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小说《多情的土地》
作者:谢云峰
第一章 苦难的挣扎
第三节 动荡
转眼间已到了中华民国,封建社会帝王时代已经结束。给农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税赋和抓壮丁。清政府统治时,对这样的山区基本上是不闻不问,也不提供任何什么服务,也不需交政府什么税什么粮物的,都是自产自销,自己种的自己养的自己吃用,也不往外销,最多是邻里之间交换使用,也算是太平,只是生了大病无可奈何。生点小病都是土药土方或是祖上留下的中药良方可以治愈的。
到了中华民国就不同了,这样的山区也任命了保长,土地水田都归地主操持,普通平民只得留下部分自用,大部分都得交给地主,另外还要交税赋,承担兵役。
我前面说的这个山区,谢家已传至第七代了,名叫金中,继承祖辈的产业,吃穿不成问题,在邻村娶了一户姓卢家的女儿组成了小家庭,抚养老人,先后生有三个儿子,没有女儿,老大又幼年早逝,辛辛苦苦地把老二和老三养大,寄希望于抚养成人。
金中说:“中华民国,推翻了旧帝,本来会更好的,为什么还更差呢?"
日尚说:“真是不知怎搞的?"
日举说:“本来是应该更好的,实行三民主义嘛!”
原来刚建立中华民国是很好的,可这里的小山村,还未享受到三民主义,就被蒋介石篡夺政权。
谁知不久,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使普通平民更是雪上加霜,过得不是什么日子。日本鬼长驱深入,一直打倒了江西上高及宜丰,离铜鼓仅为几十华里。幸好日本人听到一个有关铜鼓的传说,就不贸然往之,仅派了飞机狂轰乱炸一番。
传说是这样的:早在清政府末期,铜鼓是修水县的一个乡镇,叫永宁乡。当时的乡政府的乡长,为了能撒乡建县,就请当地有名的秀才写了一份申请报告,要求撤乡建县。该秀才巧妙地将铜鼓的有关情况编成顺口溜写进了报告中。主要内容为"铜鼓石桥十五里,曜水源头一万家,八十一人砍价,七十一人担水做饭,一只盐船沿坝下,一日不回就无盐吃,筛锣吃饭,吃饭筛锣。大天井十八个,小天井无数……铜鼓有十八洞,洞洞一千兵,上有西湖,下有东湖,中间还有仰天大湖……"。日本人听到铜鼓一座石桥都十五里,要攻入太难了,就放弃了对铜鼓的侵略,躲过了一劫。有诗为证:
帝王时代该离别,民国建成兵役征。
赋税租收劳力苦,土田耕种顾金增。
谎知铜鼓传桥远,吓倒倭人未体登。
生活艰辛强忍过,谢家递七得儿能。
(未完待续)
江西省著名旅游景点系列诗之一
七律 滕王阁
晓言(江西)
齐名岳鹤三楼赋,序写滕王阁中文。
江水共存千载色,云霞映照万年云。
飞来仙骛将天望,留下唐诗著世闻。
数隔精修观景美,内涵隐久史河勋。
七绝 时光清浅
晓言(江西)
时光清浅人间事,领略今生为哪奔?
天下无忧皆本意,何如难以救谁言?
作者简介 :
谢云峰,笔名:晓言,网名:叱咤風雲,中国银行宜春市分行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大学文凭,中级职称,89年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全国中青年改革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全国、省市知名报刊及媒体平台发表千余篇论文、文章及诗歌,并有获奖。在《中华山水诗刊》任总编,在当代诗人作家档案认证平台认证为金牌作家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