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底气
-----《道德经》启示录之五十五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55章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jue:二声)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in:四声)牡之合而睃(zui:一声)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a:四声),和之 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55章译文:含“德”深厚的人,就好像天真无邪的婴儿;毒虫遇见不刺他,猛兽碰到不伤害他,巨鸟看见不搏击他;他的筋骨还很软弱柔嫩,但握成拳头却很牢固;他虽然不懂男女交合,但他的生殖器却常常勃起,因为他的精气充足;他既使终日号哭,而嗓子并不因此嘶哑,因为他的元气醇厚;认识醇和的道理叫作“常”,认识常叫作“明”;纵欲贪生就会引起灾祸;欲念主使精气就叫作逞强;事物过于壮盛就会走向衰老,这就叫违反了“道”的法则,不遵守就会很快消亡。
思绪流萤:
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jue:二声)鸟不搏”;这是说品德深厚的人,如同婴儿一样纯净,连毒虫、野兽、大鸟也不伤及他,言外之意是人一旦具有深厚的德行,所为自然符合规律,不无故伤及其它物类,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其它物类的侵害;这里引深做人的“底气”,意在探讨积攒品德和情操的正负效应。
“底气”,本义指人体的呼吸量,如“张三底气不足,爬到三层楼就气喘了”,或“李四底气足,唱起歌来嗓音宏亮”;很多时候,“地气”比喻一个人的气力或劲头足,或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技能积累深厚,做事有足够的“底气”支撑,如“看到新一代学子的成长,教师们干工作的底气更足了”,或“小赵很有底气地接受了这项特殊的技术任务”。
先看人的生理底气把握和运用;人说话的音量大小,不全是生理底气强弱的反应,有时也体现了素质和修养的好坏;梁实秋说:“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这看出,说话的音量和神态,是咄咄逼人,还是如沐春风,既反应对听话人的尊重,又是个人修养状态的表现,而真正有底气的人,很少在音量上较高低,而是以自己的实力和道理去征服人。
再看人的肚量,“有肚量”就是有大格局,看得宽或想得开,而做到这一点,只要不为一些蝇头小利去争个头破血流,就是眼界移开了“一亩三分地”,看到了口舌之外更远处的美景;还有,人的胆量也很重要,人们常说“爱拼才会赢”,胆识就是催化剂,因为人在机会中成长,而有些机会需要靠胆识去创造或把握,更靠真抓实干的勇气去把机会抓牢;比如,西红柿刚被带到欧洲时,人们以为有毒,不敢吃,只有美国人罗伯特大胆地做了一次食用尝试,证明了无毒,西红柿才开始在欧洲被广泛食用,这就是胆识的作用。
还有心量,做人的心量有多大,格局和眼界就有多大;因为,把一颗心修好了,心宽眼就宽,看什么都顺眼,懂得尊重不同,而心中有风景,眼前无是非,才是真正成熟的表现,不再把别人说错的话、做错的事放在心上,更不会因别人的过失染污自己的心灵;当然,尘世纷扰,到处皆有是非,如心无是非,眼里自然处处是美景;心有力量,才有气量。曾国藩说:“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浩大,才是真正受用”;胸怀浩大就是心量大,拿得起放得下,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活着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修行是修心,修得平常心,无时不快乐;修得满足心,无处不幸福。
再看人的品质和技能底气累计;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谷;人的底气深厚,主要指一个人正向道德品格的坚实、高压之下不弯腰的傲骨、伟岸不移的高风亮节、挺拔高洁的人格魅力、舍私为人的奉献凝神、可跨技能鸿沟的本领等等;有时,人底气的积攒,来自于“三观”、信仰、善良的选择,进而形成专注自信的底气累积态势,每时给予自己暗示、自勉和坚持的意志滋养。
比如,很多年前,流浪街头的吉卜赛修补匠索拉利奥,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地对自己说:“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安东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每当说完这句话后,他就感到自己真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智慧,接着便会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十年后,他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
同时,人的底气也来自于充分的磨炼、准备和确信不疑的坚持;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以“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爱因斯坦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驳;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没有错,就对反驳不屑一顾;并说:“如我的理论错了,一个反驳就够了,而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于是,他坚定了必胜信念,持续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了20世纪的伟大理论。
人的底气,也来自于信心和不懈追求,才能克服一切困难,看到光明前景;比如,居里夫人为了提取纯镭,以便测定镭的原子量,向科学证实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炼锅,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条件极其艰苦,可她心里却充满自信,并对友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必须相信自己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也必须做到”;最后,不懈追求终于使她获得了成功。
底气是人克服弱小和自卑,逐渐走向强大和成功的精神支柱;比如,有一个农民的孩子,家里穷,从小就跟着父亲下地种田,可每次休息时,他都望着远方出神,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将来长大了,天天呆在家里,就有人往家里邮钱”;父亲笑着说:“别做梦了”;后来,他上了学,从课本上知道有个金字塔,就对父亲说:“长大了想去看金字塔”;父亲又笑着说:“别做梦了”;十几年后,这个孩子当上了作家,写文章、出书,每天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报社就往他家里寄钱;有了钱,他就去看了金字塔,并站在金字塔下,默默地说:“爸爸,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林清玄。
古人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做人、做事和处世,是人生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而品行端正,是做人有底气的前提,进而做事才会硬气;比如,人人都认为荷兰有个年轻人,是个“红头发的疯子”,一无是处,但他却自信地说:“在我大脑里,存在着巨大的认知,我将能够给世界某些东西,那也许是人们关心一个世纪或两个世纪,需要去思索的事情”;在他诞生100余年后,他这句高度自信的预言,被广泛地证实了,他就是荷兰后印象派的著名画家梵高。
再如,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就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却都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是否能发现乐谱错误,并在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而小泽征尔因充满自信,终于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经营好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渐成支撑自己前行的良性底气,使自己面对纷扰的各种诱惑,能具有“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取必然,顺其自然”的恒定状态,在“人生多艰、世事无常”中,让自己万难不惧的强大和德才兼优的树干,植根沃土,枝繁叶茂,进而绽放出自己生命的真正芬芳和精彩。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