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成都武侯祠有感
景访蓉城何处寻?
武侯祠内尽游人。
策筹草舍始分国,
星陨岐山终断魂。
诸葛大名垂宇宙,
刘王雄业散烟云。
君臣一体虽同祀,
孰比伏龙得庶心!
王图霸业云何痴?
功过千秋黎庶知。
来者但询昭烈庙,
土人遥指武侯祠。
去年暑期,成都去看望女儿,23日武侯祠一游,感慨良深。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永和三年,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馀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
上述故事表明,时间是最好的发酵剂,诸葛亮人虽故去,声名不坠,且随着历史的沉淀,声望越来越高。武侯祠的变迁,就反映了这一奌。
武侯祠之立,为避成都刘备陵庙,初在沔阳(今勉县)。然在东晋时期,成都人已迁武侯祠于城内。至于唐代,武侯祠已同刘备之惠陵与昭烈庙三足鼎立了。杜甫入川,写《蜀相》一诗时,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到了明代,武侯塑像更是堂而皇之入昭烈庙,陪祀刘备了。到了清代,更是在昭烈殿之后,专设武侯祠供后入凭吊。
纵观历史,没有一个历史人物像诸葛亮这样,生为大臣,死而受到封建君臣、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同。
在帝王眼里,他是能干的忠臣。就连蜀国的对立面,出身魏国的晋帝司马炎,都对他赞誉有加,"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辅,岂有今日之劳。"因而为之加封”武兴王“。唐太宗李世民也对其欣佩不已,“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
在军人眼里,他是名将。唐代军事家李靖曾这样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寥寥数人耳。"自唐以后,诸葛身列武庙,与历朝名将并列。
在文人眼里,尽管他严申刑法,但他依然是儒臣。隋代王通有言,"若诸葛不死,则礼乐大兴。"唐代李白、王勃、杜甫、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白居易等一众大家对他仰慕不已。"仁"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宋元二朝加封诸葛的封号中就有"仁济"二字。
到了《三国演义》那里,诸葛亮则被神化了,用鲁迅的话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之所以这样,固然是因为罗贯中"君臣相得"、"君明臣贤"的千古知遇的情节作怪,然而这也是以历史上诸葛的真实情况作为底本的。经小说的宣扬,诸葛作为人间智慧的化身而广受大众欢迎。
以上史实我来之前,多已熟知,因此我的兴奋奌并不在此。
走近武侯祠的大门,就看见上面高悬的匾额"昭烈庙"三字,心里不由感慨,本名昭烈庙,来往人却称武侯祠,反差何其大。
从昭烈庙到武侯祠的这种变迁,是蜀民的心声,历史的选择。历史的车轮滚滚,推动它的却是人民的意志。民心所向,是任何封建礼秩也阻挡不住的。
在昭烈殿前的过厅大门上悬一匾"明良千古",下有两对联: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 ;
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风起云涌、三国鼎立的那段历史早已远去,然祖国的大好河山依旧,蜀汉留下供我们凭吊的,就是眼前这本名昭烈庙,人称武侯祠的祠庙。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在后人心中,刘备的王图霸业已成云烟,三国互争封建正统的过往更与我们毫不相关。刘备值得后人纪念的,唯有礼贤下士,促请诸葛出山的明君形象。君臣相得,与其说刘备成就了诸葛亮,不如说诸葛成就了刘备的帝业。这座祠庙,本以昭烈庙为主,但在人民心中,武侯祠才是主祠。
武侯祠前面的过厅里外,挂着各种牌匾,如游俊之"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郭沫若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陈逢元"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等,赞美了诸侯亮的德、才和功业。但是这些对联都解释不了诸侯亮深得和长留蜀人之心,昭烈庙人称武侯祠的原因。
按理说,诸葛治蜀,严峻刑法,且六出岐山,长途行军,大山阻隔,所费钱粮甚大,蜀民所费甚巨,必招民怨。然其"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袁准语),何也,以其得人心故也。
诸葛殿前有一幅清代赵蕃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幅妙联说明了诸葛亮知兵攻心、宽严审势的才能和治略,然亦不能说明诸葛得民心的原因。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说:“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这才是诸葛得民的奥妙。发展生产,劝农兴商,富民强国,高于兴兵伐战,兴王图霸。以民为本,兴利除弊,以民者之心为心,这才是诸葛执政的理念,能够留名的根本!
成都武侯祠还缺这样一幅对联:
立国以公, 自古兴业须铭记,
执政为民,从来治理要深思。
