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年春日庐山之约(王红军)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对庐山的最初认知,大多数源自那部经典的影片——《庐山恋》。这部电影由张瑜和郭凯敏主演,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80年,当这部电影在庐山恋电影院首映时,它不仅开启了中国爱情电影的新篇章,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时代样本。
影片中,张瑜在郭凯敏的脸颊上留下轻轻一吻,这一幕被称为“新中国银幕史上的首场吻戏”,震惊了全中国,也被誉为“惊天一吻”、“中国银幕第一吻”,甚至被视为“改革开放之吻”。这部电影创造了放映场次最多、用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直到今天,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观众前往庐山,观看这部经典影片,(特地交待一下:《庐山恋》自1980年上映以来,庐山建了个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庐山恋》一部影片,创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游庐山,看《庐山恋》,已成为庐山的一个固定旅游项目。庐山影院的具体地址,是九江市庐山风景区牯岭镇河西路19号,跟团游没有这行程,自由行可以去看看。)
庐山是座神奇的山。有泰山之凝重,有华山之险峻,有峨眉山之秀逸,有嵩山之雄浑,它是三山五岳有其一的缩影,它是神州大地上的奇峰。在这甲辰年的春季,报了金牌领队玉竹的庐山三日游线路。我相约善民兄踏上江西九江之行,主要行程规划:东林寺与东林大佛景区、庐山景区、三叠泉、白鹿洞书院,为这次旅程的必打卡地方。

第一天下午到达东林寺,我们在这个春日,来追寻历史的足迹,感悟宗教的庄严。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座古寺始建于东晋时期,见证了1600多年的风雨变迁,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宗教文化,更在中华佛教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踏入了东林寺的范围,仿佛从喧嚣的尘世中抽身,来到了一个静谧无垠的净土。寺庙里的建筑群古朴而典雅,环境幽静得出奇,令人步履轻盈,心旷神怡。在此瞻仰,伴随钟声悠扬,目送虔诚的朝圣者络绎不绝,我们也不禁沉浸在这份由内而外的宁静之中。东林寺的建筑特点体现在其独特的古朴风格和精巧的构造上。寺庙的飞檐翘角,错落有致,仿佛是大自然与人工智慧的完美结合。
在东林寺内,我们还有幸听取了位高僧的讲解,他对佛教的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们对佛教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告诉我们,东林大佛的建造,是为了提醒人们要有慈悲心,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东林大佛的总高度为81米,东林大佛于2007年正式动工建设,并在2013年建成。如果想近距离观大佛,可以登台阶,拾级而上,体能好的半个多小时登顶。
大佛北依庐山主峰,群山环抱,距九江约50公里。这座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阿弥陀佛像,其身高为48米,加上火焰宝盖的高度达到81米,锡青铜铸造,铜里融入了48公斤的黄金,采用传统工艺贴金,因此外表呈金色。东林大佛代表了当代高水平的宗教艺术精品,与三亚南海观音像、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峨眉山十方普贤菩萨、乐山大佛、平顶山中原大佛、云南弥勒大佛、太原蒙山大佛、香港天坛大佛、无锡灵山大佛并称为中国十大佛像。东林大佛的建成,象征着修行成佛的艰辛与不易,其设计寓意九九八十一,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宗教艺术的精湛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东林寺辉煌的历史中,曾涌现出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在东晋时代,慧远大师为追求心灵的安宁,率弟子们抵达庐山,决定在这片灵秀之地建立寺庙,即今日的东林寺。慧远大师在此地开创了净土宗,并聚合了众多信众前来修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白莲社”,由慧远大师及其弟子组成,他们通过实践修行,推广净土宗信仰,影响深远。
东林寺与东林大佛,对现代人来说,不仅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宗教场所,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象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与困惑,追求心灵上的平和与宁静成为了许多人的渴望,但东林寺是免费瞻仰的。从东林寺出来,玉竹与地接导游带我们入住九江市旅馆。
次日早吃完早饭,我们早早就赶到庐山景区入口,坐景交,到庐山主景区花径与如琴湖,大约一个小时左右车程。这个春日,我才真正领略了庐山的无限风光。 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庐山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它在我国江西省北部,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临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在大江与大湖的交汇之处,自然形成了集险峻与秀丽于一体的美丽景致。
所以,自古以来庐山风光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匡庐奇秀甲天下”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美丽景色,它雄奇秀拔,云雾缭绕,悬崖飞瀑,幽谷流泉,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山中多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现主要有12个景区,230个景物景观,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统,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庐山还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庐山不仅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内涵,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壮美古迹景观华美人文景观誉满神州,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如琴湖,位于庐山西北部的汉阳峰下,它的名字来源于湖面形状像一把古琴。这个湖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当时白居易曾在此地留下足迹。如琴湖的周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是历代文人墨客赋诗吟咏的绝佳之地。
花径,这条小路的历史同样悠久,它曾是古代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重要路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曾多次游历庐山,花径便是他常走的一条小道。他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大林寺桃花》就是在此地所作,诗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绘了花径春日的美景。
白居易草堂,是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在庐山留下了许多足迹和诗篇。草堂虽然不是白居易当年的居所,但它尽可能地还原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和他的诗作,感受到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念。
站在白居易草堂前,我们不仅是在欣赏自然美景,更是在追溯一位历史人物的生活轨迹。白居易在唐代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关注民生而著称,被后人称为“诗史”。他在江州任职期间,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动地方治理,留下了许多惠政。
通过这些历史背景的融入,我们的游历不再是简单的观光,而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文化体验。我们不仅欣赏了自然风光,还领略了古代文人的风骨和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花径公园斜对过,就是锦秀谷入口,清晨的阳光透过树林,洒在我们踏上锦秀谷的山径路上。锦秀谷,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期待不已。我们一行人随领队玉竹与导游,沿着蜿蜒的山径一路前行,
谷中的空气清新宜人,两旁的岩石形态各异,或壁立千仞,或怪石嶙峋。谷底的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偶尔可见几只小鸟在溪边跳跃,欢快地鸣唱,以及偶遇野猴在山谷的树上顽皮跳跃,有时也会抢游客手中的食品。
沿途,我们经过了“天桥”,这是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桥,横跨在两山之间,站在桥上,可以俯瞰整个谷底的景色,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继续前行,我们穿过了一片片茂密的竹林,竹叶随风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如同大自然的交响乐。
随着山势的上升,我们来到了仙人洞的入口。仙人洞,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相传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修炼成仙之地,并有他的雕像,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进入仙人洞,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显得更加奇幻,耳边是水滴落在岩石上的清脆声响,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游客们纷纷在此驻足,或拍照留念,或默默许愿,希望沾染一丝仙气。
在仙人洞自然想到了,毛主席曾以庐山仙人洞为背景,写的一首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在实地扎扎实实,体验了仙人洞神奇与主席诗中意境。
走出仙人洞,阳光依旧明媚,但我们心中似乎带走了一份宁静与神秘。从锦秀谷到仙人洞的这一段跋涉,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庐山的自然美景,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份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这段旅程,无疑将成为我们记忆中难以忘怀的一页。
出了仙人洞排队坐上景交,我们直奔“美庐别墅”,
历史的页面上,有一个名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 蒋介石。从1933年至1948年,这栋别墅,被美丽庭园环抱,散发着宁静而迷人的气息,吸引了蒋介石的目光。他的妻子,宋美龄,名字中嵌着一个“美”字,如同这栋别墅本身一样,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于是,一个温馨而富有意味的名字诞生了 —— “美庐”。蒋介石亲自挥毫泼墨,将这两个字题写在了一块厚重的石碑上。那是在1948年8月,也就是戊子八月,他的笔力遒劲,感情深沉。石碑圆润的表面上,左侧清晰地刻着“中正题”三个字,右侧则是对时间的铭记:“戊子八月”。每一位来访的游客,都会在这块充满故事的石碑前驻足,用相机记录下这不可多得的景象。
随后,1959年,另一位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来临。当他踏入这栋别墅,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试图抹去那些刻字。幸运的是,毛泽东及时归来,他制止了这一行动,并深情地说道:“这就是历史,即使去掉了字,美庐依旧存在……”
毛泽东的胸怀与视野,让美庐的石刻得以保留,让历史的痕迹得以延续。美庐,不再仅仅是一栋别墅,它成为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一个故事的叙述者,也是国共领导人居住过的地方。
导游又相继带我们去庐山会议旧址,这里开始叫“庐山大礼堂”于1937年落成。大礼堂石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庐山的三大建筑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庐山人民剧院,党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就是1959年召开的中央八届八中全会,也就是“庐山会议”。
从庐山会议旧址出来,已时至中午。我们被导游引领到饭店就餐,饭后准备再转景交去另一站点,行程中有“芦林一号”毛主席旧居,听说从站点,去“芦林一号”走半小时还多,但很多人已嫌累不愿前往,准备坐车回旅馆。我跟善民兄,决定前往“芦林一号”毛主席旧居瞻仰,庐山之大,景点分散,就是有景交坐,但一天游玩下来,也行走2万多步,普通人的体能是跟不上的。
我们走到“芦林一号”已下起了小雨,但并没影响到我们兴致,因为对伟大领袖的崇拜是发自内心的。怀着的是一颗敬仰之心,去追寻那历史的足迹。“芦林一号”在这细雨中更显得格外的宁静与庄重,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植物混合的清新气息,一切都洋溢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步入旧居,我们眼前展现的是毛主席的生活用品和办公设施,里面简单与素朴,正如他的一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我想,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作风,使他能在革命的风雨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创建了我们的新中国。
在旧居的一角,毛主席的卧室简陋却整洁,简单的床铺和家具彰显出他生活的简朴。我深感,正是这种简朴的生活态度,使他在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时,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全身心地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在我们回到站点时,天将黑,大量游客开始回流,景交运力吃紧,景区抓紧调车,确保游客不滞留山上。我们等了近3小时才坐上车,时至8点20分到达山下,我们打了一辆网约车出了景区。
善民兄提出先不回旅馆,车直奔九江市寻阳楼,去看看夜景。该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始建于唐代,现楼为1987年重建,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是一座仿宋建筑风格的楼阁。浔阳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集名楼、名著、名酒为一体的名胜。
浔阳楼因宋江而出名,《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宋江私放晁盖,被妻子阎婆惜发觉要告发宋江,宋江一怒之下杀阎婆惜,因此被刺配江州(今九江市)期间,由于遇到大赦,他的刑罚被减轻,以发配的形式被送到江州,但他并没有在江州坐牢。
一天在浔阳楼喝醉酒时,在墙上题写的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诗中表达了宋江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不甘。这首诗被认为是反诗,因为其中包含了反叛的意味,尤其是“敢笑黄巢不丈夫”一句,将宋江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相提并论,暗示了自己也有凌云之志。
宋江的这首诗不仅揭示了他内心的情感,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这首诗被浔阳楼上的一个小吏黄文炳发现并报告给了知府,导致了宋江被捉拿,从而加速了他上山落草为寇的命运。这一事件成为了宋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促使他最终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加入了梁山好汉的行列,也成就了浔阳楼,但史料中没有查到,只是小说家的作为。看完浔阳楼夜景后,再次打网约车回旅馆吃饭休息,庐山之约第二天行程结束。
第三日行程是,庐山的三叠泉与白鹿洞书院。我们早上坐景交到三叠泉底部,再向上步行大约一千多台阶,连拍照、休息、登山时间,来回大约4小时左右。游三叠泉没有缆车,全靠好体能去完成,如果经济条件好的,可以花银子雇轿夫抬上去,根据体重,收费4百一6百不等。
但当我们踏入庐山,就如同步入了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画。群山蜿蜒,云雾缭绕,每一步都仿佛在触摸到历史的脉动,沉浸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中。随着山路的曲折,潺潺的水声逐渐清晰起来,那是三叠泉在远处轻声歌唱,曾被大诗人李白美化的完美,正吸引着后人们,一步步走向它的怀抱。
当我抵达时,眼前呈现出一片宽广的视野,三叠泉犹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自山涧倾泻而下,经过三级跳跃,最终融入碧绿的潭水之中,激起一串串水花,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这既有着雷霆万钧的气势,又不失柔美与细腻,令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鬼斧。
站在观瀑台上,让细小的水珠轻抚面庞,仿佛可以洗去尘世的烦忧,只留下心灵的纯净与宁静。闭上双眼,深深吸一口充满负氧离子的空气,那清新和甘甜,直抵心底,让人心旷神怡。
游完三叠泉,我们驱车只奔白鹿洞书院。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东南麓、鄱阳湖西北畔的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璀璨明珠。它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学术殿堂,更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典范。书院内的森林面积超过三千亩,古建筑群超过五千平方米,营造出一种静谧、古朴的氛围,让人自然而然地沉浸于学习的乐趣之中。
书院的建筑群由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等五个院落组成,每院前后两进,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兴盛于宋代,一直传承至元、明、清,见证了千年学术的变迁。这里曾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传播儒学、教化民众的摇篮,也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舞台。
关于书院名称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唐代有一位名叫李渤的隐士在此读书,他养了一只善解人意的白鹿,常伴左右,被当地山民视为神鹿,李渤也因此被称为“白鹿先生”。随着时间的流逝,书院因四周环山、地处低洼,看似洞穴,因而得名“白鹿洞”。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建筑风格清雅淡泊,以石木和砖木结构为主,人字形硬山顶,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气息。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的单门,门上挂着明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牌匾。书院内更分布着诸多景点,如先贤书院、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每一处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走过千年的历史长河,白鹿洞书院依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静静地诉说着知识与智慧的故事,吸引着无数渴望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启迪的游客和学者。经过三日的深度游览,庐山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感悟。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历史与现代交织,让我收获了一次难忘的体验。
古时的“浔阳”、“柴桑”、“江州”今天九江市,我还想再次光临。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