁静与繁华。
繁星满天时,我们走进了宽厚里、芙蓉街,那历史画卷次第展开,文化气韵弥漫开来,古典建筑,飞檐翘角,非遗展品,匠心独运。古风雅韵,霓虹闪烁,各种特色美食,垂涎欲滴,精美商品,目不暇接。
在人潮涌动中,我仿佛置身于泉城的万花筒,大观园。又如“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冯爱霞,笔名小雨,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日照市作协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等。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浙江工人日报》《散文选刊》《农村大众》《山东青年》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网络,入选《初光》《胶东散文十二家》等文选专辑。征文获中国刘勰散文奖、连续三届青未了散文大赛奖、全国郦道元山水文学奖、齐鲁壹点清泉计划奖、“经山历海”看日照征文金奖、籍书园“阅读未来”等奖项。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