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擀面
韩云令
大概是儿时历经饥饿的岁月,食物的记忆在我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如今已逾古稀之年,尝过了很多美食,那份对母亲亲手制作的手擀面的渴望与怀念,依旧深深地根植于心。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五十年代中叶,正值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之时,农业基础薄弱,小麦亩产量只有三四百斤,纯白面的吃食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存在。随后国家遭遇的三年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饥饿成为了日常的一部分,人们很少有吃饱肚子的时候。直至六十年代末,这样艰难的生活才渐渐得到缓解,至少过生日的时候能吃上一碗手擀面了。
冬天放学回来,手脚都冻得冰凉,一进家门我们就跑到伙房里的土灶前蹲着,既是为了烤火更是为了提前看看晚上吃的饭食,小小的伙房被烟火熏得黑乎乎的,灶台上却被母亲收拾的很干净。手擀面要好吃,和的面就要硬一点,她将醒好的面团取出来放在面板上,用擀面杖用力从中间向四周擀开,边擀边转动面团,最后擀成一张大大的薄厚均匀的面片。将擀好的面片对折几次,每次对折后都要撒上干面粉以免粘在一起,最后用刀将面片切成稍宽的面条。我们看着母亲熟练的煮面、捞面,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面条就盛到碗里了,成为冬日最值得我回忆的温暖。


还记得一个夏天的傍晚,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母亲就进了厨房,她提前发好的面早就开了 ,一边烧锅开水,一边擀面条,将面条放入开水中煮至六七分熟就捞出来放入凉井水中过凉,然后沥干水分盛出来,放在我们平时吃饭的小桌子上。那是天的配菜是自己家自留地种的黄瓜,母亲切成了细细的黄瓜丝,还有小碗里调好的蒜泥,算的上是我们见过的最精细的吃食了。平时有礼貌的弟弟妹妹们,那天甚至没有等到父母入座就开吃了。每一口凉面下肚都是沁人心脾,很快我们的肚子就鼓了起来。母亲一边往我们的碗里夹菜,一边劝我们多吃点儿,她自己却几乎没有动过筷子。那时的我们,尚未经历生活的艰辛,只知道眼前的这碗凉面,是母亲给予我们最真实、最直接的爱。每当回忆起那个夏天的傍晚,心中便充满了感激与怀念,有父母、弟妹等亲人团聚,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之一。
而今,岁月流转,那些关于家的记忆,如同被井水镇过的凉面,清凉中带着丝丝甘甜,那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家的味道。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