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讲好师市生态环保故事
作者:杨东
我很高兴以“文学志愿服务者”身份出席师市“文学志愿服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启动仪式并诚挚感谢师市的厚爱!
人类和大自然共同构成生态。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建设生态,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的根本保证,是人类矢志不移的追求和行动;生态意识,是全世界人的共同认知,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是全社会人的共同任务。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指出“文学,无论中外,都是从生态文学起步的”。基于此,我认为,文学从来离不开生态;文学诞生于生态中的人,人决定了文学的生态性;生态让文学更美好。今天,我们特意在“文学”之前冠以“生态”,强调“生态文学”,那是因为千百年来,有浩如烟海表现生态的文学作品,“文学”对于生态的保护、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因此,我们毫不迟疑地做“文学志愿服务者”,相聚在“文学志愿服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启动仪式上,分享师市生态文学,探索师市生态文学繁荣发展路径——可喜可贺!
师市是繁荣生态文学的宝地、富矿。
1973年,日本作家池田大作(1928年1月2日—)郑重地问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假如人可以重活一次,你希望出生在什么年代的什么地方?”汤因比沉思片刻后回答:“我希望出生在公元纪年刚开始的‘诗意的栖居’,在那个地方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波斯文明和古中华文明融合在一起。”
哪个地方是汤因比“诗意的栖居”呢?
季羡林(中国,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1986年撰文发表于中国权威刊物《红旗》第3期,这样给出答案:“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余秋雨(中国,1946年8月23日—)散文集《文化苦旅<汤因比的选择>》中指出,汤因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即古代的“西域”,是指中国新疆塔里木河、叶尔羌河一带。《文化苦旅<西域喀什>》中引用《全球通史》作者乔治·威尔斯(英国,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的判断:“直到今天我才开始明白,塔里木河流域比约旦河流域和莱茵河流域更为重要”。
查阅资料,我发现英国人类学家摩尔根(1818年11月21日—1881年12月17日)在汤因比之前就给出了答案:“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摇篮,世界文化的钥匙遗失在了塔克拉玛干,找到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便打开了。”
“诗意的栖居”“汇流的地方”“世界文化的摇篮”“打开世界文化大门的钥匙”……如此炽热饱满感情的评语,如此浪漫精粹的定义,形容同一个地方……
“图木舒克”就是这个地方日益闪耀夺目光彩、引世人瞩目年轻的城市。
我们还知道,早些时候图木舒克还有个引人美好遐想的名称“唐王城”。考古结果显示,唐王城是西汉时期西域尉头国(地方政权形式)所在地,东汉时期被称为盘橐城,唐朝时期又称尉头州,也叫据史德城,清代被当地人称为唐王城(维吾尔语“托库孜萨来古城”——“九座宫殿”)。在“唐王城”其周围被列为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处,多为汉唐时期的烽燧、佛寺、城池、墓群等遗址,无声地诉说着图木舒克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
到了宋代,唐王城突然消失。据说是因为河流改道,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这片曾经的热土沉寂、荒芜——生态变化之急速迅猛神秘莫测。
进入新中国,屯垦戍边古韵再度奏响,一代代三师人接力发奋拼搏,喝令河流回归正道,指引清流为恢复、改善生态效力,戈壁变绿洲,荒原变花园,唐王城变图木舒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南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诞生包括作家在内众多文化人和生态文艺作品丰沃的土壤。尤其近20年以来,书刊影视、歌舞戏剧、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种类可观、数量可圈、质量可点,无不彰显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图木舒克独有的文学生态。
在师市人的观念里,艺术与自然密不可分,当下生态文学正在开启空前的机遇,焕发崭新的光彩。
新时代是绿意盎然的时代,是清洁美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态文学大有可为。”以文学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讲好师市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展示师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显著成效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场景,进一步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文学艺术家责无旁贷。
我们相信,立足师市、来自沃土的新时代文学会在“共建清洁美丽师市”的积极行动和壮丽实践中充盈丰满、耕耘收获,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诗意的栖居”,找到打开世界文化大门的钥匙,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