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今声
怀念先贤忆音容——追思恩师李景春李景春于农历六月五日在双辽病逝,享年八十五岁。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感到十分震惊!尤其是在他病重期间没能前去看望,我十分愧悔。一九四一年农历六月初二日,李景春出生于吉林省洮南县北八甲后索赫台村,是一个祖孙三代四十余口人在一起居住的农民家庭。一九四九年春,李景春入村小学读书,后来辗转新德完小、洮南县第五完小和洮南县初中,在四平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一九六四年六月至一九七三年,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在双辽县从事教育事业。后调入文化馆从事文艺创作辅导和《双辽文艺》编辑工作。期间,先后主编《诗集》、《故事集》和文艺创作辅导。1969年,我出民工参加双辽县国防公路建设,在大土山开山采石,我利用上街办事的空闲时间,到文化馆送稿,有幸结识了李景春老师。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派学者风范。他看了我的稿件以后,耐心地指导修改意见,并告诉我今后无论写什么题材文章,必须牢记四点:立意新颖,主题鲜明,文字简洁,合乎逻辑。李老师告诫我的这四点“写作秘诀”,让我受益至今。1975年10月,双辽县文化局在小山举办了为期三个月、42人参加的“五七大学”文艺创作班,李景春、张卓猛、付文观和关英华等双辽县文化艺术先辈主持这项工作,我有幸参加这次学习培训。三个月的专业学习,受益匪浅。后来在文学艺术卓有成就的作家徐大辉、剧作家那效平等人,都受过李景春等老师的教诲。一九七六年李景春因工作需要,调到双辽玻璃纤维厂工会,任宣传干事。主要是从事工业先进典型的总结树立工作,我市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赵淑英的模范事迹,就是通过他的笔总结并宣传出去的。一九七七年九月,李景春调入双辽县委工交部经委生产科,分管能源、交通产品质量等项工作,兼职机关文字工作。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廉洁自律,先后被组织提拔为生产科长,经委副主任等职。一九九七年任正局级。同时兼任三电办、春运办、道口办、交通战备办公室主任。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得到了省、市、县领导好评,其分管工作部门大多获得过省、市、县先进单位。二十多年来,每年的县级领导动员报告,年终工作总结等文稿起草都经他手,人称李景春“工交第一笔”。在双辽乃至省、市主管工业领导都称他是能干、能讲、能写的“三能”干部。尽管李景春不在文化部门工作了,但是,我每次到双辽办事,都要到他的工作单位看看他。李老师见我来了,自然十分高兴,只要有时间,他就留我到他家吃饭叙旧,其间他仍然关注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鼓励我坚持文学创作,不要半途而废。二O0一年李景春退休。退休后,李景春面对父母年迈、亲友多、子孙多等情况,为让父母晚年幸福,子孙孝顺,亲友和睦。他深入探讨,潜心研究“家庭文化”,希望在子孙长进上身体力行,有所作为。把自己多年来年的积累思考和归纳提炼,著作了《家道诗书》一书,分赠亲属朋友;我也有幸受李景春老师亲笔题名赠送一本。这本长达二百余页的《家道诗书》共分孝道篇、父辈篇、兄弟篇、姐妹篇、子侄篇、外甥篇、孙辈篇、忆师篇、感悟篇、杂记篇和祭悼篇十一章。从布局谋篇上可以看出作者用心良苦,家教伦理,无所不包;举止规矩,尽在其中,是一本“满纸哲理言,通篇告诫语”现代版的“治家全书”。人虽退休心在岗,不废重任在肩头。李景春堪称一地乡贤耆宿。 斯人远去,音容犹在。愿李景春老先生千古!2024年8月24日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